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莉,陳翠玉
(廣西生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4)
風景園林專業是在我國社會與環境保持及建設快速發展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專業之一,它擔負著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保持和建設生態環境,維護和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的重任。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等已經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風景園林建設迎來了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培養符合當下行業所需求風景園林專業人才,是當前熱門的話題[1]。風景園林行業不斷發展,植物景觀設計師已成為一個獨立的職業崗位[2],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和職業意識鮮明的符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植物景觀設人才,是擺在“植物景觀設計”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為滿足社會對于風景園林人才的需求,筆者對行業進行了充分的調研,結合《植物景觀設計》的課程特點,對“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教學方法及考核方法等環節進行了改革與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對在深圳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嶺南園林集團、中交和美環境生態建設有限公司、廣東大漢園藝有限公司、廣西天尚設計有限公司、邦森國際湖南分公司、柳州市江濱公園管理處公司等20家企事業單位的我校園林類專業的畢業生60名進行了調研,發現我校畢業生就業覆蓋面比較廣,主要包含了兩個大的方向即設計方向和是施工管理方向,畢業生就業以后對大型綜合性項目的把控能力相對較弱,對小游園設計、花園設計或植物景觀設計等小型項目和專項設計工作游刃有余。在市場上植物方案設計、植物施工圖設計、植物種植指導、綠化施工建設等方面工作都離不開植物景觀設計的相關知識作為支撐,畢業生們普遍認為在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程在其工作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效果圖設計師認為植物景觀設計的相關知識對園林空間氛圍的營造起這關鍵的作用;有的現場施工員反饋小型的園林施工項目沒有植物設計的專項訓練,植物苗木拉到現場要臨時種植,如何利用現有的植物運用相關植物景觀設計原理進行現場設計非常關鍵等。當前市政類項目和房地產項目所占的市場份額仍是最大,但是花園設計、鄉村景觀設計、生態修復類項目正在逐漸熱門,畢業生們普遍建議在原來課程的基礎之上增加一些鄉村綠地植物景觀設計、濕地植物景觀設計的相關知識。以上的調研結果,對“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
依據行業現狀調研結果,制定《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教學設計思路:鎖定一個目標、實現四個轉化。
以目標為導向,是實現高質量的課程教學設計的有效手段,鎖定一個目標即課程設計目標、內容、教學模式、手段與方法、考核評價等內容要僅僅圍繞行業需求這個核心來設計。
以往的教學當中存在著,教學內容與市場脫節,情景性不足,案例非典型性,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不強,學生角色意識模糊等問題。立足四個轉變是實現以行業需求為中心教學設計的有效路徑。
3.2.1 教學模式情景化
情景式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典型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3]。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綠地現場、校園綠地現場、柳州市每年一屆的三角梅主題花壇展現場、園林VR實驗室、園林大師工作室等環境,給學生營造典型工作任務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通過感知體驗、思考理解、身體力行來提高對課程的認知與理解、對設計的興趣與感悟、對職業的認同與追求。
3.2.2 典型工作項目化
根據市場調研崗位需求、行業建議以及畢業生反饋信息為依據,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為向導,將植物景觀設計的典型工作內容項目化,在具體的項目實施過將設計師的工作過程滲透到具體的工作任務當中,形成以行業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工作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力的模塊化教學體系。
3.2.3 教學手段信息化
信息化教學是借助于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和教學平臺,充分利用多種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手段,“植物景觀設計”課程借助于職教云平臺、學校vr虛擬現實實驗室,充分利用草圖大師、lumion等軟件輔助教學,實現教學過程沉浸式,教學效果可視化。
3.2.4 角色認知職業化
采用項目化的教學,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過程中,老師充當“設計總監”的角色,始終把“植物景觀設計師”的這一個角色的職責和內容,貫穿到項目實施的始終,加強學生對“植物景觀設計師”這個角色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并注重其職業化素質的培養。
植物景觀設計課是學校風景園林設計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總學時94學時,含30學時的實踐課,安排在第三個學期上,前導課程有:《觀賞植物》《園林制圖》《素描》《色彩》《園林設計基礎》《AutoCAD》《工程測量》,后續課程有《園林施工圖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施工與管理》等。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園林中植物的功能,造景形式,當代植物景觀設計趨勢,掌握植物景觀設計師工作內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設計相關規范,能進行中小型及以上園林項目的植物景觀設計的工作。
對應人才培養目標,對照有關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和通過行業企業調研及工作任務分析,植物景觀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由素質、知識、能力3個方面組成(表1)。

