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芹,關文華,馬正華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精神病患者護理中應用個性化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21年6月徐州市民政精神病醫院收治的8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個性化護理,比較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觀察組NOSIE(184.22±20.87) 分、ADL評分(24.33±5.32) 分優于對照組(142.16±20.14) 分、(29.16±5.24) 分(P < 0.05) ;觀察組SDSS各維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 < 0.05) ;觀察組各項心理狀況評分優于對照組(P < 0.05) 。結論: 老年精神病患者護理中應用個性化護理,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況,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個性化護理;護理效果
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癥狀表現在情緒、記憶、思維等方面的障礙,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對家庭、社會都造成沉重的負擔。為控制老年精神病患者發病,加強臨床護理工作,對于穩定患者病情,維持良好精神狀態具有重要的作用[1]。老年精神病患者基礎治療和輔導的同時,還要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才能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2]。為探討個性化護理的有效性,本文將其用于觀察組,與對照組常規護理的效果進行比較,通過組間各項數據對比,分析個性化護理的優越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 2021年6月期間徐州市民政精神病醫院收治的8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入選對象符合精神病診斷標準,入選患者年齡均≥60歲,患者家屬知情研究內容,簽訂研究同意書。排除合并精神分裂、惡性腫瘤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電腦隨機完成組間資料分組比較。對照組(40例) :男22例,女18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71.2±3.8) 歲;觀察組(40例) :男21例,女19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72.1±4.0) 歲;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 0.05) ,可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患者病情病變進行觀察,提供飲食指導、口頭宣教。
觀察組實施個性化護理。措施如下。
(1) 個性化心理護理:評估老年精神病患者情緒狀態,按評估結果,制定計劃,消除患者不良情緒,配合心理疏導,幫助患者穩定情緒。
(2) 個性化用藥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治療的目的、意義,使患者了解按醫囑用藥的作用,提升療效。加強對患者用藥的監督管理,指導家屬用藥注意事項,使家屬掌握藥物使用方法、劑量。喂患者用藥時,送到患者手中,親眼看患者服下。
(3) 個性化按醫囑開展護理:護理人員和患者、家屬溝通,通過交談,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如果患者情緒狀態不佳,不能遵醫囑治療,要提供心理干預,配合宣教,使患者可以重視疾病,增強患者遵醫囑配合的意識。
(4) 個性化宣教:護理人員每日查房要與患者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疏導。對有潛在心理問題的患者,進行一對一宣教,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提升患者的信任度。針對患者不同文化程度、年齡,開展個性化宣教。每個月以黑板報、多媒體、交談等形式多樣的方法開展健康問題宣教,與患者積極互動,通過討論,制定解決對策。在出院時,為患者和家屬講解疾病發病的征兆,了解預防疾病復發的方法,鼓勵患者多多參與正常的社交活動,培養信心,以此提高適應力。與家屬溝通,提醒家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既要為患者提供心理關愛和支持,又要鼓勵患者參與家庭建設,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和社會勞動,幫助患者不斷提高自制力和生活能力,促進因病受損的社會功能逐步得到恢復,使患者可以更快地回歸家庭和社會。為患者開展個性化教育,將心理、軀體、社會功能等多方面結合,盡可能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以利于盡快適應社會。健康宣教能對藥物治療起到有效的補充,增強患者配合治療的依從性,使患者可以積極參與到自身健康管理中。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年齡較大,記憶力明顯減退,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能力,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陪護,輔助患者完成日常的飲食和正常的生活。家屬為患者提供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食物,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控制患者進食的速度,避免發生嗆咳。有些患者會有自殺傾向,認為自己拖累了家人,為患者講解發病原因、防控措施,積極配合治療就可以正常生活。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關愛,使患者可以感受到家庭溫暖,建立康復的信心[3]。
1.3 觀察指標
(1)根據NOSIE觀察量表對兩組行為障礙程度評價,5級評分法,用0~4分評價,0分表示無癥狀出現[4];1分表示偶有行為障礙癥狀出現;2分表示行為障礙癥狀出現次數較多;3分表示經常性的表現出行為障礙癥狀;4分表示幾乎均為行為障礙癥狀。總分16分以下表示正常,16~22分表示患者行為有不同程度行為障礙,22分及以上表示有明顯的行為障礙。
(2)根據日常生活力量表(ADL) 對兩組生活能力評價,得分低表示生活能力高。
(3)根據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DSS) 評價兩組生活質量,每個維度評分0~2分,0分表示無缺陷,1分表示有所缺陷,2分表示缺陷嚴重,得分低表示生活質量高[5]。
(4)通過認知、人際、適應、情緒、性格等不同維度對兩組精神心理狀態評價,得分高表示精神狀態好。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SPSS 22.0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t值檢驗,P < 0.05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NOSIE、ADL評分
護理前,兩組NOSIE、ADL評分無顯著差異(P > 0.05) ;護理后,觀察組NOSIE、ADL評分優于對照組(P < 0.05) ,如表1。
2.2 分析生活質量(SDSS) 評分
觀察組SDSS各維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 < 0.05) ,如表2.
2.3 分析精神心理狀況評分
觀察組各項心理狀況評分優于對照組(P < 0.05) ,如表3.
3 討論
生活壓力的增大,老齡化加劇,導致老年精神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后,大腦功能紊亂,患者在精神上表現出抑郁、焦慮、強迫癥及癡呆等不同程度的障礙。只有早發現、早治療,通過用藥控制腦部功能衰退,同時配合有效的護理,才能控制病情進展,控制病情的反復發作[6]。
老年精神病患者護理工作中引入個性化護理內容,能有效改善患者身心狀態,更好地配合臨床治療,對于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影響。所以,老年精神病患者接受個性化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科常規護理具有形式單一、以疾病為中心開展護理工作的特點,并沒有過多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和生活方面,效果不佳[7]。
個性化護理是科學的護理模式,實施過程中不僅重視對疾病的護理干預,同時對患者的精神、心理多方面重視關注,針對患者病情、個體化需求,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所以,老年精神病患者在護理工作中引入個性化護理,能明顯提升臨床護理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引入個性化護理后,從NOSIE、ADL評分、SDSS、心理狀況評分等數據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與他人研究結論一致[8]。可見,個性化護理干預能提升患者在社會的適應力,進而提升生活質量,對于臨床護理工作也具有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尹倩芳,馮銀解,李金濃.個性化干預措施對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效果[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1,36(2):149-150.
[2]飛麗美.老年精神病患者護理中應用個性化護理的效果[J].中外醫療,2020,39(21):152-156.
[3]王懷東.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藥依從性情況與護理對策及對生活自理能力執行率影響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155-156.
[4]茆園珍.老年精神病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93):346.
[5]李新華,李風雨.老年精神病患者護理中應用個性化護理的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20):152-155.
[6]黃霞,鄭嬋燕,蘇敏芝.老年精神病患者護理中應用個性化護理的效果[J].中國醫藥科學,2017,7(6):120-122.
[7]凌慶環,許菊,于東俠.個性化健康教育在精神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1):184-188.
[8]張美珍,雷小紅,王文婷.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應用護理安全管理的臨床觀察[J].心理月刊,2018,(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