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啟 張駿
摘要:目的: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開展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篩選7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行開窗髓核摘除術)和觀察組(行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各39例。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手術相關指標、腰椎功能指標、疼痛程度差異。結果:觀察組較對照組手術指標更優,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低(P<0.05);術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JO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相較于常規開窗髓核摘除術創傷小,患者疼痛輕,可促進患者較快康復,改善預后。
關鍵詞: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技術;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屬于臨床骨科常見、高發性脊椎退行性病變,是因髓核等腰椎間盤組織退行性病變,受到外力作用導致腰椎間盤纖維環裂隙,髓核膨出,對脊椎神經及硬膜囊造成刺激及壓迫,進而引發一系列癥狀。隨著人們工作壓力增加及生活節奏加快,臨床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呈逐年升高勢態。
腰椎間盤突出病程周期長、易反復,典型癥狀有下肢麻木、腰部疼痛、活動受限,更有甚者導致肌力下降、癱瘓等。臨床在保守治療無效后,多選擇手術治療手段,以往多采取開放性手術,后路椎板開窗術存在創傷大、恢復慢等問題,會破壞椎體骨性結構,導致脊柱不穩定[1]。近年來,椎間孔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可減少患者神經及肌肉損傷,避免術中肌肉剝離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開展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篩選7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2例,17例;年齡47~64歲,平均年齡(55.56±5.33)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3.52±1.02)年。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49~65歲,平均年齡(55.69±5.52)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3.87±1.2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均證實為腰椎間盤突出,有腰痛、下肢放射痛等伴隨癥狀;存在明顯手術指征;病歷資料真實可靠、完整。
排除標準:意識障礙、精神嚴重失常;存在手術禁忌;全身嚴重感染;重要臟器嚴重病變;其他脊柱疾病;合并惡性腫瘤。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傳統后路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硬膜外麻醉后,協助患者俯臥位,在病變椎間隙中心處作手術切口5~7 cm,切開皮膚組織,剝離韌帶組織,清除椎板外組織,剝離病灶側椎板。將部分椎板利用咬骨鉗切除,切除部分黃韌帶,硬膜囊顯露,分離神經根,摘除病變髓核組織,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觀察組開展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髓核摘除術:實施屈髖屈膝俯臥體位,利用C型臂機定位病變位置,標記進針及穿刺方向,給予0.5%利多卡因局麻。選擇脊柱后正中線外側8~12 cm處為進針點,在纖維環外椎管內實施Thessys技術,于關節突肩部穿刺,置入導絲,順著導絲逐級擴張,再實施椎間孔擴大成形,置入套管建立通道,連接椎間孔鏡,將鈣化組織、游離髓核等摘除,實施髓核摘除術,必要時開展椎管擴大成形術或椎間孔減壓術。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住院時間。
(2)比較兩組腰椎功能恢復情況:應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開展評估,總分為29分,評價項目有臨床體征、主觀癥狀、日常活動受限、膀胱功能4個方面,分值越高腰椎功能恢復越好[2]。
(3)疼痛程度:根據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定,總積分10分,評分高疼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較對照組手術指標更優,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低(P<0.05)。見表1。
2.2 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
術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JO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術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是腰椎發生退行性病變所導致,在外力作用下腰椎間盤破裂突出或蛻變,壓迫馬尾神經等組織引起的一種綜合征,主要發病因素有外傷、腰椎間盤解剖結構退行性病變等。疾病典型癥狀為腰痛、腿麻、行動不便等,是因椎管壓力升高、炎癥因子聚集對神經根造成刺激導致。手術是治療該病有效手段,治療關鍵在于解除機械壓迫,降低椎管內壓力,消除炎癥因子聚集造成的化學性刺激[3]。常用手術類型包括傳統開放手術、椎間孔鏡技術等。前者治療效果確切,可以實現擴大神經根管、減壓作用,以解除神經根壓迫,緩解臨床癥狀。但存在損傷大、恢復緩慢等問題,手術需咬除部分骨性結構,并對椎旁肌、黃韌帶進行剝離,容易造成椎板骨性結構損傷,進而影響脊柱穩定性[4]。后者屬于微創治療手段,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速等優勢,可以實施椎間盤、椎管內操作,較為靈活,避免神經根及硬膜囊損傷,取得良好預后[5]。
本研究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確定入路、穿刺方法,降低椎間盤壓力,解除壓力,改善癥狀[6]。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較對照組手術指標更優,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低(P<0.05);術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JO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實施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髓核摘除術,相較后路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在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術中出血、減輕疼痛、促進腰椎功能恢復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臨床價值。分析原因,THESSYS椎間孔鏡技術作為微創手術,對患者損傷小,有利于維持脊柱穩定性,在椎間孔鏡下完成手術操作,避免損傷神經根,解除神經壓迫,同時在鏡下可清晰辨別藍染髓核與纖維環,避免椎間隙高度丟失,促進腰椎功能早日恢復正常[7~8]。
綜上,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應用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技術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促進腰椎功能改善,實現良好預后。
參考文獻
[1]陳輝,牛國旗,劉路坦.經皮椎間孔鏡不同微創術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長治醫學院學報,2021,35(2):121-125.
[2]鄭國卿,徐文停,杜亮,等.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J].臨床骨科雜志,2020,23(2):177-179.
[3]趙峰,季旭彪,周煒.椎間孔鏡微創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對腰部活動度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0,30(21):63-66.
[4]劉丙東,彭濤,鄭楚.研究椎間孔鏡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5例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76-78.
[5]黃東博.經皮椎間孔鏡下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11):123-124.
[6]相東剛.腰椎椎間孔鏡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6):125-127,131.
[7]唐云德,徐衛國,于風珍,等.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9,27(5):439-442.
[8]付曙光,周敏.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8,24(1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