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新高考新課程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指出了英語高考改革存在的反撥效應,將高考改革與日常教學過程相結合,其目的是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改進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進而實現寫作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
【關鍵詞】新高考;英語敘事文本;讀后續寫;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郭登勝,福建省大田縣第五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大田縣課題“新高考背景下英語敘事文本‘讀后續寫的教學研究”(課題編號:TKTZT2031)的研究成果。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研究背景:在新高考新課程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課程標準2017》指出,高考英語教學改革需要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初步研究發現,學生寫作水平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應該做到循序漸進。當前,教師為學生設計了科學化的讀寫活動,尤其是實現了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到了語言學習的魅力,使得自身的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得到了改善,從本質角度提高了英語教學質量。“讀后續寫”被視為當前常見的寫作教學方式,該方式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言教學”有著相同的本質。在未來的時間里,“讀后續寫”教學需要做到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努力實現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統一,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內涵,從而學以致用。通過科學化的閱讀活動,學生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明確了文章的主題,慢慢捋順了文章的邏輯關系,達到了語言知識積累的目的。在“讀后續寫”教學中,學生以故事的形式進行語言的對話,并融合了學生自身的情感,不斷模仿學到的句式,逐漸延伸出新的作品,極大地提高了語言教學質量。由此可見,“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此應該作為重要課題進行研究。另外,隨著高考教育改革的實施,“讀后續寫”教學模式有了新的教學意義,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首要要做的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掌握英語高考改革中的反撥效應,將高考改革與日常教學過程相結合,其目的是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改善思維品質的培養,促進學習水平提升,進而實現寫作教學目標。在具體的實踐中,“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做到了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實現了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統一,以課程教材為基礎,實現內容、結構和語言的融合,最大化地提高教學效率。
意義:讀后續寫教學研究是高中英語教學的熱點話題。經過學習,學生是否能通過讀后續寫教學豐富語言,培養協同感,形成主題意識,激發創造性 思維?當前,“讀寫分割”教學模式較為常見,尤其是廣泛運用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讀寫分割”教學模式的出現并不是偶然,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應試教育的過分重視,一味地追求書面成績所致。正是由于“讀寫分割”教學模式的存在,才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下降。初步研究發現,高中英語教學還存在著學生寫作興致不高等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英語語法知識的不理解,盡管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時間較長,但作文中語法錯誤、詞不達意等問題隨處可見。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筆者總結了導致學生寫作興致低下的原因,即“讀寫分割”問題。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讀與寫的知識講解完全獨立,可謂是“各自為政”。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其重點是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要求學生總結文本的中心思想,常見的練習題類型是選擇題和填空題,有時候還會涉及句子的翻譯,基本與作文寫作毫無關系;對于寫作教學來說,其重視的是語法和詞語的用法,練習題中以高考真題為主,要求學生背誦大量的范文,尤其是死記硬背作為的模版式結構,即如何開頭、怎樣結尾,而對作文的中心思想基本不考慮,更談不上文本的深層次含義。由此可見,“讀寫分割”教學模式使得高中英語教學內容完全斷裂,所學的知識無法做到有效的聯系,學生掌握的知識呈現出了碎片化,無法實現教學目標。所以,高中英語教學問題嚴重,尤其是學生的寫作能力無法提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讀寫分割”教學模式角度入手,借助多種方式實現讀與寫的結合,做到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統一。《課程標準 2017》提出了新的英語教學改革要求,高考英語教學改革成了一個必然趨勢,教學目標不再是傳統的書面成績,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讀后續寫”模式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將成為未來教學的主要方式。綜上所述,“讀后續寫”作用巨大,其做到了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實現了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統一,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內涵,從而學以致用,可實施推廣。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寫長法”是近年來提出了新型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求學生盡可能地增加作文的篇幅,其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讀后續寫”模式是寫作教學的基礎,而“寫長法”緊隨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初明教授進一步完善了寫作教學流程,增設了“學伴用隨”模式,并將“讀后續寫”模式與英語教學結合,制訂了合理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
朱旭彬(2016)指出,“讀后續寫”模式需要結合案例教學,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按照“讀、析、思、寫、校”實施作文的寫作,寫作過程注意要求和規范,進而改善“讀后續寫”水平。
黃曉輝(2016)強調,“讀后續寫”模式的實施并非是任意的,其需要結合題型和知識背景。隨后,黃曉輝完善了“讀后續寫”教學流程,提出了“定位、分類、設計、初稿、核查”寫作步驟,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薛靜波(2016)認為,最合理的“讀后續寫”教學模式是案例教學,例如公開課教學。教師為學生設計寫作支架,學生按照要求進行作文寫作,做到知識的學以致用。
