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怡池
摘要:在現階段,信息技術被看成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因為它所具備的多元化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種教學手段都難以比擬的。因此,我國教育部也提出了實施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改革的科學建議,故此,高中英語教師也應積極響應,全面分析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以智能化的教學活動逐步落實學科素養改革任務。本文將據實分析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然后再依照筆者的教學經驗來分析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整合起來。
關鍵詞:高中英語;信息技術;應用價值;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41;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2-105
在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教學一直在追求提效減負、終身教育,并在此過程中發現了信息技術這一輔助教學工具,通過多年嘗試與實踐檢驗證明了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起來的現實意義。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將產生以下積極輻射影響:
一、高中英語教學運用信息技術的價值探究
1.解決時空限制問題,解放教學時空
課堂是實施英語教育的基本場所,雖然可以集中推行英語教育,但是卻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師生雙方,使其受到了時空限制。高中英語教師則習慣性講解英語知識,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直接壓縮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無法促使學生實現英語探究。長此以往,高中生會形成惰性思維意識,也將因此變得被動、機械。但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高中英語教師與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實現真實交流,也可利用移動通信平臺實現虛擬互動,課堂也不再是傳遞英語知識的唯一場所,切實解放教學時空。這就意味著高中生可隨時隨地根據個人學習需求學英語,可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自覺意識。如果學生可以長期參與線上學習活動,那么也可由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一生受益。
2.拓展英語課程資源,解放教學資源
課程資源是實施英語教育的重要資源媒介,但是如果只依靠英語教材、與之配套的輔導資料,那么雖然可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英語知識,但是卻也很難進一步開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不利于學生的終身進步。新課改所提出的新型課程資源觀、校本教學理念都提倡由一線教師開發課內外資源實現英語教育,不必完全遵循英語教材編排計劃,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未來生活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此,網絡資源則可極大地豐富英語教學資源,而且形式、主題都極為豐富,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長遠、個性化學習需求。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則應主動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數字化的網絡資源,科學豐富英語教學內容。
3.實現雙向互動合作,解放師生關系
師生互動一直都是一個比較受關注的教學因素,直接影響著英語教育效果。從現實情況來看,師生互動形式也反映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如果英語教師只關心知識教學進度,認為學生只要積累了豐富的英語知識即可,那么很難主動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相對來說,學生也會生成無意義學習行為。但是,如果高中英語教師所追求的是終身教育目標,為發展學生英語素養服務,那么也必然會主動解放學生,讓學習真正發生。那么,如何科學協調師生互動呢?信息技術的輔助支持作用不容忽視,因為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師生雙方可以全面實現實時互動,教師也能據此組織精確教學活動,全面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4.豐富智能教學手段,解放教學環境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之所以要反復強調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是因為多元化的智能工具可以很好地適應英語教學特點,幫助學生內化、應用英語知識。多媒體課件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改革的產物,基本目的是要改變常規的板書形式,既要豐富板書內容,也為節省課堂時間。智能化教學輔助工具的種類并不僅限于此,近些年來非常受人矚目的微課,便是以微視頻形式介紹一到兩個知識點,據此實現線上指導,能夠更加集中地幫助學生消除英語認知疑問;思維導圖軟件,則可幫助學生整合英語知識;還有一些專業的線上英語學習平臺,由名師、外教負責英語教育任務,讓學生學到最地道、最標準的英語知識。如此一來,則可切實優化英語教學質量,既可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也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善用智能軟件來組織英語教學活動,以便更好地服務學生,讓學生學會學英語。
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將發揮多種多樣的輔助作用,只要科學利用,則可綜合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對學生的一生成長都有積極影響。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客觀分析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功能,據此打造智慧課堂。下面將系統展現筆者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組織英語教學活動的:
二、高中英語教學應用信息技術的可行方式
1.全面開發網絡資源,科學施教
