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潔 李志明
摘要:美麗鄉村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環,在建設過程中,設計改造如果不關注村民的意見,容易引發大量問題。本文針對現今美麗鄉村改造過程中的拆遷、環境治理等問題,通過問卷訪談等方法搜集數據,并用解析結構模型法、SPSS(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獲知江寧石塘村與溧水石山下度假村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感知情況,剖析兩個村子設計改造過程中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以期為更好地建設村莊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美麗鄉村;設計改造;石塘村;石山下度假村;公眾感知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02
1 研究背景
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美麗鄉村建設第一次在國家層面提出。隨即,南京市發布《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綱要》。2020年,南京市公布了第七批美麗鄉村示范村名單,各地都緊抓美麗鄉村建設機遇發展“美麗產業”。
然而,對于美麗鄉村的相關研究,國內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鄉村聚落、鄉村旅游[1]、景觀規劃[2]、鄉村轉型[3]、人口流動[4]等方面,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研究多通過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指標體系進行評估[5-6]。截至目前,國內鮮有基于公眾感知視角的美麗鄉村設計改造研究,對于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美麗鄉村建設考核體系的研究更是不多見。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僅要關注環境整治,更重要的是通過設計改造提升全民福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本文以江寧石塘村及溧水石山下度假村為樣本,探求兩地村民對于美麗鄉村建設認知的異同,以期衡量兩地美麗鄉村建設成效,提高社會大眾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從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2 美麗鄉村設計改造成效公眾感知實證分析
2.1 研究區概況
石塘村坐落于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距南京市中心約35千米,占地5.9平方千米,于2011年進行翻新改造。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歷史遺跡被現代景觀設計手法加以保留及改造,既汲取了傳統村鎮聚落設計理念的精華,延續了村落傳統的生活模式,又充分滿足了當地村民及外來游客對生活、生產、娛樂的需求,考慮了與之配套相互協調的方案。
2015年,政府和有關工業企業集資5000萬元,發展石山下的鄉村旅游業。其中,已經建成的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賦予游客中心展示的功能。谷倉藝術酒店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集各項服務功能于一體,墻體為夯土結構,屋頂用木構架的茅草鋪成,祠堂墻體為木材,雙坡瓦屋頂。便民服務中心通過文創方式,再現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村生活場景,致力于給游客營造非同一般的游覽感受。
2.2 調查樣本與方法
本文以《美麗鄉村建設指南》中的八大項建設任務為基礎,結合實地調研與訪談,在調查中選取出現頻率最高的47項指標,運用解析結構模型法,構建一個多級遞階的結構模型。一級指標分為規劃科學、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公共服務、鄉風文明、基層組織、長效管理、建設認知8項,以此作為問卷設計的參考。
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村民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了解村民對美麗鄉村的認知情況,第三部分就《美麗鄉村建設指南》提出的八大項建設任務進行問卷設計。累計發放290份問卷,有效問卷273份,有效率86%。其中石塘村收回142份有效問卷,石山下度假村收回131份有效問卷。從性別來看,男性130人,占比47.62%,女性143人,占比52.38%,基本持平。從年齡組成看,18~30歲的人數占比29%,31~45歲的人數占比37.2%,46~60歲的人數占比21.9%,60歲以上的人數占比11.9%,并且各個年齡段的被調查者在兩地分布基本均勻。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獲取江寧石塘村與溧水石山下度假村村民對鄉村設計改造的感知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策略。
2.3 江寧石塘村及溧水石山下度假村美麗鄉村設計改造公眾感知的實證分析
2.3.1 規劃科學的感知情況
規劃科學從村莊規劃、特色挖掘、產業提升、環境治理等方面提出要求,主要從是否突出地域特色,是否積極鼓勵農民參與,有無違法征用土地、違建等方面體現公眾感知的情況。在有無違法征用土地和違拆違建的感知調查中,占比最高的為“一般”。其中,選擇“沒有違拆、違建、違征情況”和“不清楚”兩項的總占比超過50%。對于違建行為,選擇“沒有違拆、違建、違征情況”和“不清楚”兩項的總占比超過20%。在走訪中發現,石塘村與石山下村盡量將宅基地保留,主要征收農民的田地,將土地進行整合,與農民簽訂協議,允許農民適當擴大房屋外圍使用面積。石塘村不少村民憑借臨水的地理優勢,占用臨河空間布置成餐飲區,發展水上農家樂,這是村民與政府達成協議后,靈活用地的體現。
2.3.2 生態環境的感知情況
山清水秀是衡量一個村莊村容最基本的標準,碧波浮動,河水清澈最能表象化反映美麗鄉村的設計改造成效。從實地調查的情況來看,水質問題在石塘村體現得尤為明顯,死水、河道干涸現象嚴重。從村民關于飲用水滿意度的調查得知,有51.8%的村民覺得一般,覺得不太好、很不好、說不清的仍舊占3.1%。相比而言,石山下村的水質較為清澈,但是石山下村池塘治理力度較小,池塘邊雜草叢生。另外,石塘村村內只有屈指可數的簡易公廁,衛生較差,而石山下村的公廁進行過一定的設計,公廁與景觀相融合,且分布得當。同時,兩地尚處在建設過程中,噪聲污染、空氣污染等比較嚴重,磚瓦零落地散在道路上,影響了美觀和通行。
2.3.3 經濟發展的感知情況
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從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進行分析。調研發現,石塘村的農業主要是茶業和竹海。同時,石塘村把電子商務作為發展旅游業的紐帶,當地的農家樂、景區等與多家旅游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致力于開發不同的旅游線路。相對于石塘村,石山下更顯清凈。上級政府根據石山下村的文化歷史特點,投入巨資發展旅游業,帶領村民們擴大收入、脫貧致富。村民們也積極地投入村莊改造,增加特色產品的銷售收入。
2.3.4 公共服務的感知情況
