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劉楊鉞 牛昊
摘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的重大戰略部署。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受到不少阻力:供需匹配失衡,影響國內大循環;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國際產業循環受阻;創新鏈不暢,梗阻國內國際雙循環。文章從創新的視角出發,闡釋創新在打通雙循環過程中的動力作用,指出創新是打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牽引,是增強國際循環競爭力的重要動力,是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著力點。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于以創新理念引領基礎領域研究,以創新成果增加高質量供給,以創新意識發揮創新主體作用,以創新思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創新動力;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1)06-0065-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ANT視域下的顛覆性技術創新研究”(20AZX0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1]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2],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這離不開創新的有力推動。本文以創新為視角,探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動力源泉,并從創新的角度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對策建議。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3]。當今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發展水平之間的較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直接決定了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確看待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所起的動力作用,有助于科學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內生動力。
(一)創新是打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牽引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4]當前,我國在信息技術、高端制造以及新材料等關鍵領域存在被其他國家“卡脖子”的問題,導致行業發展處處受制,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及綜合國力提升,成為制約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因素。
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牽引著國內大循環的運行和暢通。生產和消費構成經濟循環的基本鏈條,從生產來看,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產業鏈的現代化能力,持續提高勞動生產率[5]。尤其是自主創新,擺脫單一的借鑒和模仿,將發展立足點轉移到自身和國內,充分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有利于實現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支撐長期的內涵式增長。從消費來看,通過不斷創新提供新產品、創造新業態、激發新需求,有利于進一步釋放國內消費潛力,更好發揮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通過提高生產側的供給質量、激發消費潛能,有助于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達到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6]。
(二)創新是增強國際循環競爭力的重要動力
自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參與全球化進程,依靠廉價勞動力以及低成本生產來吸引外資,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在這一產業分工下,國際上總體形成以歐美作為研發中心、金融中心和消費中心,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作為制造中心,其他一些資源大國作為原材料輸出地這樣一種全球經濟大循環模式[7]。在當時我國生產力水平相對不高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提升了我國國際競爭力。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在全球發展格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創新愈發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循環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動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使我國單純依靠制造業實現發展的模式受到嚴重沖擊,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生產的優勢不再突出,迫切需要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創新大國”的轉變,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位置攀升,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8],唯有強化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加強科技創新,努力解決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卡脖子”的問題,才能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在決定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領域搶占主動權,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三)創新是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著力點
國內國際雙循環并非相互分割、獨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要以國內大循環的運行帶動國際大循環的運轉,以國際大循環的運轉促進國內大循環運行,就必須從創新端發力。一方面,在國際大循環過程中,產業鏈不斷高端化將帶動國內產業升級革新,促進產業鏈更新換代,實現以國際大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的目標。通過創新打破我國以往單一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實施更為積極的開放戰略,建立全新對外合作與交流的發展模式,能夠使我國更加充分利用全球優質創新資源,提升國內循環質量和經濟發展活力。另一方面,在國內大循環中,科技創新將帶動相關領域產業的發展,從而加速國內創新鏈運轉、帶動相關價值鏈的變化,而價值鏈的不斷攀升將吸引更多優質生產要素進入我國市場,從而實現以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大循環的目標。創新作為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著力點,不斷為產業鏈從國際到國內、從國內到國際的發展提供原始動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國內經濟發展整體呈放緩趨勢,我國長期形成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有待轉變,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同時,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逆全球化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民粹主義盛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挑戰、亟待調整。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我國根據現實情況作出的戰略性決策,其面臨的主要難點和阻礙迫切需要得到解答。從國內、國際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當前我國新發展格局面臨的主要難點,有助于對癥下藥、精準施策,更加有效地構建新發展格局。
(一)供需匹配失衡,影響國內大循環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成功抓住新一輪全球化浪潮,制定經濟外向型發展戰略,取得了經濟持續40多年高速增長的奇跡[9]。但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以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暴發,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逐漸暴露出諸多弊端,以往增長模式難以適應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許多行業都存在產能落后的問題,據統計,我國24個重要工業行業中有19個行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除鋼鐵、水泥、電解鋁、石化、平板玻璃、船舶等傳統行業外,光伏設備、風電設備、LED等新興產業也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10]。同時,不少低端企業墨守成規、技術落后,產業結構發展無法與現有生產力耦合,陷入發展僵局,部分企業成為“僵尸企業”,只能通過銀行貸款、國家補貼等方式繼續存在。