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升
新時代新階段,學校德育工作要突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線,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要求,秉持守正創新原則,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不斷增強吸引力、感染力、針對性、時效性,充分發揮出中國特色學校德育制度優勢,為培養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鑄魂健骨。
1.著眼新形勢新要求,研判審視學校德育工作的定調和命題
面對國內國外形勢,我們要認清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環境。
一是適應國際形勢需要,強化學校德育工作定調。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版圖在加速演變,國際斗爭更加劇烈,學校德育工作關系長遠人心向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學校德育工作更加重視,要求更加明確。全國教育大會之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一系列關于基礎教育的文件,其中,很大篇幅在部署德育工作;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講話和論述,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勞動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家庭教育、共青團和少先隊工作等德育工作范疇,這充分體現了進入新時代,基礎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的戰略位置越來越重要,也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標是培養擁護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時代新人。現在的中小學生,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任,更肩負著維護國家政治安全、賡續社會主義命脈的重大使命。這樣的國際形勢要求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強化政治要求,即進一步提升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提升到“為誰培養人”的高度上來;既高度重視培養建設者,又高度重視將其培養成為接班人。
二是適應國內環境需要,為學校德育工作命題。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在加快,經濟在換擋升級,社會在迅速發展,思想在更新變化,作為上層建筑的學校德育工作也要迅速調整適應。學校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從社會層面看,社會思想文化環境更加復雜,價值觀沖突更加激烈,“喪文化”“佛系文化”“道系文化”等侵蝕著青少年的精神、消磨著青少年的意志;從網絡環境看,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以及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給我們開展思政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從交流方式看,“飯圈文化”“祖安文化”等不良交流方式嚴重腐蝕著孩子們的心靈;從這一代孩子的成長來看,他們成長環境優越、見識比較廣,更加活躍和自信,然而也造成了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吃苦耐勞精神不足;從學校德育工作看,個別學校重智輕德、重主輕副、重物輕人、重內輕外的觀念依然存在,德育的方法途徑相對單一,缺乏常態機制和有效途徑載體等,區域、城鄉、校際之間德育工作水平還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國內環境也為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命題——解決推進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聚焦德育各個模塊的育人目標找差距,以孩子易于接受的視角和方式,不斷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滲透力、感染力、吸引力,重視互聯網的作用,努力探索新路徑,全面提升工作實效。
2.樹牢“為誰培養人”的主線,解決學校德育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筑牢為誰培養人的主線,說到底就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也是學校德育工作定調命題的總方向。當前,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對學校德育工作不是不重視,也不是沒有抓,而是抓得不夠聚焦、不夠到位,導致開展不夠充分、不夠平衡。不充分是指,搞了活動,沒有提煉意義和價值,沒有深入到思想靈魂的根本,沒有把學生往思想深處引導;不平衡是指,一般的活動搞得多,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搞得少,或者將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的活動泛化成一般的社會實踐活動。下一步,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抓愛國主義教育要著力抓擁護黨的領導。愛國,當然愛她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和文明璀璨,但深化和升華到價值判斷層面,根本上是因為黨的領導使這一切得以復興和成為可能,引導學生認識到深層次“愛”的對象應該是這背后的力量。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我們培養的人必須堅決擁護黨的領導,這個要求要更加突出、更加鮮明。
第二,抓思政課改革的關鍵是增強吸引力。增強吸引力的關鍵是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好的思政課教師要忠誠于黨、熱愛祖國、富有情懷、學識淵博、收放自如、亦師亦友,能夠受學生歡迎。只有高度重視、充分尊重、禮遇厚待,才能培養出好的思政課教師。好校長都要努力培養好的思政課教師,好學校都要以擁有一批好的思政課教師為光榮、為標志。
第三,抓德育一體化的重點是有機銜接融入。有機銜接重在系統設計和管理,通過頂層構建、實施監測、反饋修訂,不斷往復,用管理推進方式的“螺旋式上升”完成教育內容的“螺旋式上升”。有機融入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即德育學科和學科德育。德育學科要求德育課內容靈活豐富,用大千世界具體現象引導價值追求,這既要靠教師的努力,更要靠聯合教研,互相啟發,還要學會借鑒好的教學案例,取長補短。學科德育的重點是開展教學科研,找準著力點,有機打通或提示學科知識與哲學思辨、價值導向的通道,必須依靠強大的科研力量,全國有不少地方已經形成成果。
