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郭繼海
摘要:隨著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互聯網和電子產品幾乎完全成了全民的生活必需品,無時無刻不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音樂技術與音樂教育而言,“互聯網+”模式在促進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由于過度依賴技術而產生文化審美陷阱,由于工具主義而陷入消費主義的泥淖,導致主體性與情感性缺失等。技術是把“雙刃劍”,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音樂教育水平,需要我們進行技術哲學的反思,將理性注入音樂教育的實踐當中,實現全民音樂教育的良性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音樂教育;技術哲學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3
毫無疑問,如今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成為可能,人們通過一個小屏幕就可以盡知天下事,當然包括音樂的學習與制作。五花八門的音樂制作軟件似乎把音樂創作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一些網絡社交軟件的飛速發展與普及,將音樂傳播變成了一件極其容易的事情。互聯網技術將音樂行業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不管是屬于文化范疇的音樂藝術,還是屬于經濟范疇的音樂產業,都受到了強勁的影響與猛烈的沖擊。而音樂教育,無論是教學實踐課堂,還是教學系統或是課程大綱政策系統,互聯網技術都以不可抵擋的勢頭向前進軍,將它的影響滲入音樂教育的各個領域。
1 什么是“互聯網+”音樂教育
1.1 “互聯網+”概念的發展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1]經過數年的實踐,移動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不僅與現代制造業完美結合,同時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以及互聯網金融等線上服務的飛速健康發展。所謂“互聯網+”,即將互聯網運用于社會發展的各領域,通過技術變革極大地提升各經濟領域的創新實力與生產能力,實現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從而開創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這一概念一經提出,立刻成為社會各個領域的關注點和大熱點。除了實體經濟領域,“互聯網+”對文藝教育等產業同樣起到深刻的指導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今音樂教育行業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音樂教育者要積極充分地主動認識互聯網,進而理解并且熟練運用互聯網的技術成果,將自己的教學實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用互聯網的工具性能為音樂教育的發展助力,推動音樂教育朝著更前沿的方向發展。
1.2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內容
“互聯網+”音樂教育就是將互聯網的技術發展成果運用于音樂教育的實踐當中,實現互聯網技術與音樂教育的雙向聯動,促進音樂教育的多元發展。傳統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典型的“一對一”的沉浸式教學,師徒之間口傳心授,學生做的是傳承的工作,是對于老師教學內容的完全模仿,是一種實時實地的互動式講授與接收。“互聯網+”將音樂教育帶入全新的線上時代,音樂教育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專業音樂教育與音樂專家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線上直播或錄播的授課與答疑,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互動與個性化的輔導教學,實現了更加便捷的“互聯網+”音樂教育模式,使傳統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變革。
2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特征
2.1 開放互動
傳統的音樂教育相對比較封閉,音樂產品與音樂從業者比較稀缺,進而導致音樂教育也比較單一,無法普及。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音樂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尤其是傳播渠道的電子化、多樣化與快捷化,使獲取音樂資源成為一件極其容易與方便的事情,音樂教育的場所與時間也變得不受限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音樂教育的開放性。
