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三年級學生起步寫作文離不開借鑒和仿寫。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安排的習作例文是閱讀與習作之間的橋梁,如何有效利用呢?下面,筆者以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的兩篇習作例文的教學為例,談一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整體視域,明確價值
本單元以培養(yǎng)觀察能力為主題,“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和“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整個單元編排上可分為五個板塊:第一板塊是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強調(diào)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每課的課后題都突出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第二板塊是“交流平臺”,通過討論、交流,整理歸納出“留心周圍的事物我們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細致的觀察可以讓我們對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兩個知識點。第三板塊“初試身手”,嘗試寫一寫生活中觀察的小片段,練習把留心觀察到的新發(fā)現(xiàn)寫出來,這等于是進行習作前的熱身訓練。第四板塊是貼近兒童生活的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為學生的習作引路,是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使用的“樣板”。第五板塊是單元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要求把最近觀察時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寫下來,集中指向核心——習作能力的習得,這是讓學生借助本單元的精讀課文、習作例文來落實語言表達上的訓練要求,是單元學習效果的最終體現(xiàn)。
整個單元功能明確,精讀課文的教學目標直接指向表達方法;習作例文幫助學生進一步直觀地感知這些方法;單元習作促使學生形成學習成果。單元內(nèi)容圍繞“觀察”這個核心點,由整體到部分,最后再回歸到整體,各項內(nèi)容相互銜接,逐步滲透,循序漸進。這正體現(xiàn)了教材執(zhí)行主編陳先云所說的話:“教科書的編排意圖是改變傳統(tǒng)的完全以閱讀為中心的編排體系,引導語文教學更加關注表達。”
由此可見,整個習作單元的功能定位都是指向表達、為了表達、完成表達,其核心目的都指向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該正確理解編者的編排意圖,充分發(fā)揮習作例文的功能,使習作教學落到實處。因此,備課時我們要運用更高層次的、整合的思維來看待整個單元的教學,不能將習作例文單獨割裂開來,應該在整體視域下設計教學。
二、解讀例文,探究策略
明確了習作例文的功能,教師還要選擇最合適的教學策略。整個單元的教學策略要把握學生表達的三個層階:學得、習得、用得。這種結構化、階梯化的三個臺階一個比一個高,層層遞進,學生經(jīng)歷由知到行的學習過程。
第一個學習層階“學得”:通過學習《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兩篇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周圍事物的,這是學得。
第二個學習層階“習得”:第一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核心目標是讓學生閱讀例文,通過小狗的兩件趣事,知道作者通過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感受來觀察小狗。第二篇習作例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核心目標是讓學生知道在觀察時要從不同角度、調(diào)動不同感官觀察,注意事物的變化。圍繞這兩個核心目標,我采用了以下四大策略。
自讀感悟。在《我家的小狗》導入新課后,我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默讀習作例文,思考:作者寫了小狗的哪幾件事?你覺得文中的“王子”是一只怎樣的小狗?
批注互參。旁批是編者精心設計的,把課后題和批注結合起來互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培養(yǎng)他們細致觀察和調(diào)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意識。
思維導圖。《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的作者把楊梅的變化觀察得很仔細,將味道寫得具體可感,是怎樣進行細致觀察的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明確是從楊梅的外形、顏色、味道等特點入手,寫出了楊梅的變化過程,還加入了作者獨特的感受。這在無形中告訴學生,在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時候,還要把自己的“觀察所得”寫下來,教師只有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
分類整合。《我家的小狗》和《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兩篇習作例文放在一起一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最大的特色。學生在《我家的小狗》這篇習作例文中學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感受。在《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篇習作例文中學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用眼睛看外形和顏色的變化,用手觸摸表面,用鼻子聞氣味,用嘴巴品嘗味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知道不管是寫狗的趣事,還是寫楊梅的特點,只要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文章就可以寫得真實、生動。同時,學生也明白了真正了解一樣事物需要持續(xù)觀察,觀察要從不同角度、調(diào)動不同感官寫事物的變化過程。
最后一個層階是“用得”:習作訓練是本單元的重頭戲,讓學生把最近觀察時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寫下來。它的學習策略是“學以致用”,學生在精讀課文當中有“學得”,在習作例文當中有“習得”,那么到了這個時候,全部要把它用進去,這就是“用得”。
三、以生為本,靈活運用
在習作例文教學中,有的教師要么把習作例文當作“習作模板”,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個性;要么將習作例文用作“閱讀文本”,忽視了導寫功能。我們在教學時要注意把握使用時機和適度使用例文這兩個“度”,使“習作例文”發(fā)揮其最大的功能。
1.例文前置,激發(fā)興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如果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就能積極思維,主動寫作。所以,教師可以將“習作例文”放在“初試身手”之前,或將兩個板塊合并,靈活運用,發(fā)揮例文的示范效用。
2.例文后置,診斷評價
也可以在習作之后運用例文,學生先按照要求進行寫作,接著教師梳理出學生習作中的共性問題,再引入習作例文。由于此時閱讀例文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學生在閱讀時就會特別認真,會自覺總結方法、利用批注,用心修改自己的習作。習作后用例文,針對性更強,直接發(fā)揮其幫助診斷、指導評價的功能。
3.靈活運用,注意整合
在運用習作例文的時候,全文和片段應該有機結合,而不是絕對割裂,這樣才可以發(fā)揮例文的綜合效用。教師可以先講一篇例文,然后和習作有效銜接,再進行第二篇例文的教學;還可以讓兩篇例文在梯度上依次呈現(xiàn),邊讀邊寫,組織學生領悟觀察的方法,然后在習作教學中“用得”,這樣的習作方法能將理性知識內(nèi)化為習作行為。
不管如何運用、如何調(diào)整學習習作例文的先后順序,毋庸置疑的是, 其運用不是一次性的,它可以成為學生多次回顧、對照與模仿的范例。
總而言之,要教好習作例文,教師必須在整體視域下解讀文本。既要立足例文教作文,又要跳出例文教作文,立足學情,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興趣,教給方法,讓學生愛上習作,愛寫習作,寫好習作。
(本文系陜西省第六批中小學幼兒園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專項研究課題“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習作例文選編價值及教學策略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XDKT6069)
作者單位: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qū)方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