第四,抓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勞動意識。勞動教育是當前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短板,一些青少年還存在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開展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郊游放松,也不是僅僅為了出力、出汗、曬太陽,而是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一切來之不易,人人相互依存,尊重一切有益勞動,敬重勞動人民;進而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明白人是勞動的存在,不斷增強做好接班人的自覺意識,主動參與推動歷史進程。
第五,抓團隊工作的根本是突出政治啟蒙。好的共青團和少先隊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直接吃,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但鹽放的分量不夠也不行,這是當前的突出問題。一些團隊工作和活動沒有系統設計,沒有將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根本,變成了志愿服務或者社會實踐活動,沒有升華到應有的教育層級。要把團隊活動和一般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區別開,避免泛化和混淆,要體現出鮮明的政治色彩和組織特色。
第六,抓家庭教育的著力點是增進理解共情。要瞄準當前的突出問題,教育學生傳承孝文化等傳統家庭美德,注重加強感恩教育,讓學生珍惜生命、明白責任,顧及父母感受。針對校外培訓、作業輔導、手機管理、體質健康、保障睡眠等熱點難點問題,要加強親子溝通,讓家長全程參與,理性看待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個性發展。針對解決家校糾紛、推行教育懲戒等方面,要密切家校溝通,培養教師開展家長思想工作的能力,增進彼此理解,構建良好家校關系。
第七,抓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是突出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具備隱性德育資源的浸潤作用。校園文化可以豐富多彩,但不能沒有靈魂。打造校園文化,既不能千校一面,也不能隨心所欲。校園文化既要體現校長辦學思想,更要堅持黨的教育主張。因此,校園文化塑造要突出價值觀引領,圍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開。
3.守好德育工作的安全底線,注重用好創新成果
深化學校德育工作,既要主線對標,又要有底線思維、問題導向。要讓學校德育工作提質,需要虛功實做,借助和用好典型、經驗和載體,讓德育工作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了。
一是守牢意識形態安全底線。學校意識形態工作就像播種機,對學生未來影響巨大。要加強正面宣傳,結合重大時政,用成就和事實說話,講透體會、講好故事、講清是非,守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把功夫用在關心愛護學生上,對于苗頭性思想問題,要早發現、早引導、巧幫助,用教師的仁愛之心引導、矯正個別學生的迷茫之思。
二是做實心理健康安全底線。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于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全面篩查、干預、矯治和治療工作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我們要抓住契機加快推進。心理健康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引導層面,要依法做實底線,進行篩查監測,確定重點工作對象,提高施策精度,進行有效干預,整體提升科學水平,努力防患于未然。教育部心理健康指導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專委會將發揮更大作用,各地也要加強專家隊伍建設。
三是構筑校園安全底線。要高度重視學生欺凌、性侵、傷師等極端不良問題,這些情況雖不普遍,但影響惡劣。要認真貫徹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利用案例加強警示教育,普及法律常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要通過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救能力,做到第一時間求救,作出有效求救。要健全相關制度,進行必要的牽制和監督,不留管理死角,不給違法犯罪留下空間和可能。
四是用好德育創新載體。要用好教育部推出的“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解決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差的問題;用好中國教育學會推出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用具體案例指導實踐,全面提高學校教師指導家庭教育,以及家長做好家庭教育的能力;用好北京師范大學編寫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手冊》,提升學校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面向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目標,教育部更加聚焦教育教學工作,專門成立了首屆全國基礎教育教學專家指導委員會,其中有6個組與德育工作直接相關。各地也要健全相關組織,與現有的研究機構、研究力量匯成合力,共同促進學校德育工作改革發展。
五是發揮北京市德育引領作用。北京市是全國政治中心,學校德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成立兩年多來,始終堅持高位引領、求真務實,進行了大量探索,積累了有益經驗,構筑了有效陣地,形成了廣泛動員,營造了良好氛圍,有力推動了北京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北京小學的德育特色課程建設、史家小學的家校協同、白家莊小學的德育管理理念、首師大附小的特色德育校園文化、一零一中學的勞動教育、北師大二附中的德育體系建設等工作,都成為了北京市德育工作的明珠。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教育部門和學校也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對全國范圍德育工作典型的甄別、培育和推廣力度,加快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學校德育方案和經驗,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應有作用,充分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