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如今我國城市化腳步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很多研究學者提出在進行城市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融入低碳理念。本文就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藝術規劃與設計加以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主要包括科學完善的住宅群體布局,功能混合、適度緊湊的用地模式,基于低碳模式的單體建筑規劃策略以及加大低碳公共交通規劃力度,旨在為相關設計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低碳模式;城市;規劃與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2
0 引言
2003年英國所發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國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就已經提出了“低碳經濟”。而在哥本哈根,中國向全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的碳排放將下降40%~45%,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中國公眾減少碳排放的熱情。最近幾年我國城市發展腳步不斷加快,碳排放總量不斷升高,自然資源與環境壓力巨大,因此低碳化在未來城市規劃中會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1]。在當今社會的很多領域,低碳理念已經逐漸滲透,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也需要適當借鑒低碳模式,其將會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也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所具有的綜合實力。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開始融入低碳理念,因此本文從這個方面入手進行針對性分析。
1 相關理論闡述
1.1 低碳經濟理論
低碳經濟理論的思想萌芽,第一次出現在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后世界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由于能源開發以及消耗,出現了諸如霧霾、酸雨、全球氣候變暖等生態環境問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巨大的威脅。低碳健康指的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諸如技術轉型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不斷降低碳排放量,力求實現人類進步與環境的協同發展。低碳經濟要求從資源、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三個角度出發實現自然平衡,保證人、社會以及自然能夠實現協調發展,最為典型的特征就是通過更低的資源消耗以及更小的環境代價,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
1.2 可持續發展理論
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討論會,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而在1980年,聯合國第一次將可持續發展理論納入了《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1987年發布的《布倫特蘭報告》,首次給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定義,即一方面要滿足當代人的實際需要,同時還應當不影響后代人發展的實際需要。
從可持續發展理論所包含的定義上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經濟可持續、社會發展可持續以及生態環境可持續。從核心概念上看,應當以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但追求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要求保證經濟發展的質量。社會發展可持續,則要求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證現代人生活水平及質量的不斷提升,為社會以及國家不斷增加財富和實力。而環境可持續要求在經濟增長以及社會進步的同時,保證生態資源能夠可持續使用,不會超過環境的可承載能力。
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當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其所追求的是將經濟、社會、環境結合在一起,保證各行各業的生存、轉型與發展,保證自然、經濟與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我國城市化發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2.1 大氣污染問題
近幾年,霧霾似乎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的一種常態,人們在日常生活談論PM2.5的次數也在增多,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大氣污染問題就越為嚴重。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工廠煙塵、廢氣的任意排放以及汽車尾氣等。從我國環保部門的統計結果看,在不同規模城市能源消耗結構中,煤炭所占比重最大,一些城市甚至超過了80%,沒有經過特殊處理的煤炭在燃燒之后會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煙塵等,這對空氣質量將會產生十分大的影響[2]。霧霾不但會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空氣產生直接污染,同時也會影響成云的降水,對氣候變化也會產生間接影響,因此大氣污染問題已經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十分嚴重的一個問題。
2.2 水污染問題
導致水污染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即工業排水與生活排水,目前我國每天排出的廢水總量超過一億噸,而且很多都是在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情況下直接排放到大海當中,導致水污染十分嚴重[3]。
2.3 固體廢棄料污染問題
從固體廢棄料的構成上看,主要包括工業固體廢棄料、居民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等,從統計結果看,此類垃圾總量每年超過五億噸,無論是從處置率還是從利用率情況看,與國外發達國家都存在比較大的差距。這些固體廢棄料被傾倒以后,會對整個自然環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2.4 噪聲污染問題
從噪聲污染問題產生的來源看,主要是建筑工地與機動車,從已有資料看,超過90%的城市道路噪音超過70分貝,城市內部綜合噪音達標率不足50%。如今,噪聲污染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會對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的公害。
3 低碳模式下城市藝術規劃與設計
3.1 功能混合、適度緊湊的用地模式