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音樂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音樂人的圈子也得到了擴大,因而各種新型音樂技術設備與新類型的音樂隨之誕生。音樂技術與音樂設備的深刻變革,帶來了音樂傳播與學習過程的變化,互聯網讓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學習者之間發生多方聯動。音樂教育者可以將自己的課程多方分享,并獲得反饋信息,從而對課程內容與形式進行改進;音樂學習者可以在課程學習之后對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與需求,通過反饋推動音樂教育者以及音樂制作商進行技術創作的革新,從而滿足自身的需求,這是一個雙向有效的實時互動模式。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的即時互動性,在音樂教育與學習的大環境中,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學習者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音樂教育者同時也有可能是音樂學習者,音樂學習者同時也有可能是音樂教育者。無論是音樂教育者還是音樂學習者,他們都是作為存在主體的人,而互聯網技術將他們整合在一起,和他們一起的,還有音樂制作技術、音樂作品、音樂課程等,以上都是構成“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元素。但是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技術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他認為技術與人的存在互為一體,反對把技術與人分開。也就是說,“互聯網+”音樂教育,是互聯網技術與音樂教育的聯動,實現音樂教育者、音樂制作技術、音樂形式與音樂學習者的互動。
2.2 平等促進
傳統的音樂教育受權威的控制和引導,無論是音樂風格、音樂品味還是音樂的創作發展,權威的音樂專家或評論家,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唱片公司,都有可能對音樂行業的發展產生壟斷性的影響,將他們認為好的音樂置于市場上,市場上的音樂類型受制于他們的喜好。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可以平等便捷地獲取到更多的音樂資源,推動音樂創作方式與音樂類型多樣化發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音樂教育能推動音樂資源的平等發展。
音樂與技術一直以來都是互相促進發展的。人類的音樂制作,從歷史而言始于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無論是音樂的開發、編排,還是重新制作,都是通過技術來完成的。而音樂的發展也經歷了從留聲機、膠片、磁帶、光碟到互聯網“PC端+MP3/MP4”,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APP”無線音樂的嬗變[2]。因而我們可以認為,音樂本身就是技術的一部分,包括音樂實踐活動中對音樂能力培養的方法和手段的構建。從音樂與技術關系的表征主義來看,與音樂相關的技術無論是在自然科學方面,還是在精神科學方面,都既有技術的屬性,又有藝術的屬性[3]。“互聯網+”音樂技術的發展迫使傳統的音樂教育發生改變,音樂教育的模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和互聯網一同步入了數字虛擬化和個性化的時代。從極端工具主義的觀點來看,音樂技術在推動音樂教育向前發展,故而音樂實踐即是一種技術實踐。尤其是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音樂技術出現了標新立異的趨勢,音樂創作開始運用解構的方式進行,解構調性、解構旋律、解構曲式,因此一些音樂工作者開始理解音樂技術在音樂實踐中的價值,并進行相關的運用。比如現在音樂學習者可以在網絡上隨時進行音樂的相關學習,而且有很多手機APP可以幫助音樂學習者快速進行音樂創作。因而從這一角度而言,音樂技術的使用會促進技術的發展,而音樂技術又會幫助音樂教育的實踐朝著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展。
3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現實困境
3.1 無理性的音樂
從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無論對藝術享受還是對藝術創作來說,一切都是體驗”[4]一言,我們可以了解到他認為藝術的美學表現在于主觀經驗的客體。他批評形式主義意義而言的“美學”思想是受“物質與形式”主導的[5],但同時他也指出,計算思維已經進入了人類的主導思維,這是一種笛卡爾主義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之下,“人將自己設定并確保自己為主體……以整體形式存在的存在狀態被認為是一切可以產生和解釋的事物的代表”[6]。因此,個人和審美對象的分離被認為是經過測量和計算解釋的。人類的理性進入一種“被拋入”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未必會按照笛卡爾所說的理性去反思我們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存在”的經歷,一種“非理性或文化約束的存在方式可以改變其行為的可能性”。[7]在理性被拋棄的時代,人類對音樂的審美也進入了非理性的領地,導致音樂與音樂教育淪陷。從本質上來看,音樂是一種文化的實踐。但是技術和工具的發展使文化潮流具體化,尤其是在理性“被拋棄”之后,工具主義更是成為音樂教育的旗幟。人們開始習慣運用技術進行音樂的創作學習與傳播,這種音樂學習與音樂教育很難不忽視音樂背后文化意蘊的審美。
3.2 被消費的音樂
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已經使人類進入了消費至上的誤區,因為現代技術使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模糊化,似乎如今所有東西都可以是消費和使用的資源。在此意義上,人類將音樂以及音樂的技術過程變成了自己的消費對象,由于人類的技術手段和目的,音樂成了“為我存在”,而不是“按其應有方式”存在,只關注個人累積利益使音樂的藝術價值與教育價值無處可尋。在“互聯網+”時代,音樂產業由于受到商業化模式的啟發與影響,也加入了消費導向和利己主義的競爭當中,這無疑加劇了工具主義的盛行[8]。由于數字音樂與互聯網數據傳輸的便捷性,大量的音樂資源與音樂知識以數字化的形式存檔,而這些音樂又會通過大數據的篩選,頻繁進入學習者的視野,學習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消費這些音樂,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音樂的思考。這種技術導向的音樂欣賞與教育,很可能將音樂變成一種純粹的、符號性質的消費。一旦我們不了解這些音樂的創作與傳播過程,那音樂教育就只能淪為音樂商品的“機械加工機器”,這對音樂藝術和音樂教育,無疑是一場大災難。
