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彩霞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文化;陶藝課
幼兒階段的學習是接受教育的初始時期,對其今后的學習、成長、發展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幼兒天性愛玩,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發展階段,通過直觀欣賞和實踐,可讓他們快速進入傳統文化情境。陶藝課本身實踐性強,和傳統文化相互作用,可讓幼兒多感官獲得知識,培養其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又貼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因此,必須重視傳統文化視域下幼兒陶藝教學工作的開展。
一、創設環境,激發興趣
環境創設的好壞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合理、科學的陶藝活動環境能有效促進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進行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陶藝課中創設和諧、輕松的環境至關重要。對此,我們采用戶外大環境+戶內小環境相結合方式,讓幼兒在環境中感受文化氛圍,受到美的熏陶。我們可適時帶幼兒去大自然中,根據周邊實際情況,選擇活動地點,如景色宜人的公園、豐收的果園或農場,帶有文化氣息的小徑等,讓幼兒自由觀察和想象,獲得直接體驗。還可直接在戶外創設“玩泥站”,結合現場實物進行陶藝創作。同時在幼兒園內部的墻面懸掛一些以往的平面幼兒陶藝作品和教室自制陶藝,在教室里用墨綠、青灰色等顏色烘托藝術氛圍,調動幼兒的感官。用麻繩、木片、布塊、石頭等含文化元素的材料裝飾教室,讓教室更具文化內涵,使幼兒對大自然及周邊事物有直觀體驗。此外,我們為幼兒創設開放式“立體陶藝作品欣賞區”、“燒制區”、“晾坯架”等,形成陶藝燒制的完整鏈條,幼兒圍坐在一起,互相合作,在豐富的學習環境中,最大限度地展現他們的情感和想象,切身體驗作品由濕乎乎的“泥巴”到色澤鮮艷的陶藝作品的整個過程。大自然和幼兒園自身就是陶藝課的“活”教材,我們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其在環境之中充分爆發出創造的火花,將想象變為“作品”,促進幼兒持續迸發學習興趣,達到陶藝課教學目標。
二、方式多樣,豐富內容
(一)自足“主題活動”,拓展創作空間
主題活動更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更易被幼兒接受,且學習興趣更濃厚。而陶泥也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比如吃飯的碗、花瓶、杯子等等,從小就接觸各式各樣的“陶器”,對其有直觀認識。在開展陶藝課時,我們可以進行創新,從家具、寵物、食物等入手,從幼兒熟悉的生活物體中提取“教學對象”,組織“美味蛋糕”、“我們的動物朋友”、“奇妙的家具”、“我眼中的碗”等等。在對這些物體有明顯熟悉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動手塑造他們所想象的形象。
開展“城堡”主題活動,利用多媒體技術,為他們播放圖片,引導他們觀察城堡的結構與特點,通過直觀生動的圖片快速將其帶入教學之中,在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構思,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完成后根據陶藝“城堡”編一個小故事,不要求邏輯嚴謹,只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師在此時應多鼓勵,幫助幼兒形成知識聯動,提高教學效果。
開展“夸張人物”主題活動,通過欣賞秦俑、漢俑視頻,了解制陶的產生和發展。教師進行示范操作,幫助幼兒掌握制作五官的小技巧,然后讓幼兒自行對秦漢俑形象進行取舍、夸張,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上色彩,突出他們對“俑”的理解,趣味化地表現人物頭像。促進幼兒了解陶藝的悠久歷史,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拓展其想象力。
(二)以節日為契機,實施陶藝教育
幼兒對“玩”情有獨鐘,陶藝又是一種新的探究活動,新的“游戲”。在開展陶藝課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節日”,如端午節,播放端午節習俗的視頻,讓幼兒了解節日的來歷,感受傳統文化,然后教師和幼兒利用粽子、菖蒲、龍舟等實物模型,用“泥”設計屬于他們的端午節“習俗”。中秋節的月餅、柚子等,教幼兒制作各種“月餅”、“柚子,”,然后將這些放在“超市”里賣,組織幼兒介紹月餅,定制價錢,如何叫賣,其他人來買。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幼兒感受傳統文化,還能在學習制作陶器中鍛煉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等,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在母親節為媽媽設計各種各樣的鞋子、口紅、蛋糕等,作為禮物,表達對媽媽的愛……除利用這些“節日”外,我們還可組織“陶藝藝術節”,邀請民間藝人,讓大師傳授制陶技巧,或講述關于“陶藝”的故事,加深幼兒對陶文化的了解,讓幼兒現場感受陶藝的魅力。邀請家長參與,和幼兒一起完成拉胚、刻畫、上釉、燒制等體驗活動,鼓勵幼兒大膽創作,在藝術節上展示陶泥作品,使幼兒的自我表現欲得到充分滿足,獲得收獲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從而獲得審美經驗,提高審美能力。
結語
陶藝課能有效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審美能力與動手能力,在傳統文化視域下,能讓他們在陶藝課中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文化修養與審美情趣,拓展他們的知識面,讓幼兒在陶藝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與品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此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傳統文化下的幼兒陶藝游戲課程建設研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黃華高.少兒陶藝教學200課(增訂版)[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