許崇彪 趙叢笑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學習,能夠讓學生知法、懂法,知榮辱、明法理。然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認識不到位、不感興趣。文章通過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以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案例教學的看法等的調查,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為“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實踐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教學現狀調查 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為“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踐研究”提供依據,筆者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現狀進行調查,并針對相關情況展開分析。
一、調查目的
了解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的認識,對現實生活案例應用教學以及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看法,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二、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我校初中學生。
三、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匿名調查和現場座談兩種形式,問卷調查采取現場不記名單獨填寫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課堂實際選出自己中意的選項。座談方式是抽取學生代表根據老師現場提問回答。現場座談是老師與學生一次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學生的意愿表達有較強的真實性,為課題順利開展以及今后課堂展示提供有力支撐。
四、調查結果
從七、八、九各年級調查問卷統計結果來看:
(1)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生占調查對象的96.7%;
(2)對于“哪種教學模式能讓你自覺體驗參與教學”這一問題,選擇“創設生活情境教學模式”的占86%,選擇“自主解決問題”的占14%;
(3)問及“希望道德與法治課老師是什么類型(多選題)”時選擇“教學聯系生活實際”的占80%,選擇“培養實際能力”的占20%;
(4)100%的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對自己的學習和成長非常重要;
(5)新課改倡導研究性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學生生活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對于這一問題,認為“以學生生活為中心”的占90%,認為“為了學業成績”的占10%;
(6)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開展方式,喜歡“創設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情境”的占83%,喜歡“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占17%;
(7)喜歡老師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占100%;
(8)關于在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教學的評價中,喜歡氣氛活躍、豐富多彩的課堂的占91%,喜歡聯系實際的占9%;
(9)對目前課堂教學的建議中,建議多舉些貼近生活的情景實例、多開展些社會實踐活動的占84%,建議對學生要求更加嚴格的占6%,建議師生多互動溝通的占10%;
(10)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包括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更要注重社會實踐,不僅要教知識,更要教方法。
五、調查結果分析
(1)從調查統計結果看,對于正值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時期的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是喜歡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渴望老師采用生活化、體驗式、探究式教學模式,調動其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希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取知識。
(2)大部分學生認為,生活情景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同傳統思品課堂相比,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內容,有助于聯系實際,達成學習目標。
(3)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很重要。只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勤于教學研究和反思,不斷提高課堂趣味性,學生就會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提高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希望教師在課堂上多使用PPT、視頻、動畫、微課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問題設計上,希望老師由淺入深、不拘一格,并且允許學生采用不同形式回答問題。學生喜歡幽默、風趣、知識面廣、民主、和諧的老師,喜歡活潑靈動、輕松的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
六、調查結論
(1)創設課堂生活情境,以實際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實踐證明,來自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案例,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特別是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來說,他們對社會充滿期待,渴望了解社會,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為融入社會打基礎。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多引用來自生活的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活生生的案例,引導和教育學生,幫助他們去分析、理解這些事情給自身和社會乃至國家帶來的影響,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加強師生交流與溝通。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多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效果,加強師生溝通。課堂教學不能局限于某種機械的僵化的模式,而應是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鮮活的過程。教師呆板的冰冷的教學語言只能讓學生昏昏欲睡。唯有構建活潑的充滿激情的教學情境,才能更好地抓住學生注意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尤為如此。要達成以上目標,教師就要廣開思路,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教師應多方位多角度引導學生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從而達到師生間的共鳴,促進師生的交流與溝通。
(3)新課標教學理念倡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因此,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尤為重要。教師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讓每一個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學中更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以學定教。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4)樹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觀。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能使人們的心情更舒適。道德與法治課堂也是如此。教師把自己擺在高高的位置,板著臉孔進行冷冰冰的說教,不僅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更不利于學生成長。特別是初中學生正處在叛逆期,更要求教師把握住他們這一心理特點,唯有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5)善用多媒體有效教學。現代教育技術形式活潑,方法新穎,形象直觀,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和學生的喜愛。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抽象、枯燥、晦澀難懂的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通過展示圖片、播放視頻和微課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挖掘課外資源,拓展閱讀能力,提高課堂實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涉及廣泛,緊貼學生和社會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拓展社會生活資源,結合學生關注的有意義的社會熱點話題,如疫情防控期間涌現出的大量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也可利用疫情期間出現的一些不遵守規則、有損社會公德的行為,甚至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危害的案例,讓學生去討論,引導學生樹立社會公德意識和法治意識,教育學生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增強愛國熱情。
總之,我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引入現實生活案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樂于實踐;課堂上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