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文系的重要主干課。隨著時代發展,面對大學生審美情趣、情感評價的不斷變異。如果制定適合新課程發展的改革策略,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針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困境,對教學改革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校 古代文學課 教學改革策略 聯系實際
古代文學有歐洲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之分,其中古希臘文學以及羅馬文學分屬于歐洲古代文學行列,區別于歐洲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始終都是按照時間依次排序開來的,它包含了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四種,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現如今古代文學已逐步成為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等中文系眾專業內必不可缺的主干課程之一。
一.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現狀
中國古代文學顧名思義即聯系古今,作為中文系專業的主體力量,中國古代文學被要求需站在教育民族化的領頭,但隨著教育大方向的不斷變革,相較于現代的學科來講,中國古代文學尚且缺乏人文情懷、學術規范、現代意識、更加開闊的視野,古代文學仍局限于學科內部范圍,規避與現代學科之間的碰撞與火花,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始終備受現代學科冷落的主要原因;目前古代文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以及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課程為我國高校古代文學科目內所涵蓋的內容,這些內容囊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與精神,除了有時間跨度大的特點外,其涉及的書籍、內容亦是十分之龐雜,從先秦一直到近代約三千年的作家與作品,此外對文學史內的文獻學、文化學、史學、美學、哲學等方面都有所涉及,雖然中國古代文學涵蓋的內容龐大,但在教學方面仍過于保守,教師的教學方式依然局限于書本之內,始終未與現代學科乃至時代新浪潮完美接洽,現如今伴隨著社會新時代的不斷與時俱進,信息技術、各種新媒體已漸漸成為了現代學科教學的主流,在課堂之上,學生們也已慢慢享受于現代科技帶來的新鮮感,而古代文學卻依然固執己見,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將聽與思分離,對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急減,甚至于受科目本身課時多且雜、科目容量與時間占比過大影響,大部分高校有了縮減古代文學課時的想法,但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它是真正能將學生培養成滿腹詩書氣自華的高度,也能最大程度的規避學生愈發庸俗化的可能,補充學生自身的“底氣”,這些優勢是其他現代學科可望而不可即亦無法代替的。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改革原因
當前隨著我國教育大方向的不斷優化、升級,眾多高校為迎合教育新時代的到來,已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納入行程,雖說中國古代文學有其特立獨行的優勢,例如:歷史悠久、內容龐雜且豐富、文學底蘊富足,但是在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以及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面來看還尚且不足于現代學科,學科內的很多有價值的課程、知識仍無法徹底的被學生吸收與了解,傳統的教育模式同時也大大壓縮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教師教書育人逐漸變成了“一廂情愿”,學生上課也是只聽不思,歸根結底是教師未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1.對現代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流行趨勢的忽視。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大部分始終來源于教師對教學、授課的個人理念及想法,傳統的教學理念普遍都是以書本為主體,整節課程中教師以講為主,學生以聽為主,對于古代文學這門科目而言,學生需做的就是死記硬背、“生拉硬靠”,缺少了現代教育方式的靈活運用以及結合實際,學生的學習過程太過枯燥乏味、單一化,造成這種后果的主要原因還是取決于教師對于教育模式前景的忽視以及對于自身的教學能力、學生的主體性、教學中的情境性的不了解。
2.課時的縮減,大大的影響了科目內容的優化。伴隨著高校內的課程改革,現如今許多高校課程的設置都以時代就業前景作為考量的標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專業課的設定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當前很多高校安排的專業課領域普遍都是更靠向于專業性、情境性以及實踐性,就中國古代漢語而言,近年來由于許多自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專業畢業的學生工作前景幾乎都不盡如人意,因此經過多種考量,眾高校都計劃著大幅度縮減古代漢語在各中文系專業內的課時,本作為中文系專業課教學重點的中國古代文學,由原先教學主力主要集中于一、二年級,現如今隨著其課時的大幅度縮減,例如:演講課、文秘課、禮儀課、就業課、口才課等利于提高就業機會的科目“取而代之”。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門內容及其龐雜,且通察古今、時間范圍頗大的學科,受就業前景的影響打擊,使得原本就教學、授課極為緊張的古代文學,現下被迫縮減課時,這對于其科目內容的優化無疑是一種阻礙。
3.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心態發生改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節節攀升,人們的心態以及價值觀念等都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改變,人們早已不再盲目追逐“慢工出細活”,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時代”的到來,這種心態、價值觀的變化也在影響著我國教育事業,學生漸漸不再追求經典之經典、古老之古老的作品,“快餐文學”已逐步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主流,像一些古詩詞、文學作品的品析,現如今的學生對此普遍都會大膽剖析,摻雜許多個人思想,侃侃而談,最終得出的結論卻并不一定完全與原文內容、作者意思或思想相契合,相較于未變化之前,學生對于作品的品析更具備主觀性,而減少了公式化、官方性,此外由于每個學生之間的文學素養褒貶不一、高低不等,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對待所學內容的心態更偏興趣化,隨著學生的審美觀念以及個人對文學的興趣使然,使得許多學生對傳統文化、文學逐漸產生了“叛逃”心理,這對于傳統文化、文學極為繁茂的中國古代文學而言是極為不利的一種趨勢,這也是各高校強化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文學積極性的改革目標。
