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芝
(山東省臨沂衛生學校,山東 臨沂 276000)
課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課程以外的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運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概念的內涵見圖1。

圖1 課程思政的內涵
(1)西方價值觀的輸入,對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產生了嚴重影響,對承載著中華民族未來和希望的青少年一代的影響尤為突出,這種現象令人不能不關注和擔憂。
(2)市場經濟的影響,使得學生對于社會現實的價值評定、偶像選擇以金錢和權力為衡量標準。當前,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有些人的價值觀發生了扭曲,把自身價值與“金錢、權力和地位”等同起來,被金錢、權力和地位弄得神魂顛倒。而這些不正確的、有害的價值觀,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青少年一代。
(3)信息技術的發展造成的具有較強刺激性、娛樂性、誤導性的資訊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基礎判斷力。他們熱衷于娛樂節目,深迷網絡游戲之中,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過分追求個性,崇尚自主的低俗化的時尚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使他們急功近利,成為極端的利己主義者,崇尚自我,唯我獨尊,我行我素,對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漠不關心。
(4)社會上的某些思想西化的專家公然“唱衰中國”“抹黑中國”,降低了學生的國家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1)我國中職學校的教學內容較為重視職業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忽視人文素養培養。
(2)中職生這個年齡段,正是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愛崗敬業教育、醫者仁心教育能夠深入人心,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
(3)信息化時代,意志力薄弱的中職生要面對各種誘惑,而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好信息化,助力學生成長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4)提升衛生人員的人文素養,需要教師言傳身教,并將思政元素真正融入課堂,引導學生形成愛國、愛崗、敬業的良好品質。
(1)藥劑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課程理論性強,且晦澀難懂,僅靠短暫的興趣很難學好。只有結合客觀現實的需要,用歷史典故、科學家故事等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用社會熱點堅定制度自信等,才能使短暫的興趣變成穩定的興趣,進而變成愛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專業知識扎實、技能水平高的有用人才。
(2)藥劑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藥品生產、藥品檢驗、藥物制劑、醫藥商品營銷、貯運等工作。其中的每個環節,無不與百姓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如果藥劑專業學生缺乏責任心,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在藥品生產、檢驗、銷售環節,不能嚴格把關,使劣藥、假藥流入市場,或在使用環節如拿錯藥、用錯量,都可能出現人命關天的大事。因此對中職藥劑專業學生進行深入、廣泛的思政教育勢在必行。
沒有好的課程建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教材建設又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1]。一本好的教材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健康向上人格以及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學校一切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出更高質量的人才[2]。如何立足學校辦學的定位,基于人才培養的專業特色,針對學生思想特點,有的放矢設計課程思政形式和內容,對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促進理論知識學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教材中加入我們費盡心機編寫的“高、大、上”的思政教育內容,學生卻視而不見,其結果等于一張廢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心理學家拉扎勒斯(A.L.Lazarus)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興趣與智力相比,在某種程度上興趣更為重要。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努力求知、勤奮鉆研,樂而不倦、專心致志地學習[3]。
不能為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編寫一些失去“初心”的東西。因興趣受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人生觀、道德觀的支配。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人,會有不同的興趣。對處于14~16 歲的中職生來說,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無論是追求物質生活的物質興趣還是追求精神生活的精神興趣都需要積極引導,以防止在物質興趣方面的畸形發展和在精神興趣方面的消極追求[4]。另外,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能促進短暫的興趣逐漸轉化為穩定的興趣,進而再與自己遠大的奮斗目標相結合,形成有明確方向性和意志性的志趣[5],從而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極大的熱情,遇到困難能百折不撓。
