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摘 要: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實行合唱啟蒙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啟蒙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合唱學習中,此舉不但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合唱能力,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文章將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啟蒙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探討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啟蒙教學的有效措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啟蒙教學
一、 引言
在小學階段,音樂教學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合唱啟蒙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他們藝術鑒賞能力的提升。合唱表演是一項需要多人參與的文藝活動,在學生參與合唱的過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體榮譽感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為了有效地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啟蒙教學質量,需要在教學中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促進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二、 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啟蒙教學的重要性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合唱啟蒙教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
對于小學生而言,參加合唱活動對其音樂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在參加合唱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一些學生以及家長認為音樂素質對于非專業人員并不重要,導致他們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這種錯誤的觀點進行糾正,幫助他們對音樂素質建立正確的認識。對于小學生而言,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能夠促進其審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自身的個性化發展,同時能夠培養他們的藝術品質。與此同時,學生參與合唱的過程也是音樂素質提高的過程,并且對于審美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
合唱是一種需要多人參與的音樂表演項目,是無法一個人完成的,學生想要更好地參與到合唱中,必須接受教師的指導,形成默契的配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重視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樹立良好的集體榮譽感。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大部分行為都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果學生在合唱的學習中遇到問題,教師需要主動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有利于師生之間情感的培養與默契的形成。對于合唱而言,熟練的演唱技巧與默契的配合同等重要,在學生的學習與訓練過程中,必須重視團隊的磨合,形成有默契的團體,保證合唱能夠順利進行。
(三)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對音樂的學習。這是由于小學生具有較強的記憶力,同時具備良好的領悟能力,這些都能夠為合唱的學習提供必要條件。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地引入合唱啟蒙教學,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與其他文化知識教學相比,通過對合唱的學習,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目前大部分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對音樂課程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會對音樂教學的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 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啟蒙教學的有效措施
為了有效地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啟蒙教學效率,獲得更高的教學質量,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可以發揮出很積極的影響,如果人們對所面對的東西產生很大的興趣,就會進行探索,可以對其特性實現更好的把握。小學教師進行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要培養小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對好的音樂作品進行賞析。選擇并播放優秀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進行欣賞,有助于學生充分感受合唱帶來的快樂,以經典曲目《青春舞曲》為例,此曲風格輕松歡快,歌聲亦很動人,因此學生欣賞《青春舞曲》時可以體會到合唱的樂趣并產生學習興趣。第二種方法是利用合唱作品培養興趣。如果學校舉辦過合唱比賽,教師可以把其中好的合唱作品展示給學生看,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樹立合唱觀念,同時體會到相較于個人演唱,合唱的趣味性更高。不僅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舉辦合唱比賽來激發培養。學校可以舉辦一些相關的比賽活動,在比賽開始之前,學生會盡全力去練習合唱曲目,若比賽結果較為優異,學生就會體會到合唱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得到獎勵,從而促進學習興趣的大幅提升,如果比賽成績不是很理想,學生可以在努力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合唱帶來的快樂。
(二)促進發聲能力的提升
如果學生產生了學習音樂合唱的興趣,音樂教師就要開始訓練小學生的“發聲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歌唱技能的提升,還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更深層次提高。進行合唱時,要協調好身體每個器官的狀態,如果任一器官出現緊張,學生的演唱狀態就會不舒服,從而降低合唱效果。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教導學生如何去放松身體,防止學生在進行合唱時,由于緊張過度,繼而發生壓喉的情況,此外教師要教授弱聲唱法,這樣在合唱時,學生就不會因為氣息過多而傷害聲帶,同時有效避免低音區出現失誤。其次,教師要傳授一些有效方法,包括開牙關、找高位以及順氣息等,使學生在情緒輕松的情況下可以依次進行操作,訓練學生在進行唱歌過程中可以氣沉丹田,在睡覺時,學生需要把一本書放在腹部上面,長此以往,其就可以對氣息進行更好的調節。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課堂訓練,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進行合唱,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通過合唱促進“發聲能力”的提升。
(三)訓練多聲部配合能力
在進行合唱時,演唱者的多聲部的協調配合能力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對于音樂來說,節奏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同時對于多聲部協調配合能力而言,節奏也是非常重要的培養方法。教導小學生學習節奏,可以促進學生感知能力與記憶能力的提高,同時有利于培養多聲部的協調配合能力。以學習歌曲《牧笛聲聲》為例,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情景設置,讓某個同學唱“太陽爬上山崗”這一句,而要求別的學生唱“爬上山崗”,同時要求學生在唱歌時要加以動作,保持表情并控制好聲音語氣,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助于學生培養合唱概念,促進學習目標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