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秀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鮮活載體, 課程規劃體現了學校發展的價值追求。建校四年來,學校立足“讓每一棵小樹茁壯成長”的育人目標,以學生的發展為價值基點,在校本課程開發上堅持做到四點:一是基于學生需求開發課程,二是基于教師自身專業特長開發課程,三是基于家長及社會需要開發課程,四是基于學校的辦學特色開發課程。豐富的校本課程既滿足了學生的共性需求,奠定根基;又滿足了個性需求,發展品質。
1.課程設置,依需而定
為了解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學校一直堅持借助大數據設置校本課程內容。每一屆新生入學前,學校都會做一次大數據調查,內容有十幾項之多,其中包括孩子有什么興趣特長、入學前上過哪些課程、希望學校開設什么課程等。在大數據匯總分析之后,學校著手設計一年級學生的校本課程。學校每年都堅持大數據調查,為課程設置提供依據,讓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家長的需求。目前,學校共設有傳統文化、藝術、體育、科技、閱讀、思維訓練、勞動共七大類35門校本課程,體現了全方位、多領域的特點。豐富的課程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專屬課程表,學生可以在學校規定的時間、按照自己的喜好,走進對應的教室、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依據需求的課程設置,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2.課程優化,依生而行
學校設置的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會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逐步優化。學校的課程優化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完成的。
一是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往往會不經意產生一個個疑問,這會對授課教師設計活動產生很大啟發,教師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或設計新的課程內容。因此,學校鼓勵教師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需求點和生長點有效鏈接,在學習過程中,傾聽學生想研究的問題,基于學生頭腦中的疑惑,設計并改進課程內容。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課程設計,更加貼近學生的興趣,更能夠驅動學生的好奇心與內生力。站在課程優化的角度,學習或體驗內容的推進,一定是在與學生需求的互動過程中流動向前進行的。學生真正的需求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引擎,也是學校建設課程體系的鑰匙。
二是學期結束時的評價篩選。每學期末,學校都會以問卷的形式進行滿意度測評,讓學生對參與的課程發表意見;還會在學期末進行校本課程展示,形式自定,可以是授課過程展示,可以是作品展覽,也可以是現場展演。通過以上兩種形式的評價,最終確定哪些課程需要繼續保留,哪些需要調整。
在課程建設上,我們一直在不斷思考與改進,讓所有的學生都被課程的魔力吸引,讓所有學生都能不斷地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在課程學習中都能體驗探究的意趣和發現的驚喜。課程優化提高了校本課程的質量,可以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
3.課程創新,依師而動
學校致力于不斷豐富課程門類,鼓勵教師依據自身優勢自主開發課程,積極探索“學生需要+教師揚長+跨界融合”的課程創新路徑。參與繪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開發出思維訓練課程;古箏專業水平高的教師,開設了古箏課程;研究景泰藍的教師,分年段設計課程內容,讓學生一步步走進景泰藍的世界;書法造詣頗深的教師,設立了跨年級的書法工作室……這樣的課程充分彰顯教師專業特長,挖掘教師專業潛能,賦予了教師專業展示的平臺,激發了教師課程建設與創新的積極性。
盡管建校時間短,但學校的校本課程依然結出了豐碩果實:參與京劇課程的學生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少兒戲曲節目的錄制、登上了長安大戲院的舞臺,舉手投足展現京劇之美,抑揚頓挫唱出國粹之魂;網球社團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已參與多項市區級競賽,在比賽中嶄露頭角、勇創佳績,并在比賽中學會堅持與拼搏;閱讀課程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每一個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情操、獲取真知、增強底蘊、樹立理想。我們希望學生不僅要學好國家課程,還要很好地完成學校為他們設計的校本課程,在課程文化的浸潤下立根樹品,逐漸成長為“會學習,健身心,善合作,樂探究,有特長”的潞苑品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