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青年教師黨員是高校教師群體中的先進分子,如何保持黨員先進性和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課題。抗疫精神是時代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最鮮活的寫照。它豐富的內涵與黨員先進性教育具有內在契合性,針對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先進性存在的問題,將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教師黨員先進性教育中,作為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堅定政治信仰、濡養政治品格的鮮活教材,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轉化為責任擔當和實際行動。
關鍵詞:抗疫精神;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先進性教育
抗疫精神是在抗擊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這20個字集中概括了偉大抗疫精神的內涵,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展示,注入了中國力量,彰顯了中國擔當,弘揚了中國精神。
一、抗疫精神的內涵
1.抗疫精神彰顯著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
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體現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價值理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始終放在第一位,果斷關閉離漢離鄂通道,實施史無前例的嚴格管控。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得到集中體現。
2.抗疫精神蘊藏著舉國同心的力量源泉
抗疫精神中“舉國同心”充分詮釋了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面對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部署、統一調度,舉全國之力,組織來自不同省市的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湖北;廣大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奮力攻關;部隊官兵聽從號令、奮勇當先;千千萬萬志愿者和普通人民群眾聽從黨的號召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全社會共同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打贏了這場全國抗疫人民戰爭。
3.偉大抗疫精神包含著舍生忘死的道德取向
偉大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包含著舍生取死的道德取向。54萬名湖北省和武漢市的醫務人員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奔赴抗疫前線。施工人員爭分奪秒、夜以繼日不停歇地施工,僅用10余天時間先后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并迅速開辟出600多個集中隔離點。這一群群和平年代的勇士以一種不被困難壓倒的大無畏精神戰斗在抗疫前線。
4.抗疫精神體現著尊重科學的價值遵循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學”體現著對科學尊重的價值遵循。無論是搶建方艙醫院,還是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無論是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還是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分區級差異化防控、有序推進復工復產,都體現著對科學精神的尊崇和弘揚。
5.偉大抗疫精神蘊含著命運與共的人類共同體思想
偉大抗疫精神中“命運與共”蘊含著國際社會在面對全球性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斗爭中凝聚共同戰勝疫情強大合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國在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主動通報疫情信息,公布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同許多國家、國際和地區組織開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動,開設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并向所有國家開放,毫無保留同各方分享疫情防控和救治經驗,不僅對中國人民生命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誠愿望。
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內在契合性
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命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疫情期間中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不放棄對每一個生命負責,每一個生命都得到細心呵護治療,所產生的的醫療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生命至上”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平等觀。中國抗疫斗爭對人的生命的平等給予了最好的詮釋,每一個生命不分年齡、地位、財富、種族都得到全力救治,每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這才是真正的人的平等。[[]]“生命至上”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自由觀。馬克思指出:“種的本質特征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本質特性恰恰就是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生命的自由與責任、權利、秩序的辯證統一。疫情期間生命與自由的關系得到了最好的詮釋,關閉離漢離鄂通道有效地遏制疫病蔓延,人民群眾自覺佩戴口罩,在最大限度保障了更多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抗疫精神中“舉國同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相統一。疫情期間中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控制疫病的蔓延,能夠以最快速度打贏抗疫阻擊戰,根源在于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基來源于人民群眾。
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舍生忘死是一個倫理范疇,是從人的價值角度來探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認為舍生忘死體現了人的生命和其從事的實踐活動是服務社會與實現自我完善的辯證統一,既強調生命至上,也強調舍生忘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在中國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涌現了無數為了集體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而舍小家、顧大家的英雄模范事跡,這些千千萬萬的人民英雄用實際行為詮釋了生命真正的價值。
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學”是策略方法,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和抗疫方法保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疫情期間所取得成果無一不是我國長期以來重視科學、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成果。在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必須要有科學的策略,秉持科學精神,提出科學的應對方法,科學有效地防控,為疫情防控的勝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抗疫精神中“命運與共”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習近平主席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實現共建共享共贏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再次以事實充分地證明面臨全球性危機、挑戰和難題,各國應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加強國際合作。中國在疫情期間積極向各國提供必要的援助和物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實際行動做出努力,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胸懷和擔當。