面對國內經濟發展新特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擴大內需,成為國內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供給方面來看,從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現為“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1],到“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1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調節國內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在供給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低端產品產出較多、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長此以往,不僅會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還會制約供給端的產品創新和質量提升,難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從需求側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需求波動、增長乏力,消費、投資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一方面受疫情沖擊,人民群眾居家隔離、出行受阻,消費需求難以實現;另一方面,各地企業停工停產、供給端受到影響,服裝業、餐飲業、房地產業、交通以及旅游業等行業受到很大影響,靠投資拉動內需呈現無力狀態。消費和投資對需求端的牽引力度減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方式、消費渠道、投資方式、投資渠道等創新性發展,不僅降低了人民群眾消費水平,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民經濟發展。
(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國際產業循環受阻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之下,世界經濟呈現出嚴重衰退的態勢,產業鏈供應鏈循環不斷受阻,國際貿易投資呈現萎縮狀態,大宗商品市場動蕩不安[13]。有研究表明,在《財富》1000強企業中,有94%的企業經歷了新冠病毒帶來的供應鏈中斷[14],這迫使全球供應鏈必須作出調整。
我國供應鏈不夠連通、國際產業循環不暢,究其原因在于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阻礙產業循環[15]。我國長期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中低端位置。關鍵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我國因此長期處于受制于人的被動狀態。目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16]。不少發達國家企圖以此為抓手,遏制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
(三)創新鏈不暢,制約國內國際雙循環
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看,創新鏈條處于瓶頸狀態,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循環[15]。當前制約雙循環的主要因素在于創新鏈不暢通,要通過創新打通國內大循環,在此基礎上打造一條完整創新鏈,以國內創新鏈接全球,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屬于自己的創新體系。目前我國創新鏈主要存在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創新要素流通不暢。創新系統包括人才、技術、信息、數據、文化、制度等要素,由于政策缺位、資金不足、管理不當等原因,我國創新體系呈現出要素流動不暢的狀態,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有待進一步釋放[17]。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并未充分發揮,主要表現為企業在創新研發方面投入力度不夠,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我國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為3%,而美國達到27%,超出9倍左右;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激勵企業創新的機制不健全;從事科技研究的人員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而企業研究人員較少,只占全國研究人員的3%;科技型企業的小、散、弱現象突出,制約了創新要素的流通和循環[18]。
二是創新鏈與產業鏈脫節,無法實現由創新鏈到產業鏈的暢通循環。創新鏈作為產業形成的原始驅動力,蘊含在大大小小的產業鏈中,不斷為產業鏈提供新的動力;產業鏈作為創新鏈的實踐路徑,每一個鏈條或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創新的暴發點,從而誕生新的產業,使產業鏈不斷升級和完善。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0%,而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40%~50%[19]。我國各高校與科研院所仍存在重研發輕轉化的問題。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創新鏈重要主體,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產出成果豐富,但成果轉化率低下,無法及時有效地使成果實現市場化,由此造成創新鏈與產業鏈脫節。
三是創新生態環境有待優化升級。創新生態環境是創新要素流動、創新主體交流合作的基礎平臺和基本條件,通過影響創新主體的決策和行為,能夠降低創新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優化創新要素配置、提高創新效率[20]。2021年9月20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排名相較2020年提升了2位,排名為第12名,這表明我國創新水平逐步提升[21]。但在創新優勢項目上,相較于美國,我國的創新生態環境仍存在一定差距。美國的優勢項目在于世界頂尖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支撐、科技巨頭的高額研發投入、成熟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而我國創新體系存在基礎研究薄弱、研發投入增速緩慢、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不完善等不足[22]。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創新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和進步的最有效措施,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創新。以創新驅動新發展格局構建,重點要從基礎領域研究、供給側與需求側、創新主體、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著手。
(一)以創新理念引領基礎領域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23]只有完善基礎研究創新體系,著眼于基礎理論,從源頭為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科技突破提供創新動力,才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打下堅實基礎。以創新理念引領基礎領域研究,有助于減少基礎領域研究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加快基礎領域研究,使基礎領域更快、更好研發出高質量成果。
要加快新基建建設,盡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學裝置和大試驗平臺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動能,營造良好的外部研究環境,以新基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向數字化轉型,推動我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競爭領先位置[24]。要重點加大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創新科研資助方向和學科布局,加大對原始創新的支持力度。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大企業為主導的生產技術研發體系和以大學、獨立科研院所為載體的基礎研究體系相結合的新型科研體系[19]。將廣大科研院所與各企業充分結合,發揮科研院所理論基礎扎實優勢,引導企業注重基礎技術研發,形成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科研體系。同時,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保持創新鏈順暢,延續產業鏈,使科技創新成果價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二)以創新成果增加高質量供給、釋放內需潛力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謀劃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25]。這一重要論述表明,以創新驅動新發展格局構建,必須以消費端和供給端為切入點。要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供給端解決國內當前存在的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借助創新成果提高供給質量、增加高質量供給;以優化需求結構、釋放內需潛力為內生動力,從需求端解決當前人民群眾需求無法實現、投資牽引需求無力狀況。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求立足于創新端,打通創新鏈,注重產品原始創新,在科學技術領域努力獲得更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使產品從原始創意到市場化的過程運行通暢。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不斷促使原有資源結構轉型升級,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合理分配資源,有效緩解企業產能過剩問題。促進大批創新成果不斷涌入市場,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引導企業升級換代,緩解企業技術落后、產業結構老化等困境,將“僵尸企業”變為“活力企業”。