表1 《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目標設計
以培養學生必備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為宗旨,采取用簡單到復雜、單一到綜合、由基礎到專業的原則將整個課程內容分為三大模塊、7個項目[4](表2)。

表2 《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在課程實踐教學這個環節,注重與市場接軌,注重角色意識的培養,用“大師工作室”實際的園林景觀設計項目中的植物景觀設計部分作為教學的支持,把設計師的工作過程滲透到實踐環節[5],按照工作流程設置主要包括任務分析書——現場調查與分析——植物種植設計——植物施工圖設計——項目的匯報與總結環節。以小游園植物景觀設計為實訓任務,具體設計的任務環節與課時安排(表3)。

表3 實踐教學——小游園植物景觀設計任務與課時安排
在教學中主要以任務驅動為向導,選用采用多種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現場教學、沉浸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以花境設計這個教學任務為例,來分析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如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的[5]。
花境設計的教學目標是掌握花境設計的原理并能校園花境設計。為達成教學目標,將項目分成若干個任務(表4)。
課程考核是貫徹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手段[6]。往年的課程考核是由學生平時作業、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為總評成績,平時成績占比30%,考試成績占比70%。在此基礎上隨堂評價和職教云當中的線上成績評價,加大隨堂評價在期末總評中的比分,在評價方式上,在以往老師評定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師生共評的評價機制(表4和表5)。

表4 花境項目任務及教學方法設置

表5 《植物景觀設計》課程考核評價
課程教學整體采用行動導向教學理念中的項目教學法;任務設立層層深入、有機結合,呈遞增關系,環環相扣;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工作過程;項目設立具有范例性、延展性、遷移性、可操作性;整體項目結構化、系統化,滿足崗位需求;項目實施的過程控制采用學生自主評價及學生互相評價和教師綜合評價(設計總監,隨機抽查、重點抽查、階段調整)的方式進行。學生自主性強,項目能順利有效實施,教師起到引導和輔助作用,學生的自我及互相欣賞能力及專業能力加強,比較合理的完成教學任務和課程目標,適應行業崗位需求,主要特色如下。
(1)課程項目任務安排合理,符合專業崗位需求,能較好地完成課程教學目的,真正意義上以工作過程、崗位需求為導向設計課程。
(2)實施過程中學生能達到互相學習、交流探討的目的。
(3)把課程涉及到的專業理論融入項目實施過程,實現課程理論應用于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4)提高了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工作過程適應能力。
(5)教學中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咨詢師及設計總監角色。
(6)教學內容靈活多元、貼近實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主次分明、形式多樣、統一結合、靈活多變。
從學校2018年開始實施,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在校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與學習自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后續的專業課程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園林工程預決算的課程當中的植物運用的模塊更加的得心應手,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走植物設計專項設計、綠化施工的方向的人數也逐漸增多。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推進,園林計算機輔助表現技術不斷革新,職教云等線上教學平臺和lumion等軟件的出現能夠很好的促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同時對授課老師們的技能能力、職業素養及知識水平又提出了新的挑戰,授課教師們善于利用新的教學手段服務教課程教學,提高了教師的整體水平。
未來植物景觀設計師將在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的事業上發揮重要作用,如何緊跟時代脈搏符合行業需求的新時期植物景觀設計師,不僅要從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方法路徑統籌把關,更要自上而下貫徹落實到核心課程變革當中。本文通過對畢業生的調研,立足行業需求現狀對課程的改革與實踐進行了探索,以期為《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