三.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改革策略
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我國教育事業一直以來都堅持秉承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宗旨,面對愈發與現代學科教育模式格格不入、大相徑庭、南轅北轍的中國古代文學,縱觀該科目身上的優缺點,為了保留我國古代文學科目內容上的精華最大化,眾高校也計劃著對此做出一些必要的整改。
1.聯系實際,與現代學科完美融合。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授課過程中仍保持著聽大于思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積極性,教學方式地老舊、保守、古板,使得教師授課變成一廂情愿,而學生對聽課內容的心態變成可有可無,因此高校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改革首先便需從聯系實際開始,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打開古代文學的大門,讓其走出“局限之門”,與現代學科完美接洽并融合,做到新舊文化的世紀碰撞,這里高校可以考慮在古代文學的課堂上引進新時代下的產物—多媒體,讓刻板、守舊、枯燥的中國古代文學也能達到視聽結合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音頻、短視頻的方式,將學生快速的帶入進作品的世界,讓學生擁有更加真切的情景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講授古代文學科目時,將“引入”帶入到教學中,例如:授課時講到“上官體”一詞,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該名詞,教師可以在講解完“上官體”是由上官儀為原型開展的“綺錯婉媚”詩風之后,通過引入一些相關代表性的唐代詩詞,來輔助學生更好地明白“上官體”重視形式技巧、傾向于追求聲律之美的特點,像《入朝洛堤步日》就是極具此方面的唐代詩詞典型。
2.重視多媒體教輔工具的應用。一場稱得上完美的教學,除了教師需具備正確的教學理念、懂得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外,為學生選擇更為適宜、先進的教輔手段、工具也是成就教學、成就師生的重中之重。好的多媒體教輔工具或是方法也會保證教書育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中國古代文學這門科目而言,高校在配備教輔工具與方法時,一定要考慮該設備與方法是否具備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多元性等幾項特點,如多媒體教輔設備、電子交互白板、微課視頻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不僅形式較為新穎,同時可以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被吸引過來,更為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中國古代文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自身就具備著十分龐雜的文學作品,且受其歷史悠久、時間跨度大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還具備著豐富多元的民族性和作品本身的時代特點,例如:當教師講到我國隋唐時期的詩壇時,就可以借助電子教輔設備對貞觀時期的詩風以及上官體這兩個隋唐時期的典型,進行動畫或視頻的播放,同時,對此方面的知識進行針對性視頻資料收集與整理,還可讓學生可以一個更為全面的視角了解隋唐時期的詩風與上官體。
3.注意學生的文學學習查漏補缺。由于不同學生之間有著高低不等的文學素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令學生對古代文學失去學習興趣起到了“輔助”作用,因此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也是高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點,那么受每個學生的起點不同限制,高校在提高學生文學素養時,因材施教便顯得尤為重要了,所謂查缺補漏,也就是說學生哪里短板就補哪里,盡可能的將學生分開化教學,查缺補漏這項工作留在課下即可,課堂之上應以課文詳細講解為主,當前之所以大部分學生學不懂古代文學,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文學底蘊的基本功過薄,這部分學生普遍都不具備優良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扎實的文學、文字功底,在學習極具代表性的古詩詞,亦或文言文時,這部分學生都無法運用巧妙的語言技巧來準確的闡述其中深藏之意,因此各高校要切實注意通過文學積累考察,更為精確的定位學生文學學習過程中的薄弱處,進而配合針對性的查漏補缺手段,如推薦擴展閱讀書目、播放文學歷史發展紀錄片、組織文學活動等方式,讓學生的文學學習更為系統,知識邊界得到更大范圍的擴展。
綜上所述,高校古代文學課教學改革策略的制定一定要以實際為根本出發點,所謂藥到病除,高校在量身打造課改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便是調查、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不合時宜的原因所在,其次再是根據這些分析、打磨而出的一眾原因,來制定具體方針政策,盡可能的將中國古代文學課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程君.淺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古代文學課程中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2020(30)
[2]王強.地方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芻議[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3)
[3]王淑梅.高校古代文學課教學改革策略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20(03)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