公共服務是最能體現村民獲得感與幸福感的方面。問卷顯示,每天進行體育運動的人數占比較高,主要是由于村中年輕人較多,也有部分老年人注意鍛煉身體。另外,廣場舞在農村的受歡迎度遠不及城市,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農村人思想還比較腐朽,對跳舞有別樣的看法,且農村缺乏跳廣場舞的場地;二是農村人白天都在勞作,年輕人出去上班、小孩上學,晚上大家都很累,沒心思跳舞。總體來說,兩地文體活動設施及場所建設停滯,文化活動單一。另外,“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農村突出的矛盾。石塘村和石山下村還未設置養老機構,參保率仍未達到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交通方面,由于客運站點未延伸至村莊,交通極為不便,交通安全管理比較困難。
2.3.5 鄉風文明的感知情況
鄉風文明主要考量美麗鄉村建設成效的村民日常行為。問卷中涉及的不文明行為主要表現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鄰里之間發生沖突和不盡贍養義務。這類現象在農村中出現具有必然性,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垃圾桶不夠或者擺放位置不夠合理;二是沒有形成保護環境的氛圍,農村人普遍認為隨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相比來說,不盡贍養義務和鄰里之間發生沖突等行為的出現頻率很低。近年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宣傳力度越來越大,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開始漸漸形成鄰里友善、尊老愛幼的風氣。同時,問卷顯示村民對治安狀況滿意度很高,雖然目前村里時不時還存在小偷小摸的現象,但對于整體治安效果,村民反響還是很不錯的,僅有7%的村民對村里的治安不滿意。
2.3.6 基層組織的感知情況
走訪發現,在農村重大事項決策上,石山下村村民對于參與村務決策的滿意度比石塘村略高。但現行村務決策流程仍存在缺陷,有些村民對村務很熱心,無奈于表達意見的途徑少,且村干部不能發揮出決策作用。同時村里從來沒有進行過村務公開,公告欄形同虛設,基層民主公開只是流于表面。
2.3.7 長效管理的感知情況
長效管理主要考量政府部門在美麗鄉村建成之后,各個管理崗位人員的設置問題以及工作情況。大部分村民對于問卷中的這一項比較敏感,但是經過大致統計,兩地對于村委會的評價一般,有41%的村民持不滿意或一般態度。其中一些工作人員民主意識缺乏,在處理事件時,不關注村民的意見,辦事效率低且態度極差。
2.3.8 建設認知的感知情況
通過對兩地的走訪,對于美麗鄉村建設的了解程度,只有20.7%的人選擇“比較了解”,有49.4%的村民選擇“聽說過”,有10.9%的村民選擇“非常了解”。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解還停留在初級階段,認為美麗鄉村設計改造就是整治村莊環境,修建道路、基礎設施等硬件,而對于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的轉變、民主觀念則認識不全。總體來說,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前景期望高,村民認為美麗鄉村設計改造以來,村里的道路、廁所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交通更加便捷。
3 江寧石塘村及溧水石山下度假村美麗鄉村設計改造的建議
3.1 因地制宜發展規劃,突出產業支撐
要保證規劃在前、施工在后,堅持多規融合。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見,靈活調整不切實際的政策,落實好安置、補償等事項,不讓農民吃虧。重視財政引領,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政府對建設工作的投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3.2 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石塘村和石山下出現的環境問題,上級政府要積極投入資金,不可做形象工程。同時,要鼓舞農民自行將垃圾分類,促進垃圾分類回收,降低處理成本。設立監管機制,保障垃圾有專人每天定時清理。
從環境整治和道路、廁所等基礎設施配套入手,對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進完善,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加強戶外設施保養加固,保證村民可以隨時使用,以此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3.3 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對于兩地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一方面要加強監管,抵制腐朽文化的滲透;另一方面,政府應當積極宣傳睦鄰友好的理念,引導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為了保證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必須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首先,要明確美麗鄉村各級人員的職責,管理人員和村民都有職責;其次,要設立監督機制,實施一月一抽查制度。
4 結語
美麗鄉村設計改造亟須注重村民的感知情況,本文根據《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的八項任務制定問卷進行訪談,調查分析村民對美麗鄉村設計改造的感知情況,結論如下。
規劃科學和經濟發展感知方面:在規劃中要注重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突出地域特色;同時大力發展原有農業,思考如何將原有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相結合。公共服務和鄉風文明方面感知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在生活品質穩步提升的同時,基礎設施設置日益完善,但是還有文體活動設施棄置不用、交通不發達等問題。生態環境和基層組織、長效管理感知方面:環境問題仍舊存在,村委會辦事效率需要提升,尤其要注重解決村中水質污染、河道干涸問題以及公廁設置的問題。
從公眾感知層面對美麗鄉村設計改造進行研究更容易發現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有利于為村莊建設提供更有價值的建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03):12-19.
[2] 王云才,劉濱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03(01):55-58.
[3] 劉彥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地理學報,2007,62(06):563-570.
[4] 李翠霞.人口流動背景下的鄉村治理困境——以川東B村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6(03):44-47.
[5] 劉某承,蘇寧,倫飛,等.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綜合評估指標[J].生態學報,2014,34(01):97-104.
[6] 朱增銀,李冰,高鳴,等.太湖流域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量化指標體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0(06):131-135.
作者簡介:胡潔潔(1995—),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
李志明(1975—),男,江蘇常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園林空間結構、區域開放空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