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工會在推動高校改革、促進高校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和強度也在不斷加大,這對高校工會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時代的新情況、新問題,高校工會團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只有不斷加強工會團隊建設,才能使工會工作更加順應形勢發展,更加有利于滿足高校教職工的利益和需求。文章從重視高校工會團隊管理者隊伍建設、注重高校工會團隊成員的培訓、加強高校工會信息化平臺建設、注重高校工會工作的創新和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和建議,目的是加強高校工會團隊建設,為高校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關鍵詞]高校工會;團隊建設;培訓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0.096
1 前言
高校工會是黨聯系群眾、高校聯系教職工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推動高校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和強度的不斷加大,我國高校工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凸顯,比如高校工會團隊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工會團隊管理者和成員缺乏系統性培訓、由于教職工的工作時間彈性化使得工會活動時間難統一、工會工作范疇界定有限、工會工作內容和方法有待創新等問題,只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推動我國高校工會團隊建設,使高校工會能夠更好地為高校教職工服務,從而提高教職工工作滿意度,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我國高校整體水平的提高。文章就我國高校工會團隊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2 重視高校工會團隊管理者隊伍建設
工會團隊管理者是工會團隊的核心,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優秀的工會管理者團隊能保證工會團隊更好地履行工會職能,為高校教職工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滿足教職工相關需求。
2.1 構建高校學習型工會團隊組織
高校學習型工會團隊組織是一種只有工會管理者和教職工兩個層次構成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對工會管理者的要求比較高。首先,工會團隊實行自上而下的終身學習理念,特別是管理者要以身作則,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引領工會內部其他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其次,吸納具有不同知識結構和年齡層次的人才加入。工會可以從基層工會吸納具有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學歷水平、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才加入,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加入,賦予他們更多的獨立自主權,讓這些新人才為學習型團隊建設發揮特長。
2.2 完善工會管理者選拔和培訓機制
工會管理者隊伍建設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并切實落到實處。首先,工會管理者的選拔和任用可以通過工會推薦、個人報名或領導推薦等方式進行。要選拔思想意識端正、辦事能力強、群眾基礎好、工作熱情高、有時間并有意愿為工會團隊付出的人才,同時要關注管理者隊伍的年齡、性別、學歷學位、職稱、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在選拔和任用上適當增加青年教職工的比例,培養后備干部,這些都有利于學習型工會團隊的建設。其次,要加大對工會干部的培訓力度。定期開展各類形式的培訓活動或進行掛職鍛煉,加強工會組織與高校內部各部門和外部高校或其他組織間的溝通,從工會工作所需知識、工作方法和技巧、工作態度、工作關系等方面進行培訓,提高工會管理者和工會團隊的工作能力,提高工會團隊在教職工中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3 注重高校工會團隊成員的培訓,特別是青年教職工的培養
工會團隊管理者和團隊成員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能力才能更好地為教職工服務,因此對員工進行培訓特別是加強青年教職工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
3.1 對工會團隊成員進行定期培訓
培訓不僅能夠提高成員工作效率,還能有效激勵成員,激發其工作潛力。工會團隊成員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還要掌握一些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為廣大教職工服務,因此需要對工會成員定期進行培訓。如相關法律法規、高校相關規章制度、工會服務宗旨、工會活動策劃安排、工會財務管理、溝通和交際技巧等方面的培訓。培訓應以在職培訓為主,其他培訓方式結合起來進行,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基礎上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培訓,目的是提高高校工會團隊整體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為廣大教職工服務。
3.2 注重對青年教職工的培養
近年來,高校教職工隊伍中的“80后”“90后”越來越多,青年教職工所占比例逐漸增加,青年教職工具有知識豐富、學歷高、創新意識強、需求多樣化等特點,是高校發展的主力軍,也是推動我國高校工會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有一些不足,如收入較少、學習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時間不充足等特點,因此,要注重對青年教職工的培養,使他們成為工會團隊的后備力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高校青年教職工自身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青年教職工解決實際問題,如開展聯誼活動讓單身的教職工有更多的機會找到另一半,提供一定數量的學校宿舍解決無房教職工的住宿問題,幫助有孩子的教職工解決幼兒園小學的入學問題等。
4 加強高校工會信息化平臺建設,促進“互聯網+”機制改革
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實現高校工會信息化平臺的構建,使相關信息可以有效溝通和共享,提高高校工會工作效率。
