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楠,姜瓔釗,井 衛,劉青松,劉麗紅,陳俞睿
(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學校,北京 100096)
目前,由于高職院校擴招,中職衛校生源減少,導致生源質量下降。許多教師認為,中職衛校學生不會學習,學習專業課知識困難,成績不容樂觀。學生的一切發展都是通過學習完成的,由于中職衛校學生學歷低、基礎差,只有在校學好專業知識,畢業前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才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學習能力是指學生適應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獲得學習效果的能力,既包括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又包含形成自主內在知識和把知識轉化為才智的能力[1]。新時期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如何學習的人。中職衛校學生中的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心理問題多發且日益復雜,在學習方面表現為缺乏自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自主學習,無故遲到、早退現象時有發生。另外,大多數中職衛校學生是迫于當前的就業壓力或父母意愿,非自愿選擇護理專業,據胡忠華[2]研究顯示,我國現階段許多護生對護理專業的承諾低,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等都會導致其產生學習倦怠。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為了解中職衛校護理專業學生專業課學習狀況,認識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特征,獲取教學與科研第一手資料,探索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對在校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本校2016 級和2017 級護理專業學生358 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在校就讀的學生;(2)系統學習過專業課程并取得相應成績;(3)有基本的文字閱讀和語言交流能力;(4)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有認知障礙;(2)專業課成績無記錄;(3)主動放棄本研究。本研究在開展前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的意義、方法及內容,學生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1.2.1 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表。該調查表由課題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和小組討論自行設計而成,包括人口統計學資料,如年齡、民族、宗教信仰、居住地等。
基金項目:2018 年北京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職護校學生護理專業課學習現狀及其教學策略的改革”(2018-111)
(2)學習認知量表。中職衛校學生護理專業課學習認知量表根據研究者對本校34 名學生訪談分析得來。是專用于測量中職衛校學生對護理專業課學習認知情況的量表。該量表采用Likert 5 級評分,1=完全同意,2=同意,3=不確定,4=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量表共18 個條目。其中1、2、3、6、13、14、15、16條為正向條目,4、5、7、8、9、10、11、12、17、18 為反向條目。量表得分范圍為18~90 分,得分越高代表學習認知水平越高。總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在0.75~0.94,總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90,重測信度為0.91,專家評定的內容效度CVI 為0.92,說明該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
(3)學習方法量表。中職衛校學生護理專業課學習方法量表是研究者對本校34 名學生訪談分析得來,是專用于測量中職衛校學生對護理專業課學習方法情況的量表。該量表采用Likert 5 級評分,1=完全同意,2=同意,3=不確定,4=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量表共11 個條目。其中2、3、6、8、9、10 為正向條目,1、4、5、7、11 為反向條目。量表的得分范圍為11~55 分,得分越高代表學習方法越好。總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5~0.93,專家評定的內容效度CVI 為0.90,說明該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
(4)學習行為量表。中職衛校學生護理專業課學習行為量表是研究者對本校34 名學生訪談分析得來,是專用于測量中職衛校學生對護理專業課學習行為情況的量表。該量表采用Likert 5 級評分,1=完全同意,2=同意,3=不確定,4=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量表共11 個條目。其中1、2、3、7、11 為正向條目,4、5、6、8、10 為反向條目。量表的得分范圍為11~55 分,得分越高代表學習行為越好。總量表的Cronbach's 系數為0.77~0.94,重測信度為0.55~0.75,專家評定的內容效度CVI 為0.92,說明該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
