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姍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學科核心素養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生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是高中生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在高中生全面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養背景下,想要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時效性,需要教師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以及化學課程的特點和結構,結合高中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 引言
當前教育致力于對人才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具備適合其終身發展的且滿足社會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它要求學生能夠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能將化學原理應用到解決問題當中,要具備推理能力、創新意識、嚴謹的科學態度等等,充分體現出了化學學科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二、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概念及內容
(一)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在高中化學學科中的具體化,凸顯出了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化學課程的學習旨在幫助高中生明確化學本質,使其在知識學習中創造新知識,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化學教育的價值體現。化學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和解決與化學相關問題的關鍵素養,反映出了學生對客觀事物的理解水平。
(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內容
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是化學學科的基本內容,宏觀辨識是指從各個層面去了解物質的多樣性,同時對物質進行合理分類,自然構建出分類相關標準。微觀探析是相對宏觀來說,對物質的微觀世界進行精細化的探索,如化學元素、物質分子離子等等,都是物質微觀因素;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是指能夠知道物質是運動和變化的,并明確其變化需要具備相關的條件和規律;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是指能夠根據證據對物質的結構和變化進行假設,并通過分析推理對其進行驗證。化學學科有著抽象性的特點,對學生也有著一定的邏輯思維要求。引導學生進行多重推理分析,能夠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
在實際教學中,針對一些驗證性的內容,也只有讓學生進行推理思考,才能使其將知識內化,從而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系統性的認識;實驗探究和創新意識,是指能夠讓學生明白科學探究是一項科學解釋和應用的實踐活動,能夠從探究中發現問題,根據問題和假設設計方案,通過實驗、調查等方式開展探究活動;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即學生應具備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安全意識,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出化學學科的育人作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意識,使其樹立健康的化學概念。
三、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時效性的策略
(一)利用思維導示,讓教學路徑刪繁就簡
高中化學知識有較強的系統性,學生要面對的知識內容多且復雜,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實現對學生發散思維和結構化思維的優化。思維導圖能夠充分表達發散思維,通過圖形與文字的結合,借助相關關聯的層次圖將知識間的關系明確地表達出來,從而建立一個主題詞之間的記憶鏈。學生能夠從思維導圖中去樹立各個知識點中的邏輯關系,進而更全面地掌握主題內容。
例如在“二氧化硅”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利用科技生活知識引入新課,向學生展示電腦的CPU,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核心物質——硅,同時要求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硅元素例子,如玻璃、水晶等等,通過聯系實際豐富學生對含硅元素物質的認識,加強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這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有效方式。其次在新課閱讀中,指導學生寫出硅元素的結構和形式,同時嘗試推測硅和氧形成的化合物結構式。如硅的含量、存在形式、結構、主要化合價等等。然后為學生提供二氧化硅的平面結構圖,讓學生在二氧化硅的網狀結構圖的觀看中得出,每一個氧原子都有兩個硅原子相連,而每個硅原子只與半個氧原子相連,由此得出一個硅原子擁有4×1/2的氧原子,也就是兩個氧原子。學生明確二氧化硅的結構后,引導學生對其物理性質進行推測,進而得出結構穩定、硬度大、不溶于水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經驗事實預測到基于物質預測,同時用化學
符號去描述物質。最后為學生講解C和Si屬于統一主族的元素,因此也具備相似的性質。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硅都屬于酸性氧化物,其化學性質相似,二氧化硅不能與水反應,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寫出二氧化硅的化學反應。如二氧化硅的穩定性、酸性氧化物的性質、特性、弱氧化性等等。
高中化學有著抽象性的特點,借助生活案例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利用思維導圖則能夠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學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教學趣味性
知識是發展學生素養的手段,而情境是將知識轉化成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的學習構建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的知識轉化為素養。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化學知識的價值,提高對知識應用的能力。情境創設的方法有多種,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實物創設情境,借助直觀形象的東西,讓學生在觀察和觸摸等過程中,激活學生思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通過新舊知識的關系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系統化地理解知識,使其能夠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或借助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在主動探索中歷經知識形成過程,使其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打開思維,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出現的知識同時又能鍛煉思維能力。
例如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對大氣污染”的教學中,教師借助霧霾口罩創設情境,讓學生戴上口罩感受戴與不戴對空氣的感受,加強學生對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觀察天氣,并探討霧霾對人們的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借助這個生活情境,再一次加強生活與知識的聯系。然后教師提出問題:霧霾形成的原因、成分以及防霧口罩是否有作用等,利用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進行探討,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愿望,使其在實際現象中分析問題。在化學教學中將知識融入生活情境當中,能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明確化學學習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