在進行整體規劃的過程中,首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功能布局。目前我國城市居住區布局僅僅滿足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卻造成百姓的日常交通與生活不便等一系列問題出現。而與歐洲等發達國家相比而言,居住區、商業區與工作場所呈現出的則是混合布局,并借助街道、公園、廣場等公共設施將不同區域連接在一起,形成一種高密度、功能混合的城市布局結構[4]。因此在低碳模式理念下,如果想要實現低碳的目的,混合使用土地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以下幾點策略:首先,社區功能多元化,在規劃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混合的土地利用開發模式,防止出現某一大面積被簡單用于單一功能的情況,實現不同區域之間的互補與聯系,力求實現居民基本功能需求在社區內部就能夠得到滿足的目的。其次,合理安排開發時序,在對社區進行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之前被開發的土地以及目前已有的基礎設施,防止在社區日常運行過程中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防止重復建設情況發生,節約社會資源。再次,加強社區內部各個產業以及服務機構的有機聯系,從多個角度出發實現自身的增長,保證居住人員與崗位需求人數近似,避免因為通勤出現環境污染情況[5]。最后,提倡社區整體開發過程中對空間的立體化使用與建設,加強對地下綜合體結構的開發與利用,這種方式不但能使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時還能夠減少其他設施對社區居住功能造成的影響。
3.2 科學完善的住宅群體布局
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住宅以及組群的規劃布置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該內容不但量多,而且覆蓋范圍廣泛,甚至還會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從目前住宅群體布局角度看,包括以下幾種,如表1所示。在低碳設計理念下,在選擇布置形式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日照、通風、噪音等一系列要素。科學合理的住宅平面布局,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環境對人們的影響,進而減少社區居民為了規避這些因素所采取的人工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3.3 基于低碳模式的單體建筑規劃策略
對于城市居民而言,更多還是生活在單體建筑結構當中,這就使得在低碳模式下進行單體建筑規劃顯得尤為關鍵。從外部設計角度看,不但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實際特征以及氣候情況,同時還需要高度重視建筑物的體型以及外形設計,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建筑物的整體朝向、實際布局加以確定,保證建筑物能夠與地形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進行單體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額外關注的一點就是要保證內部的保溫隔熱性能良好。優秀的保溫隔熱建筑能夠為居住者提供一個冬暖夏涼的居住環境,這種做法可以減少室內環境對制冷與制熱設備的實際要求。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盡可能使用綠色能源。例如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或者使用太陽能熱水器,也可以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保證基本的用電需要。其次,形成科學完善的建筑水環境。在設計污水處理站的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節能、節地的原則,對目前已有的新技術與新工藝加以不斷完善與創新。而對于內部的雨水子系統而言,其主要指的就是建筑屋面以及地面雨水經過收集與采集之后,在其滿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基礎上,能夠盡量實現充分使用。可以適當使用暗渠的方式對雨水加以收集,并通過滲水槽系統實現對其的過濾與清潔。
3.4 加大低碳公共交通規劃力度
在發展低碳交通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落實“公交優先”的理念。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單一的策略或者方法無法滿足低碳交通的實際要求。如果想要在今后實現“公交優先”,首先需要做到的一點就是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要構件的新城道路體系,為公共交通的有效落實奠定硬件基礎。另外,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交通的整體服務質量,例如擴大覆蓋范圍,保證車輛的準點率以及穩定性,保證公共交通能夠滿足百姓的日常出行要求。在確立了完善的公共交通體系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限制小汽車的出行,實現公共交通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適當地擴大覆蓋范圍,進而保證出行低碳化的目標得以順利實現,使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選。
彼得·卡爾索普在其所寫的《下一代美國大城市地區:生態、社區和美國之夢》中給出了一種全新的公共交通主導的發展單元。該理念將區域性公共交通站點作為核心要素,輔以適當的步行距離作為自身的半徑范圍,在這個范圍中就包含了較高密度的住宅以及與之配套的公共用地、就業、商業以及服務等內容的復合功能社區。在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融入該理念,從根本上摒棄過去完全依賴小汽車的城市發展模式,實現低碳發展。
4 結語
對于城市而言,如果想要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好環境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在開展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將低碳理論融入其中就顯得尤為關鍵,因此本文就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藝術規劃與設計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建議,主要包括科學完善的住宅群體布局,功能混合、適度緊湊的用地模式,基于低碳模式的單體建筑規劃策略以及加大低碳公共交通規劃力度。
參考文獻:
[1] 吳瀾.分析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關鍵要點[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21):163-165.
[2] 曲樹勝.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變革[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62-63.
[3] 賀嘉文.淺談新經濟形勢下低碳經濟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J].江西建材,2020(09):72+74.
[4] 莫偉健.論低碳模式的城市規劃[J].江西建材,2015(01):46.
[5] 劉貴利,盛況,李銘,等.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規劃實踐——以福建省南安市水頭鎮為例[C]//2010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大會論文集.秦皇島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10:4.
作者簡介:蔣奕奕(1996—),女,江蘇無錫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