(5)護理專業課成績平均分,包括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各階段、期中、期末知識點測驗平均成績。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采用問卷調查法向每個班發放問卷,并講解調查目的、內容及問卷填寫方法,由調查對象自行填寫,當場回收并檢查問卷填寫的完整性,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71份,回收有效問卷358 份,有效回收率為96.5%。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采用t 檢驗、秩和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對連續變量進行偏相關分析;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以中職衛校學生護理專業課成績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本研究中,研究對象年齡在14~2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7.26±0.73)歲;年齡≤17 歲238 人(66.5%),≥18 歲120 人(33.5%);漢族338 人(94.4%),少數民族20 人(5.6%);無宗教信仰335 人(93.6%),有宗教信仰23 人(6.4%);2016 級117 人(32.7%),2017 級241 人(67.3%);居住地城區92 人(25.7%),郊區266 人(74.3%);獨生子女215 人(60.1%),非獨生子女142 人(39.7%);家庭結構跟父親居住7 人(2.0%),跟母親居住20 人(5.6%),跟爺爺奶奶居住11 人(3.1%),跟姥姥姥爺居住3人(0.8%),跟父母居住222 人(62.0%),跟父母老人一起居住93 人(26.0%),跟無血緣關系者居住1 人(0.3%),自居1 人(0.3%)。
表1 專業課平均成績及學習認知、方法和行為量表得分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級、學習認知、學習方法和學習行為對中職衛校學生護理專業課成績有顯著影響(P<0.05);而年齡、民族、宗教信仰、居住地、是否為獨生女、家庭結構分類對中職衛校學生護理專業課成績沒有顯著影響(P>0.05),見表2。
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中職衛校學生專業課成績與學習認知呈正相關(r=0.134,P<0.05),與學習方法呈正相關(r=0.023,P<0.01),與學習行為呈正相關(r=0.156,P<0.01)。
本研究采用容忍度檢驗各自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非常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容忍度越小,說明該自變量被其余自變量預測得越精確,共線性可能就越嚴重[3]。一般認為如果某自變量的容忍度小于0.1,可能共線性嚴重[4]。診斷結果表明各自變量的容忍度均為0.957。因此可以認為各自變量進入模型后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以中職衛校學生專業課平均成績作為因變量,以年級(2016 級=1,2017 級=2)、學習行為總分(實際值)、學習認知總分(實際值)、學習方法總分(實際值)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級、學習行為、學習認知和學習方法4 個變量進入到回歸方程,可解釋專業課成績44.4%的變異(見表3)。
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學生專業課平均成績比較(n=358)
表3 中職衛校學生專業課成績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n=358)
在本研究所涉樣本群體中,中職衛校學生專業課成績平均分為(79.73±9.46)分,處于中等水平,這與耿宏柱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統計結果表明,學生學習認知得分為(69.39±8.35)分,學習方法得分為(39.87±6.20)分,學習行為得分為(38.86±6.96)分。學習認知得分較高,說明學生能夠認識到護理專業課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方法和學習行為得分較低,說明大部分學生無法采取恰當的學習方法,且主觀能動性低、知行不統一。造成認知和行為割裂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是大部分學生缺少自主學習行為;還有一部分學生在此前學習過程中,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無法適應新的專業課學習;也有部分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有過挫敗經歷,很難在專業課上重拾信心,導致成績不佳。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糾正,充分利用自習課時間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記憶,并教會學生“反復復習記憶”的學習方法,加強過程考核,促進平時積累,從學習方法和學習行為兩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專業課成績。
研究結果顯示,2017 級學生護理專業課成績平均分高于2016 級學生,這源于我校自2017 年開展的專業課考核改革。此次改革注重考核的過程性評價和多元機制研究,設置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課程教育目標,并強調評價指標的開放性、過程性和激勵性[6]。在具體措施方面,我們加強了平時測驗和積累,并增加了平時表現和階段考核的權重,降低了期中和期末考試權重,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平時表現和階段考核的重要性,把學習熱情貫穿于整個學期的學習之中,而不是只放在期中和期末備考上,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從研究結果來看,考核改革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擬進一步利用過程性考核方式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引導和督促學生按教學進度進行自主學習,改被動為主動。