三、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先進性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總體是好的,大多數青年教師黨員能夠做到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但在一些高校青年教師黨員里存在著對自身黨員政治角色、大學功能角色和教師職業角色定位不清晰的問題,不可避免會影響廣大青年教師黨員的先進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1.部分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對黨員政治角色定位不清晰
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過,有許多黨員,在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并沒有完全入黨,甚至完全沒有入黨。[[]]就青年教師的黨員政治角色而言,部分青年教師黨員黨性觀念淡薄、理想信念動搖和宗旨意識淡化,對政治理論學習也不重視,未能履行作為黨員教師身份的職責,在工作中未能發揮引領和表率作用,不安心本職工作,缺乏奉獻精神、只關心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缺乏高校教師黨員應具備的對國家、對社會、對學校、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部分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對大學功能角色定位不清晰
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骨干成員,由于承擔大量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學改革、科研任務、論文發表和職稱晉升上面,具體而繁雜的工作任務使得部分青年教師黨員不堪重負而選擇弱化某一角色的責任與擔當。例如,一些青年教師黨員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工作上精益求精的鉆研,進取心和責任感不強,業務能力不高,很難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3.部分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對教師職業角色定位不清晰
一些青年教師黨員認為教學科研管理等業務工作是實的而黨性是虛的,在思想上忽視政治理論學習導致重業務能力而輕素質品德,不重視參加黨組織生活。例如,一些青年教師黨員在教學中忽視教師職業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育人功能。有的青年教師黨員把自己等同于非黨員教師,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先進性表現不明顯,平常工作不積極主動,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時,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意識淡化,甚至有的青年教師黨員干活前先看錢,只關心個人利益,把集體利益、為人民服務和奉獻精神拋之腦后,不能正確處理好個人、集體和國家利益三者關系。
四、抗疫精神融入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先進性教育的路徑探究
高校教師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三大功能,高校青年教師黨員是集黨員政治角色、教師職業角色、大學功能角色的統一體[[]]通過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的發揮,激發青年教師黨員從事教學、科研與服務社會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推進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與高校黨建工作的雙重歷史課題。
1.將抗疫精神作為青年教師黨員堅定政治信仰、濡養政治品格的鮮活教材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先進性教育必須立足當下,貼近黨員工作、學習與生活實際,才能增強先進性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抗疫期間涌現出無數優秀共產黨員事跡,他們在抗疫期間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的突出事跡對增進青年教師黨員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思想認同、價值認同具有激勵作用,號召青年教師黨員向優秀共產黨員學習,向先進典型學習,向英雄模范學習,增強崗位責任意識、為人民服務意識和責任使命意識。
偉大抗疫精神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以事實有利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生命觀、平等觀、自由觀、人民觀、共同體思想,能夠讓青年教師黨員切身理解理想信念、四個自信、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執政理念、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促進青年教師黨員自覺加強理論聯系實際,關心世情、國情、黨情、開闊視野,將這種精神轉化為在工作中堅定政治立場,愛崗敬業,增強崗位職責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對高校青年教師黨員堅定政治信仰、查找自身問題并加以改進繼而保持先進性和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2.將抗疫精神自覺轉化為在實踐中履行責任和勇于擔當
實踐是黨員先進性教育的重要環節和最終落腳點。在接受理論教育與深入思考后還需要親身實踐才會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抗疫精神在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和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中孕育形成,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青年教師黨員在學習、領悟和理解抗疫精神的內涵和先進事跡的基礎之上,還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自覺發揚抗疫精神,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實踐中錘煉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政治信仰。
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的偉大抗疫故事可以作為教育高校青年教師黨員的最生動鮮活的教材,在對青年教師黨員開展先進性教育時注重運用演講、朗誦、小品表演、視頻大賽、講故事等形式增強對偉大抗疫精神的學習和黨的政治理論的理解,成為激勵高校青年教師清晰、準確、全面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黨員政治角色、大學功能角色、高校教師職業角色的三位一體中彰顯先進性。不僅要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還要充分體現黨員先進性,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僅要有先進性意識,還要有大局意識、看齊意識、團結意識、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孟英.青年教師黨員先進性弱化及其矯正[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03):62-65.
[2]馬岱超.“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背景下增強高校教師黨員黨性意識的方法和途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5):1+8.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王歡.思政課弘揚抗疫精神的四個著力點[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1,33(01):124-128.
[5](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丁美美(1991-),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助教,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川民族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