網絡資源的種類繁多,主題不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所產生的作用也不同,應該切實關注學生本身的英語認知需求,合理開發。例如,如果是為了創設優良的英語語境,那么教師在開發網絡資源時便要整理直觀形象的視聽資源,以便綜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意識,讓學生沉浸于情境之中。但是,如果是為了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那么教師則要客觀分析每一類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據此開發難度不同、主題差異的網絡資源。如果是要構建專項題庫,那么教師則可利用網絡資源下載高考英語真題、經典模擬題,也可下載真題解析與命題趨勢資料,及時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
如在“The Olympic Games”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認真分析了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益,并根據教學目標下載了兩類網絡資源。第一類網絡資源是針對奧林匹克運動盛會的發展史、一些經典的活動盛況所下載的圖文資料、視頻資料,目的是及時豐富學生的文化認識,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其在視聽結合的網絡資源驅動下自覺進入英語語境,有利于讓學生帶著對奧運會的向往學習本課知識。大多數學生都曾經觀看過奧運會的比賽盛況,所以當他們看到視頻時,輕而易舉地回想起了當時的情感體會,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類網絡資源則是圍繞限制性定語從句、非限制性定語從句這一語法知識所下載的習題資源,因為語法教學依然十分重要,是促使學生學會學英語的知識媒介,所以需要通過習題檢測與精講精練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遷移語法知識,使其切實掌握限制性定語從句、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使用方法與句型結構。通過這兩類網絡資源,可直接發展學生的情智,讓學生在良好心境的狀態下學英語。
2.構建混合互動平臺,實現多元互動
混合式教學互動是指將線上互動與線下互動結合起來的一種形式,是為了豐富師生互動機會,確保師生雙方可以隨時隨地交流信息、共享資源,是讓英語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舉措。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科學協調線上互動與線下互動的關系,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兩種互動形式的優點,盡量引導學生積累有效的英語探究經驗。
如在“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單元語法課上,學生就要重點學習直接引語、間接引語這一個英語語法的使用方法,也要嘗試在直接引語、間接引語之間進行句型轉化,確保學生可以及時內化英語知識。在本單元教學中,為了切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筆者就圍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這一語法知識制作了一個微課,使用多組例句介紹了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的不同點,也嘗試轉化了直接引語、間接引語,最終剪輯成一個時長在5分鐘左右的微課。接著,高中生便要利用微課自主學習直接引語、間接引語這一語法知識,率先觀看微課,初步學習語法知識,然后再自主閱讀課文內容,圈畫出課文中的直接引語、間接引語,通過改寫活動轉化直接引語、間接引語,檢驗自己是否通過微課及時內化了本課重點語法。這就可以切實優化學生的英語認知,使其形成主體學習意識。在此基礎上,本班學生也能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英語認知結構,積極參與英語探究活動,而筆者也可順利以輔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內化語法知識。
3.善用智能教學軟件,培養學習能力
上文在分析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優勢時,也簡單介紹了幾種被廣泛應用在高中英語教學領域的智能軟件,而經過大量實踐檢驗,這些智能軟件均可從不同方面引導學生有效學習英語知識,所以既然要利用信息技術落實素養教學目標,那么我們就要善于利用智能軟件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及時內化英語知識,使其逐步學會學英語。讓學生形成了線上學習能力之后,便可讓學生以更好的姿態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有利于讓學生長期堅持英語學習。
如在“Nelson Mandela - a modern hero”單元的閱讀課上,筆者就主動利用思維導圖、多媒體課件這兩種智能軟件組織了閱讀探究活動。首先,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了關于Nelson Mandela這位歷史偉人的照片、影視資料,目的是要讓學生全面了解Nelson Mandela在解放民族、消除種族歧視事業中的偉大功績,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接著,筆者就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現了課文內容,據此引導學生從語篇角度閱讀、概括文本信息,再以語篇結構分析讓學生探究課文是如何介紹Nelson Mandela這位歷史偉人的,使其既能略讀,也可細讀。筆者以思維導圖展現了課文的寫人敘事線索,提煉了閱讀技巧,以便讓學生形成完整的閱讀思維,牢牢鞏固閱讀記憶。在此基礎上,筆者便可與學生實現平等互動,既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文本信息,也能以科學恰當的方式輔導學生,有效鍛煉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是十分必要的一項教學舉措,但是不可濫用,否則不僅無法提高教學效率,還會影響現階段的教學質量,無法真正讓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認真對待信息技術,也要主動嘗試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活動整合起來,據此優化英語教學環境,穩步提升英語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葛華.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與信息技術教學整合初探[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11):147-148.
[2]李靜紅.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揚州:揚州大學,2019.
[3]陳愛新.基于信息技術的影視片段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9):74-76.
[4]任文文.視頻素材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優化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7):55-56.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蘭州第六十一中學,甘肅 蘭州 7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