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導,使生產出的產品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一體,打造一批高端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要以創新成果補充高端產能,以創新成果引領中低端企業轉型升級,增加高質量供給,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高端位置,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以優化需求結構,釋放需求潛力為戰略基點,努力構建高質量需求體系。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高質量創新成果為引領,不斷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要以高質量創新成果引導人民群眾需求導向,在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提升產品質量。要以創新成果刺激居民消費需求,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創新產品種類和樣式,吸引居民消費,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和誘發經濟產生波動的“雙刃劍”,對刺激國內需求有著重要作用。要不斷創新投資方式、投資渠道,開拓投資領域,刺激企業投資需求,促進投資結構升級、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加大重點領域投資力度,提升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發展效益。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科技研發之間的關系,以科學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助力經濟發展,以經濟投入支撐科學技術研發,打造一個全新的、充滿創新活力的科學技術體系。
(三)以創新意識發揮創新主體作用
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離不開創新主體意識的發揮,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更強的創新意識投入新發展格局的建設之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之義。
首先,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創新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26]以創新驅動新發展格局構建,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和引領作用,將企業創新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分地區、分領域、分項目激勵企業創新。充分發揮國家強大資金和政策保障,加大國家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提高創新意識,為企業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激發大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整合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創造高質量現實生產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支持創新企業做大做強。其次,要發揮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優勢,以項目為載體集聚創新資源、推動集中攻關,實現重大技術創新突破。著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飛機制造等領域為突破口,暢通“卡脖子”環節,打通產業鏈、供應鏈,促使產業循環順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引導科研院所發揮主力軍作用。最后,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創新資源,加大對高校創新研發項目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將創新人才培養融入科技創新項目,以政府為主導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學習環境,培育“工匠精神”,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質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各類獎懲制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培育創新型人才。
(四)以創新思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將創新思維引入科技體制改革,有助于解決以往科技體制出現的資源配置重復、科研力量分散、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晰等問題[27],構建分工合理、運行高效的科技創新體制。
要制定、完善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法規政策。我國科學技術活動領域的相關法律仍不健全,使該領域呈現重大項目資源分配不均、分配項目較為隨意等問題,要加強國家科研領域的管理,為廣大科研工作者塑造風清氣正的制度環境。要創新科技體制,以新發展理念為引導,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為科技體制改革注入活力。要加快新型專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科技研發者與創新成果需求者搭建共享平臺,實現創新成果高效配置,努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引導創新主體良性競爭。要加強政府在科技管理中的職能轉變,有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轉變政府服務方式,充分發揮政府協調配置資金、人力、技術等要素的作用,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市場資源利用最大化。建立健全企業創新機制,通過資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不斷健全科技創新評價激勵機制,激發創新主體的創造力,為企業創新營造一個公平有利、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 32284363.
[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EB/OL].http://jhsjk.people.cn/ article/31917783.
[4]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35136.
[5]張其仔.自主創新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N].光明日報,2020-09-03(11).
[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0-12-19(1).
[7]鄢一龍.“雙循環”的戰略深意是什么?[J].全球商業經典,2020(9):12-17.
[8]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N].人民日報,2020-11-25(6).
[9]徐沈,裴曉鵬.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再思考——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解析[J].甘肅理論學刊,2020(1):12-20.
[10]張茉楠.解決產能過剩需要長效機制[EB/ OL].https//www.chinabond.com.cn/Info/16589445.
[11]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7799893.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 htm?dt_dapp=1.
[13]張明,顏色.今年淡化了對經濟增速的要求強化了對“六穩”“六保”要求[J].企業觀察家,2020(6):52-53.
[14]胥會云.如何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J].中國外資,2020(13):46-47.
[15]張為付,胡雅蓓.科技創新為雙循環注入新動能[J].海峽通訊,2020(10):24-25.
[16]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6):4-11.
[17]任志寬.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J].支部建設,2020(23):13-14.
[18]蘇繼成,李紅娟.新發展格局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思路與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1(7):100-111.
[19]譚保羅.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與問題研究[EB/OL].http://paper.chinahightech.com/pc/content/ 202108/16/content_43724.html.
[20]呂靜韋,董微微.創新要素、創新環境與經濟增長[J].統計與決策,2021(9):29-96.
[2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R/OL].https://www.wipo.int/publications/zh/details. jsp?id=4564&plang=ko.
[22]商華,王蘇懿.中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環境比較研究[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6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6:333-339.
[23]習近平.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J].求是,2021(2):4-10.
[24]王禎禎.擴內需促開放補短板強創新——專家建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J].新理財,2020(11):35-36.
[25]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911721.
[26]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jhsjk.people.cn/ article/32116652.
[27]王昌林.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26.
責任編輯莫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