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亮
關鍵詞:新時代 家校共育 立德樹人 協同育人
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第44 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部分內容中,中央要求“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1]。貫徹中央精神,探討家校(園)共育的根本任務與主要內容,完善新的協同育人模式,有利于培養“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
“家校共育”的發端,可以追溯到20 世紀80 年代。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1)1980 年9 月,北京成立首家省市級家庭教育研究會,標志著新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研究的起點。(2)1983 年浙江寧波市石浦鎮中心小學、廣東廣州市樂賢坊小學和上海市長治中學開辦家長學校,標志著家庭教育工作首次進入中小學。這3 所中小學家長學校“突破”體制和理念束縛,邁出了探索“家校共育”的第一步。中小學家長學校是探索“家校共育”的最初形式。到2012 年,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家長學校已發展到33 萬多所,占比為76%。
“立德樹人”是貫穿新時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根本任務,同樣是家校共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即以“德”育“人”。“德”的內涵是什么?有關教科書關于“德育”的定義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三方面的影響的活動。“德”的內涵通常指 3 個層面:政治層面、思想層面、道德層面。每個層面具有性質不同的教育主旨:
1. 政治層面: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2. 思想層面: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3. 道德層面:道德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道德觀念、情感、行為,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一般意義上,德育常講3 個層次的“德”,可稱之為:政治之德,思想之德,道德之德。2017 年8 月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內容增加到5 個層面。前3 項仍是最基本的層面:(1)理想信念教育。講信念,即政治教育。(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講價值觀,即思想教育。(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品德修養,即道德教育。實質上堅守了“德”的3 個最基本的層面。
“立德樹人”因何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重點是強調德育第一層面的教育,即政治教育。德育不論是本義的3 個層面,還是后來發展的4個、5 個層面,決定樹人(育人)立場和性質的一定取決于第一層面的教育,即政治教育。政治之德,決定“樹人”的立場和性質。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理想信念教育”層面的內容是:“開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領會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2]“培養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3] 政治教育,主旨是培養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這是“培養什么人”的性質標志。當前,立德樹人的“短板”是政治之德薄弱。其他層面的德育,都不決定人的立場和性質。沒有政治之德,則沒有樹人之義。立德樹人的重點在于“立”政治之德。
任何行為的背后都有理念和價值觀主導。“家校共育”的定位,絕不僅僅是加強家庭教育的一項措施。“家校共育”的價值主張是:教育思想、培養模式、學校制度的三個根本性轉變。
1. 教育思想的轉變
“家校共育”,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轉變。是教育思想“小”與“大”的轉變,“傳統”與“現代”的轉變。“大”與“小”的觀念是指人們對教育的看法,到底是大教育觀念還是小教育觀念。以往沒有實施“家校共育”,是因為小教育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認為教育就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作為一個現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現代教育觀念。現代教育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該是一個大教育觀念,應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如果只看到學校教育,或者認為教育就是學校教育,那就是小教育觀念,或者說是傳統教育觀念,不是現代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小”與“大”的轉變,也就是“傳統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的轉變。
1996 年,全國婦聯、國家教委聯合研制頒布第一個家庭教育五年計劃,體現了國家教委承擔起主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主角意識”。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家校共育”實驗,更是開創了“現代教育思想的創新探索”。2015 年10 月11 日,教育部面向教育系統頒布《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策,將指導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統工作序列。這是彰顯現代教育思想的一個標志性文件。
2. 培養模式的轉變
201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提出6 大改革。“改革”思路有重大變化,以往是:以管理體制改革為核心,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路徑”變化為: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核心,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成為中國教育6 大改革的第一改革。
關于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做到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人才的培養有多種因素,學校是主導,但必須實行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作共育。
“家校共育”本義上是研究人的培養模式轉變的重大課題。中國教育培養模式是“素質教育”模式,“家校共育”準確的定位應當是“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組成內容,具有并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與特征。
3. 學校制度的轉變
21世紀初,教育部提出中小學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現代學校制度的主要特征和核心要義是什么?概括表述是(:1)黨的領導;(2)依法辦學;(3)民主管理;(4)三教結合。明確“三教結合”是現代學校制度的一個主要特征和必備條件。
傳統的只注重學校教育的單一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人才培養需求和教育追求,遲早要被淘汰。學校有無“家校共育”,已成為現代學校與傳統學校的分水嶺。據了解,目前我國“三教結合”的模式大都是處于“家校共育”階段,這是我國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階段性特征。我國2007年5月頒布的《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規劃》,已將主管“社區”事務的民政部確定為“規劃”的責任部委。這為教育培養模式從“家校共育”走向“家、校、社共育”創造了國家層面的條件。
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婦聯、國家教委頒布了第一個全國家庭教育五年計劃,標志著政府出面承擔起主導家庭教育工作的責任。這是家庭教育發展中的轉折點,家庭教育由民間主導轉變為政府主導。從此,家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政府主導、行政管理的發展軌道。
自1996年國家教委與全國婦聯聯合頒布第一個“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計劃”之后,二十幾年來,凡是有關“家庭教育”的文件都是聯合發文。教育系統內部形成的思維定勢是“這是婦聯的文件,教育只是掛名(配合)”。各省教育廳都是將“聯合”頒布的文件,批給省教育廳辦公室留檔備查,這無異于“石沉大海”。
2015年10月,教育部決定獨家向教育系統頒布《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向教育系統宣布兩個指令:一是“各地教育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行政區域內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4] 二是“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5]。其意義在于,教育部決定將指導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統工作序列。