學習認知是心理學家J·H·Flavell 在《認知發展》中提出的元認知概念,即認知主體為完成某種任務或目標而對自我認知過程的自我察覺、自我反省、自我監控、自我協調等,即對認知活動的自我認知。學者Chamot 認為,學習認知是通過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等方式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質量的認知活動[7]。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職衛校學生專業課成績與學習認知總分呈正相關(r=0.134,P<0.05),學生學習認知程度越高,其專業課成績越好。以往的相關研究很少涉及學習認知,但我們認為其意義重大。首先,學生只有認識到專業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非考前突擊可以應付,才能真正付出時間和努力去理解、記憶知識,并經由學習方法、行為的改善來提高成績。其次,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專業認同和行業認知,不確定所學專業的特點和就業形勢,就容易對學習喪失信心,只有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行業認知度,才能有效提高其學習成績。因此,教學中應強化學生對專業的認同,使其明確專業課學習對職業發展的意義,是今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職稱晉升考試等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還要使學生對專業繼續教育和臨床發展需求進行深入了解。
學習方法是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是個體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已有研究發現: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對學習效能有直接作用,并進一步作用于學習成績,而學習效能對于學習成績既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也可以作為中介因素間接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8]。本研究進一步采用統計方法研究了學習方法對中職衛校學生專業課成績的影響,結果表明兩者呈正相關關系(r=0.023,P<0.05),具體表現為:(1)中職衛校學生大多在學校教育中成績不夠優異,尚未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面對難度較高的專業醫學知識容易表現出各種不適應,具體表現在不會制訂復習計劃,不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不會主動總結經驗教訓等。(2)大多數學生對專業課知識點的記憶仍采用死記硬背方法,對知識點不能真正理解,而是單純背誦答案。(3)個別學生學習后會認真復習,但是幾天后就會忘記,使其學習獲得感降低,容易對專業課學習信心不足。知識的記憶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應該先掌握知識點,這樣所記憶知識點才能對應相關題目。(4)個別學生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這樣的心理暗示容易造成自卑和抵觸等負面情緒。因此在今后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中積極應用信息化教學策略,包括慕課、微課、翻轉課堂、PBL、行動導向、標準化病人、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增加知識點的課堂練習頻率,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及時糾正錯題,從而強化易錯知識點。
已有研究表明,學習行為對成績的影響極為顯著[9]。曹思真(2016)分析了中職學生學習行為的特點,發現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自我約束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導致其成績不佳。張俊(2017)和方旭(2015)分析了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因素種類,包括主觀規范、有用性感知與學習意向等[10]。但這些研究未能徹底理清外部因素與自身因素的影響,因而所提出的應對策略也就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為得到更有針對性的結果,我們采用統計學方法研究了學習行為對中職衛校學生專業課成績的影響,并綜合考察了家庭環境等外部因素和學生自身因素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從中可以得到更加堅實的結論。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行為與成績之間呈正相關關系(r=0.156,P<0.01),家庭環境等外部因素對中職衛校學生學習成績影響不大,個體因素的影響更加顯著,具體表現為:(1)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專業課很重要,自己也想學好,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懶惰行為,看到別人不學習,自己也就隨波逐流。中職衛校學生元認知水平相對低,且正處于元認知發展關鍵時期,學習自控能力差,易受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11],且缺乏競爭意識。(2)中職衛校的學習環境和普通高中、初中不同,上課節奏快,知識點多,教師不會逼著學生學習,學習完全靠學生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很多學生不會記筆記,聽課不會抓重點,學習效果差。(3)部分學生無視課堂紀律,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玩手機、睡覺現象普遍存在,從而影響了整體的學習氛圍。考試時,會費盡心思投機取巧,蒙混過關,即便參加補考,也不認真準備。(4)個別學生在遇到學習困境后,不愿面對,更不愿努力解決問題,繼而對學習逐漸麻木。這些無效學習行為勢必影響專業課學習效果,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課下要付出更多時間,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走出困境。對學生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同時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升學生專業課成績。
中職衛校學生專業課成績處于中等水平,反映出其與學生學習認知、學習方法、學習行為存在相關性。因此,中職衛校護理專業課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認知、學習方法和學習行為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進行橫斷面調查,使得樣本的代表性受限,后續研究應關注中職衛校學生學習行為及其他的影響因素,并注意采用縱向研究的方法了解學生學習狀態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