4.1 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高校工會信息化平臺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對當代高校工會團隊建設是有力的保障,通過互聯網技術,利用信息化數據,搭建工會信息化平臺,可以有效實現教職工之間的信息溝通,使工會和教職工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使教職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師德師風建設。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App、微博、網站、QQ等各種方式實現平臺信息化的搭建,利用平臺實現無障礙的溝通和交流,為工會開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利用互聯網實現工會工作的途徑很多,需要不斷探索和發展,進一步加強工會團隊建設。
4.2 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工作思路
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思路創新等,通過信息化平臺使工會團隊與廣大教職工緊密聯系起來,使工會團隊與外部高校和其他組織聯系起來,擴大溝通范圍,實現全方位的零障礙溝通,將工會團隊改革推向新高度。信息化平臺的搭建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會的工作效率,同時也使廣大教職工體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改變,收獲了知識,積累了人脈,從而提高教職工參加工會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
5 注重高校工會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傳統的工會工作方式很難滿足現階段高校教職工的需求,因此要注重創新高校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提高工會工作效率。
5.1 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增強歸屬感
具有創新特色的工會活動可以有效吸引教職工積極參加工會活動,在活動中進行交流和合作。第一,工會可以開展對教職工工作有幫助的實踐活動。如定期舉辦科研研討會,邀請知名學者講座,對青年教職工進行課題申報等指導,可以提高教職工參與工會活動的積極性。第二,可以定期開展基層工會活動交流,如籃球友誼賽、乒乓球比賽、棋牌比賽、書畫展覽等活動,可以給教職工提供交流平臺,營造和諧氛圍,增強組織凝聚力。第三,可以利用閑置的空地設置高校教職工休閑活動區域,如棋牌活動區、學術研討區、心理咨詢區、運動休閑區等,豐富教職工的課余時間,緩解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5.2 使不斷創新成為工會工作的特色
不斷創新工會工作內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職工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一方面,工會團隊成員要實時了解新的工會相關理論和政策法規,認真研讀中央和地方的工會工作精神,用創新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工作實踐;另一方面,根據工會工作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及時進行改進。同時,要注重工會活動和教職工本職工作的銜接,在不影響教學科研及行政管理等日常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有特色的工會活動,提升教職工的參與度,提供對教職工有幫助又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的活動。通過不斷創新,提高工會團隊整體工作能力和水平。
6 結論
高校工會將高校和教職工緊密聯系起來,不僅提高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推動了高校發展,對高校建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下高校工會要堅持黨的領導,正確認識高校工會發展中的不足,切實加強高校工會團隊能力建設,認真履行高校工會各項職能,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創新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為高校教職工做好服務。文章從重視高校工會團隊管理者隊伍建設;注重高校工會團隊成員的培訓,特別是青年教職工的培養;加強高校工會信息化平臺建設,促進“互聯網+”機制改革;注重高校工會工作的創新和發展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加強高校工會團隊建設,為高校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梁紅靜,周媛媛,宋雅嵚.“場”效應下的高校創新團隊建設[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1):56-60.
[2]崔恒良,楊曉嵐,郭文韜.依法治校背景下著力加強高校工會工作法治化建設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4):166-167.
[3]張小斌,馬慧.加強高校基層工會活力建設的對策和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23):228-229.
[4]郎增坤.淺議新時代高校工會能力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8(7):102-103.
[5]趙敬予,高芳.淺析信息化條件下高等學校工會自身建設[J].中外企業家,2018(18):186.
[6]梁彧文.新形勢下高校“學習型”工會建設路徑研究——基于青年教工發展視角[J].麗水學院學報,2018,40(3):55-59.
[7]申美蘭,呂靜波.高校工會建設存在問題的研究與對策[J].科技風,2018(1):244.
[8]鄭雅.“互聯網+”下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研究[J].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
[9]鐘曉軍.高校基層工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6Z):13-14.
[10]趙雪君.自媒體背景下高校工會“互聯網+”的工作機制研究[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8,37(3):36-39.
[基金項目]2020年度南京工程學院社科聯基金項目資助“基于IPO理論的新時代高校工會團隊建設研究”(項目編號:SKLGHA202001);南京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課題“江蘇省高校科研團隊智力資本測度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0YB24;南京工程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創新團隊增效機理及激勵機制研究”(項目編號:QKJ201706);2020年度南京工程學院社科聯基金項目資助“協同治理視角下的高校工會人才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SKLGHA202002)。
[作者簡介]梁紅靜(1984—),女,講師,南京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