韓洋(2017)認為,實踐是教學的基礎,“讀后續寫”教學也不例外,需要與實踐過程相結合。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講解如何確定作文的題材,開頭和結尾用什么句式,整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并進行具體作文的寫作練習。
綜上所述,高中英語教學重視“讀后續寫”模式,教學改革的出發點是應試教育,而最終的目標是素質教育,為了符合新高考的要求,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目前來看,“讀后續寫”教學得到了廣泛使用,具體成績如下:
1.“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基礎理論的確定,為后續高中英語教學實施打下了基礎,改善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出了科學化的“讀后續寫”教學思路,有助于學生掌握作文的中心思想,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語言知識的學習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4.“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的使用強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后續作文成稿的修改有著較大的幫助。
雖然“讀后續寫”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作用巨大,但仍有著一定的缺點,詳細如下:
1.大學才是“讀后續寫”教學的主要是用群體,高中英語課堂難以實現全面的推廣。
2.“讀后續寫”教學目前仍停留在理論階段,而具體的日常教學難以實施,尤其是缺乏深層次的教學研究。
3.“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的實施目的是應對應試教育,雖然可改善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具體效果有限。
三、課題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內容、目標、創新點
從宏觀角度來說,“寫長法”模式屬于“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的延續,其重視的是讀與寫的結合,要求學生的作文寫作遵循一定的故事情節。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教學中實施讀后續寫“促學”功能和怎樣“促寫”。本研究以輸出假設,協同理論和文體互動理論為理論基礎,應用三種讀后續寫課堂策略進行續寫教學。與此同時,總結“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出現了結尾離題問題,制訂了有效的結尾改革措施,極大地提高了作文整體的連貫性。
寫作能力被視為學生表達水平的核心,代表著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標尺,能夠體現出學生的文化品格。高中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寫作能力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表現。在“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的支持下,高中英語教學與高考改革相結合,以書本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強化學生寫作能力為目的,實現了閱讀與理論的融合,講求的是語言輸入與輸出的統一。“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符合高考教學改革的要求,是未來研究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中,作者提出了科學化的教學策略:首先是小情境寫作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文體互動策略,鍛煉學生的實踐水平;最后是改進結尾策略,進一步提升“讀后續 寫”教學效果。通過以上三種教學策略的有效結合,能夠豐富作文的寫作內容,突出寫作主題,從本質角度改善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研究主要思路、方法和步驟
研究思路:首先,是小情境寫作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文體互動策略,鍛煉學生的實踐水平;最后,是改進結尾策略,進一步提升“讀后續寫”教學效果。
研究對象:本課題研究以課題組成員所在班級的學生為實驗教學對象。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網絡檢索法
第一階段:課題醞釀籌備階段(2020年9月-2021年2月)
1.從本課題立項起,根據要求,我們對課題進行選題論證、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做好申報、立項、論證等各項準備工作。并對課題研究的任務進行分解,做好思想動員工作,明確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意義,提高對開展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確保每人都有一項任務。為課題實驗的有效推進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可以采取小組學習、座談討論等形式,組織教師聽取專家指導,認真學習相關理論,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2.選定調查對象(學生),開展調查問卷,全組成員共同完成。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21年3月-2021年8月)
(1)在組織籌備的基礎上,課題研究周期內,深入課堂進行課堂實踐,探究高中英語敘事文本“讀后續寫”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找出成功之處與不盡合理的細節,查閱相關教育文獻資料,進行系統學習和研究,解決這些問題并形成文字材料,總結成敗得失。
(2)案例研究,結合教學案例,開展聽課、說課、評課,探討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要求每位課題教師每學年都要有與課題相關的公開課展示,每節課后,組織教師進行研討。通過此項活動,教師們獲得了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對教師開展課題的積極性起到了促進作用。
3.總結階段成果,撰寫課題研究中期報告,舉行中期研究成果報告會。
第三階段:深入實踐研究階段(2021年9月-2022年3月)
組織參加本課題的教師開展相關的課堂教學經驗總結,進一步探究敘事文本“讀后續寫”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總結。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22年4月-2022年6月)
在完成實施階段各項任務的基礎上,收集整理課題研究數據,進行分析總結,撰寫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五、預期研究成果(成果名稱、形式、完成時間)
預期研究效果:實施三個策略后,學生的“讀后續寫”語言豐富,協同增強,主題意義突出。“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做到了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實現了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統一,以課程教材為基礎,實現內容、結構和語言的融合,最大化地提高教學效率。本課題組成員所在班級的學生“讀后續寫”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寫作水平也逐步提高,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改善思維品質的培養,促進學習水平的提升,進而實現寫作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
六、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為了本課題的順利進行,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為課題組成員召開了培訓會和講座,請相關專家給予指導,為課題組提供相關的資料。本課題組教師具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能夠積極參與課題研究的各項活動,注重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