在教育部獨家頒布“指導意見”后,各省教育廳不再將文件批給辦公室留檔,而是明確批示基礎教育處“閱辦”,納入教育主渠道工作序列。從“指導意見”始,教育系統再也不能認為家庭教育工作“教育部沒有文件,只是掛名”。教育部門和學校抓不抓家庭教育工作、開展不開展家校合作共育,性質就變了,不再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一個“追責”問題。《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是一個標志性的文件,它是教育系統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起點。
2020年12月教育部在一個議案公開答復中,明確2017年《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已將家庭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體系。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關于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制定了3 個重要的政策文件,為指導規范和促進家長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11 年全國婦聯、教育部、中央文明辦《關于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即明確:“家長學校是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長素質的重要場所,是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6] 并對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的家長學校工作任務指標做出規定,提出了達到“有掛牌標識,有師資隊伍,有規定場所,有教學計劃,有活動開展,有教學效果”的“六有”規范化建設目標。
近年來,家長學校的主要工作有6 項:一是制定家長學校工作文件,促進家長學校體制機制建設。各地普遍重視家長學校工作的頂層設計,通過推動主渠道出臺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文件、規劃等。二是培訓家長學校骨干隊伍,為基層家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三是積極宣講、授課及開展咨詢,為廣大家長樹立正確育人理念服務。四是開展理論研究、編寫教材,為家長學校工作提供理論支撐。五是推廣家長學校工作典型經驗,為基層家長學校工作規范化提供標準。六是創新家長學校的辦學方式和內容,滿足廣大家長的個性化需求。
中小學家長委員會,設立的初衷是“參政”,即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隨著形勢發展,增加了參與家庭教育工作新任務。但如果離開家長學校主渠道,另起爐灶開展家庭教育工作,既浪費專業資源,又造成“政出多門”。
辦好家長學校至少有兩個要點:一是教材,二是教師。教材是家庭教育的精神食糧,教材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觀念,但問題是很多教材不是“研究”的結果,而是“編寫”的結果,教育效果不佳。家長學校的教師要逐步“專業化”。現行的教師培訓,多是“專題培訓”,缺少“專業培訓”。家庭教育指導者的培訓,最大的缺陷是沒有成為“政府行為”。
家庭教育師資建設,要制定“家庭教育指導者專業化‘標準(體系)”,探索多樣化家庭教育指導者培養模式,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人員資格認定制度。
培訓和提高中小學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已是國家要求。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在“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內容中明確提出了要“不斷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7]。目前,當務之急是要研究制定頒布新的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推進家庭教育工作進一步深入發展。
家校共育的教育主題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12日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8] 品德教育、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點!這就是政策。什么是政策?政策就是重點。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政策,是國家意志。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9] 的定位,是習近平家庭教育思想的新發展,是習近平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但是,習總書記關于家庭教育的新定位、新方向,并沒有引起教育界的重視和研究。置若罔聞的現象,并不少見。
2018年教師節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再次指出,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人生第一課”,不是定量詞,不是“第一節課”之意,不是“開學第一課”;而是定性詞,是“第一重要的課”之意。這“第一重要的課”不是一節兩節,而是貫穿人生的始終。總書記講的“人生第一課”,就是他明確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正如哲學家盧梭指出的那樣,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做人教育,就是人格教育。蔡元培也說過,決定人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無數事實說明,人生中,人品優于能力,做人先于做事。人生真正的起跑線,是在家庭習得的良好習慣、性格和情緒。
當然,人品好,也不可能人人成為“成功人士”、名人、大人物。2019 年高考之后,有一條微信說:高考之后請你承認:這世上占99% 的孩子,終將平凡。這是人生常態。但是擁有好人品,一定可以成為內心陽光、精神富有的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德之人,必有福報。有言道:“人不能使自己偉大,但可以使自己崇高。”如雷鋒是一個普通士兵,但是一個道德崇高的人,助人為樂,國人景仰。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進孩子的品德養成和精神成長,即“完善人格”。“完善人格”,就是完善做人教育。有人說,“教”在學校,“育”在家庭。俞敏洪一次演講的題目即是:教你知識的是學校,教你做人的一定是你父母。
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天然優勢和特殊作用。家庭的特點和優勢是生活和教育合二為一的,家庭中有比學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細節,可以刻骨銘心,塑造和形成孩子的個性、人格。做人教育應包括人品教育和人性教育,根基在于“人性的教育”。教育多禁區,長期以來“不敢講”人性教育。不敢講“人性”,那我們講的是什么德育啊?就是“人性缺位”的德育!就是“缺少人性”的德育!這是70 多年來中小學德育的嚴重缺陷。何為“人性”?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何為“教育”?教育就是提升人性。教育的本質是關注人的精神成長,最根本的是把人的本性中美好的情感發育起來。這就是總書記多次講話中強調的:幫助孩子“形成美好心靈”,即培育孩子向善的人性。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是彰顯人性的德育思想。
總之,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品德教育、做人教育。這是家庭教育中,“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分水嶺。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明確教育部門家庭教育的責任:一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9月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的講話中明確: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10]“學校要擔負主體責任”[11] ;二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 年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實際上將教育部門列為家庭教育的首家責任單位。
同是重視家庭教育,教育系統則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從人的教育培養角度,關注家庭教育,建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育人模式。
為什么學校是責任主體?學校是嚴密的組織,家庭是分散的個體,社區是松散的組合。因此,“家校共育”包括“ 家校社合作”,實施主體和責任主體只能由學校來承擔。
當前,家庭教育發展面臨新的機遇期。教育部門支持服務家庭教育要勇于擔責、主動作為。學校要擔負主體責任,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共同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