4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哲學反思
4.1 開放心態,辯證認識
毫無疑問,互聯網等技術對于音樂以及音樂教育的發展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只是由于人們對于技術本質的理解出現偏差,進而導致對于技術的過度依賴,從而人們步入了機械審美與消費主義的誤區。因而我們必須持開放心態辯證去看待技術,一方面,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確實給音樂以及音樂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對于音樂從業者應該主動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學習利用好這一工具,為“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時,我們也要提高警惕,深刻反思音樂技術,音樂教育還是要以藝術性、人文性為基礎,我們在音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應該拒絕對于音樂技術的依賴,努力克服工具主義和消費主義,辯證地將技術與音樂教育相結合,為音樂教育開創新的發展方式。
4.2 加強學習,豐富內涵
為了更容易把音樂“賣”給觀眾,基于消費導向的音樂通常是一些簡單的重復,這些音樂都是通過低共鳴的“死亡無人機”去傳達各種音樂的符號和聲音,與此同時再賦予一些口號式的寓意[9]。這種音樂教育把實在的人和藝術對立起來,將技術和藝術分割開來,是一種功利性的教育,會嚴重阻礙音樂教育朝著健康平衡的方向發展。因而我們必須加強文化歷史的學習,同時還要對互聯網技術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做到技為藝用,加強音樂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從創作到傳播再到教育,從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對音樂教育的新模式進行探索,善于利用技術實現音樂藝術教育的融合發展。
4.3 開展交流,堅守價值
“互聯網+”音樂教育是一種新的發展形態,一個新事物的發展,總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進的,在這一過程當中,音樂從業者需要加強交流,而互聯網工具的價值與便捷便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跨時空的即時交流,推動音樂教育的創新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經濟大發展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在得到極大滿足之后,開始對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音樂因具有娛樂性,很容易淪為消費品,在市場交易中喪失其文藝性,這就需要音樂從業者堅守文藝素養,將音樂的藝術性與美學價值內含于音樂活動的實踐當中,在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藝術審美與修養。
5 結語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至關重要的一環,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給音樂教育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容易將人引入消費主義與工具主義的陷阱,所以我們需要提高警惕加強思考,反思“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現有環境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為實現“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現實的可行性路徑。
參考文獻:
[1] 朱峰.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D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283.shtml,2015-03-05.
[2] 李姍.關于“互聯網+”音樂的思考與探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73-78.
[3] 畢源紅,張震.科學技術的祛魅與音樂藝術的覺醒——解析現代音樂技術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矛盾的新視角[J].文化學刊,2011(6):52-55.
[4] 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67.
[5]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22-26.
[6] 趙周寬.海德格爾論美學之可能性[J].晉陽學刊,2011(01):90-94.
[7] 趙慶波.技術虛無主義:從海德格爾到福柯[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6):31-36.
[8] 泰勒.新資本主義的音樂[M]//國際媒體研究百科全書.倫敦:布萊克韋爾出版社,2013:151-170.
[9] 潘知常.美學的邊緣——在闡釋中理解當代審美觀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6.
作者簡介:楊莉(1996—),女,甘肅張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
郭繼海(1963—),男,湖北武漢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哲學和認識論、科學技術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