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
【摘要】習慣形象思維的兒童在遇到抽象的概念或難以理解的圖形等復雜問題時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習效果。為此,筆者所在的實驗小組開展了基于兒童思維發展的小學課堂游戲活動實施策略的研究,力圖用游戲活動為兒童架起直覺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橋梁,讓學生在體驗游戲與不同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奠定寬厚的文化基礎,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游戲活動;基本原則;雙線結構;文化滲透;思維發展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后,開始接受正式的教學活動,習慣形象思維的他們在遇到抽象的概念或難以理解的圖形等復雜問題時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習效果。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是我們小學教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開展了基于兒童思維發展的游戲活動實施策略的研究。
一、課堂游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
知識的學習與研究本身是抽象、枯燥的,但游戲活動可以將抽象的學科知識以一種形象、生動的方式表達出來,寓“教”于“樂”,寓“學”于“玩”,讓兒童在感受到學習“好玩”的同時覺得學習“有用”,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學習知識,發展思維。為了切實保證游戲活動對兒童思維發展的效果,在設計時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課堂游戲活動設計應具備直觀性、形象性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后,開始接受正式的教學活動,他們的思維開始由表象走向深入,由直覺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和發展。在遇到比較抽象的概念或比較難理解的圖形等復雜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直觀形象的游戲活動,為孩子們適時架起一座橋梁,讓他們在體驗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思考,消除畏難情緒,愉快高效地接受新知。
(二)課堂游戲活動設計應具備啟發性、針對性
課堂游戲是為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服務的,主要目的是優化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保障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設計時必須針對學生的學情及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啟發學生通過體驗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思維的自然生長。
(三)課堂游戲活動設計應具備多樣性、挑戰性
小學生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一成不變的活動會讓他們失去持續參與的熱情,而難度與學情不匹配的游戲活動又無法成為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因此,課堂中的游戲活動既要堅持“一跳能夠到,再跳能摘到”的標準,又要盡可能消除后進學生“怎么跳都夠不到”的可能性。作為教師,我們在設計時要盡可能拓展學生的選擇面,努力讓每個學生體會到挑戰成功的歡愉,如此的課堂游戲活動設計才是有效的。
二、課堂游戲活動實施的雙線結構
小學生天性活潑,有意注意時間不長,邏輯思維能力尚處于低端,對于抽象、深奧的數學知識難以直接理解。如果我們給數學知識織上游戲活動的外衣,為學生創設最佳的體驗場景,就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有趣,作為學習主體的兒童則更樂于接受。
(一)數學課堂中融入短游戲活動
1. 導入環節—游戲活動激發思維興趣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例1】在學習《循環小數》時,一位老師用“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mountain. There was a house on the mountain...”作為本課的開場白。首先,這位數學老師新穎的英語開場白瞬間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接著孩子們在接力講故事的游戲活動中,直擊本課的主題“循環”。如此導入,新鮮,直接,高效。
2. 新授環節—游戲活動鍛煉思維能力
數學學習中一些較為抽象的內容,學生通常難以直接理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去感知和體驗,鍛煉思維能力。
【例2】在《認識圖形》時,老師提前準備了七巧板,讓孩子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的活動中感知圖形的分割與組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3. 拓展環節—游戲活動提升思維品質
通常,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20~25分鐘,而一節課的時間為40分鐘,若拓展環節僅采取傳統的練習方式,很難保證所有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此時,游戲活動的融入是必要的。
【例3】在《四則混合運算》新授結束后,一位老師設計了“巧算二十四”的游戲,鼓勵學生一題多解,并增設了適當的競爭機制。孩子們通過小組合作和自主搶答兩種游戲活動,既高效地鞏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又延長了注意力,提升了思維品質。
(二)在活動課堂中融入長游戲活動
通過在數學課堂中融入短游戲活動的嘗試,大家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對數學學習態度的轉變。老師們在進一步研讀相關專著,分析各年級教材和學情,廣泛征求學生的意愿后,開始將一些長游戲活動融入地方課程中,讓孩子們在“做”中“玩”,在“玩”中“學”。
一年級的“快樂七巧板”活動,讓孩子們初步感知圖形的分割與組合,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二年級的“趣味聰明格”活動(ken ken puzzle),培養孩子們逐步形成嚴謹、細致的邏輯思維習慣;三年級的“巧算二十四”活動,讓孩子們逐步增強數感,提高運算能力;四年級的“巧解環扣”活動,促進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的發展;五年級的傷腦筋十二塊(clever cube)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合理想象力和演繹推理能力;六年級的“玩轉魔方”(magic cube)活動,讓孩子們在不斷進階中鍛煉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反應能力以及手眼腦并用的協調能力。
這六個年級的活動看似獨立,實則相互關聯。例如,七巧板體現于平面圖形,傷腦筋十二塊則注重于立體幾何,魔方中又涉及點、棱、邊、面、層等諸多概念,這些知識點之間本身就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孩子們在愉悅的體驗過程中不斷鞏固學科知識,提升思維品質。
三、傳統游戲活動實施的文化滲透
在和孩子們共同體驗游戲項目的過程中,老師們發現學生們前后對“巧解九連環”的態度反差是最大的,起初胡亂拆解,屢試屢敗,準備放棄;接著探究原理,反復嘗試,初嘗喜悅;最后合作探究,總結規律,提升速度。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孩子們自主探究意識的形成和思維品質的提升,這是傳統益智游戲帶給孩子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給孩子的。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我們的學生應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成為更高精神追求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傳統益智游戲中的智慧結晶和優質文化適時融入平時的教學中,為學生奠定寬厚的文化基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標準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于是,實驗組的老師們開始聚焦傳統益智游戲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的文化滲透,拓展更多學科教學中傳統游戲活動的切入點,力圖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涵養學生的思維生長。
【例4】在英語三年級《How old are you?》一課教學時,授課老師在對課文中玩具puppy、panda、robot進行年齡搭配后,適時導入了Chinese ring puzzle(環扣)Luban Lock(魯班鎖)、Huarong pass(華容道)等中國傳統游戲。這些玩具雖沒有芭比娃娃、變形金剛亮麗光鮮的外表,但在看老師展示時孩子們眼睛里都透著光,課后也積極要求動手操作。這種傳統游戲的滲透既讓學生在對比中拓展了思維想象空間,又加深了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促進了良好文化意識的形成。
【例5】在勞動與技術四下《縫沙包》一課教學后,孩子們對于傳統玩具的熱情非常高。以此為契機,授課老師結合四年級開展的“巧解環扣”活動課程,帶領孩子們開展了關于“九連環”和“魯班鎖”的主題探究活動,了解傳統游戲“環扣”和“魯班鎖”的傳承、發展、流傳和原理以及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在挖掘歷史和內涵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給現代文明帶來的啟示。對學生而言,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對于發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課堂中適時融入恰當的游戲活動,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鍛煉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而在不同學科的課堂中融入傳統游戲活動中蘊含的古典智慧和優質文化,則可以讓學生拓寬視野,奠定寬厚的文化基礎,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https://www.sohu.com/a/254516486_99903105.
[2]鄒樂陶.中國傳統益智游戲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3]孫小杰.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 新課程導學,2019(35):30.
[4]周群.“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 .小學教學研究,2020(24) .
[5]陳燕.“數學游戲:撬動兒童數學學習”[J] .江蘇教育研究,20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