在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以顯性的方式體現在教材里,學生通過閱讀產生家國情懷,形成良好品格等,起到對價值觀引領的作用。同時,還能通過歷史典故、社會熱點、科學家的故事等,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以“神農辨藥嘗百草”歷史故事,闡述我國藥物的發展史: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大家就稱他為炎帝。他為了醫治病人,跋山涉水,嘗試百草,多次中毒,多虧了茶解毒。炎帝使中華民族脫離了饑寒交迫、患病無醫無藥、顛沛流離的日子,而他最后因嘗斷腸草而去世。炎帝“以天下為己任”的大無畏精神感動著每個中華兒女。
講授抗病毒藥時,以疫情防控取得的偉大勝利為例強調制度自信。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國人民不但沒有屈服,反而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用好我們的制度優勢,打贏了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這讓所有外國人刮目相看,這就是中國力量。
在講授阿托品時,以“8 000 支阿托品,10 個小時,一條人命”新聞報道為例講述醫護人員的醫者仁心和擔當:為搶救一位有機磷中毒患者,ICU 值班醫護人員集體出動,奮戰一宿,足足掰了8 000 支玻璃安瓿阿托品,有的醫生的手指甚至被劃傷了,雖然全體值班醫護人員滿是疲憊,但是看著能夠得到搶救的患者,心里卻倍感欣慰。通過這個事件,也讓學生明白阿托品在搶救有機磷中毒患者時,所需要的量遠遠超過極量。
講授疫苗時,以“我們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志愿者”為主題講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凡人英雄”故事。新冠病毒疫苗Ⅰ期臨床試驗于2020 年3 月27 日完成,共有108 位志愿者成功接種。4 月12 日,Ⅱ期臨床試驗開展,于16 日完成疫苗接種。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師吳小紅不但自己報了名,不滿20歲的兒子也報了名,并且母子倆都順利接種了疫苗。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軍和幾位同事也參加了Ⅱ期臨床試驗。
于他們而言,報名接種疫苗不僅出于愛與勇氣,也因為一份學者特有的理性判斷——我們對疫苗有信心,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能力有信心。
講授抗結核病藥時,以“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為主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日本“惡魔”部隊——731 利用活體解剖,進行慘絕人寰的鼠疫、炭疽桿菌和結核桿菌等細菌實驗,使無數的同胞受盡了侵略者的各種凌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早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期盼青年學子奮發圖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用自身行動報效祖國,保衛國家。
講授縮宮素時,摘選了我國婦產科的開拓者、奠基人林巧稚的語錄:我是一個中國人,一個中國的大夫。我不能離開災難深重的祖國,不能離開需要救治的中國病人。科學可以無國界,科學家卻不能沒有祖國啊!她一生接生了5 萬名嬰兒,被人們稱為“萬嬰之母”,她說她最愛聽的就是嬰兒的哭聲,她一生未嫁,沒有兒女,但是她卻是千萬人的母親,她的一生就是偉大奉獻的一生。
講授心血管系統藥時,以“心血管藥理學家楊寶峰系列報道:愛國精神、堅韌的品德、大膽創新”為主題,講述楊教授在心血管方面的卓越貢獻和放棄國外優越條件毅然回國的愛國精神。
講授抗消化性潰瘍藥時,以“幽門螺桿菌發現”為例,講述馬歇爾醫生為了證明幽門螺桿菌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因子,他服用了胃潰瘍病人含有幽門螺旋桿菌的胃液,不久后他罹患胃潰瘍,疼痛難忍,后用抗生素治愈了。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講授激素時,以3·15 曝光的激素寶寶霜事件為例,講述不法商人為了逐利置社會責任和公德于不顧,棄良知與道義于腦后,濫用激素的事件:孩子生長遲緩,臉像充了氣一樣,甚至出現高血糖和結石的癥狀。通過本次事件一方面強調社會責任和公德的重要性,同時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激素的副作用。
講授呼吸系統藥時,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杰出貢獻、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鐘南山院士為例,講述良好家風的重要性。鐘家優良傳統有兩個:第一,就是要永遠有執著的追求;第二,辦事要嚴謹,要實在。鐘南山繼承了良好的家風,在自己孩子面前也以身作則,并多次教導他們對家庭負責任,對國家要忠誠、擔當、奉獻。
講授避孕藥時,以“女性要潔身自愛,保護好自己”為主題,闡述72 小時緊急避孕藥的危害,善意提醒中職學校的女生要明確當下最重要的是學習,而不是談婚論嫁,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要學會“自尊、自愛”。這對于青春期女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在專業課教材中插入思政教育內容不宜過長。教師可以此為“引子”,進行擴展和延伸。否則,對教材而言是去本求末,對學生而言大篇幅的內容會失去閱讀的興趣。
(2)在教材的后面加上與之相應的“知行合一”內容很有必要。它是前面思政內容和本章知識的思考與實踐,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3)在專業課程系列教材編寫過程中,要避免案例的重復,否則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比如,在《寄生蟲》教材中,如編寫了大家熟知的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發獲諾貝爾獎的故事的話,在《藥理學》抗瘧藥時,可以換成“新中國如何消滅血吸蟲”,以此強調制度自信,同時,在“知行合一”部分,和學生一起誦讀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送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