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 ?要:進入小學中段的小學生思維仍以感性思維為主,在這一階段需要培養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量,同時也要學會鑒賞優美的詞語與片段,提升自我的閱讀水平。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關鍵是要為學生打造充滿趣味的課堂,使學生從文本之中吸收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能學以致用,為提高閱讀能力以及寫作水平打下扎實基礎。
關鍵詞:語文中段;閱讀教學;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4-0135-02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Reading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ZHANG Mei??(Xinhuamen Primary School,Qinzhou District,Tianshui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ntering the middle sec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ill focus on perceptual thinking. At this stage,students need to be trained to accumulate more knowledge,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must learn to appreciate beautiful words and fragments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level.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to create interesting classrooms for students,so that students can absorb more knowledge from the text,and at the same time can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Keywords】Chinese middle section;Reading teaching;Practice;Strategy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這一基本功的主要途徑,閱讀教學的質量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教”與“學”同向同行,因此,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出發提出具體實踐策略。1.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要做到“優化”設計
(1)優化教學目標
在小學中段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目標。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真正使小學中段的閱讀教學實現有效性,著手對教學目標的設置進行優化。教師對語文課標進行研讀,對本學科的中段學段的課程標準精準解讀,并且把握精準的目標,再帶著目的性進行教材鉆研。一定要抓住重點有選擇地進行教材的取舍,并且在課堂上靈活使用教材,從而挖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教學訓練點,并根據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整合相關的教學資源,對課本教材進行完善以及恰當的補充。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特點以及身心發展規律,精準制定目標,在學生已知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探明已知基礎與預定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使教學目標的制定因地制宜、因人而定,從而為預設目標的達到提供依據。
(2)優化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而教學活動則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要相互銜接,環環相扣,因此教師要確保中段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對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以及每一個環節的具體目標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實際,優化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到教學各個環節設置以及每一環節具體要達到的目標,找準訓練與教學的重點,并且使各環節能夠自然流暢地進行銜接過渡,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對每一環節中的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分配,準確把握課堂的節奏,進一步使每一個環節與所要落實的目標相聯系,科學劃分各環節的時間,把握教學的重難點,使整堂課富有節奏感。
(3)設置啟發性問題
中段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確保這一問題能產生關鍵性的引領、啟發作用,從而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正確的方向,這樣的問題才具有價值與意義。避免問題過于簡單,失去意義,浪費時間。與此同時,借助有質量的問題創設,師生之間形成良好互動,生生之間圍繞問題進行合作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
(4)合理運用教學語言
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要做到簡練而富有藝術性,準確并具有示范性。學生作為閱讀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切實為學生的學習以及進步不斷提供教育服務,通過準確地運用語言引導以及精彩正確的示范,讓學生受到熏陶與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語感,避免冗長的講述,導致學生興趣減弱。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空間和平臺,進一步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防止喧賓奪主,進而沖淡了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以及深入的感悟。利用豐富的語言,營造真實而富有趣味的語文課堂,對學生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使他們從中獲得新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把所學運用于實際,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5)優化評價語言
課堂之中,教師的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按照一定的科學標準,采取一定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以及結果做出價值判斷,及時準確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態度,要具有正向的激勵作用,從而對教學進行適度調節。教學評價必須要適時、適度、適人、適事,要有針對性、指向性,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才能真正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也能對課堂教學起到促進與發展作用。在課堂上,評價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不僅要運用語言藝術對學生回答問題、闡述意見以及點滴進步進行欣賞,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評價學生的表現;也可以通過少而精的習題檢測,進一步對學生進行評價,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效果,采取交流對話的形式進行衡量與評定,從而使評價形式多樣,更加突出。多樣化的評價不單單包括教師的評價方式,還在于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生生互評以及家長評、社會評等,在評價中,促使學生取長補短,接受經驗教訓,深刻反思自我,提高學習能力,并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信心。評價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以及啟發智慧,而教師要做出有效評價,需時刻認真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建議,以及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在獲得及時的信息反饋之下以及準確描述的基礎上,教師的評價才具有有效性,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閱讀技能和學習水平。2.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1)借助豐富手段,提高教學感染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富有情感且充滿趣味性的一個教學環節,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感染力,使課堂充滿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當學生因為缺乏生活經驗,遇到課文中比較難以理解的地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還原這一文本內容,使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感官刺激下,獲得認知,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亦或者教師可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如小游戲的導入以及講故事等,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借助懸念的制造以及問題的啟發、引導,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或者是在講解課文時,通過背景音樂的播放,讓整個課堂充滿感染力,由此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2)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以此作為吸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線索,引發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如教學《秋天的雨》一課時,教師先提出若干個問題,讓學生進行相互討論與分析,并要求在規定時間總結出答案,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經過仔細地閱讀、品味、體會,對文中的敘述方式和修辭手法進行了歸納總結,也對其中運用的修辭逐漸有所了解,逐步加深了理解與認知。在這一理解前提之下,學生則能快速掌握更多的詞語,在增加詞匯量的同時,自主閱讀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又如,教學《荷花》一課時,教師出示了一幅彩色的荷花圖,并且提出問題,作者在何時何地看到了什么等,讓學生融入這一情景之中快速閱讀段落。因此,學生也通過圖畫識文去理解文本內容,并產生快樂情感。教師引領學生整體感悟文本,讓學生明確一系列關乎課文全局性的問題,如了解文本的作者是誰,何時何地寫的,為何而寫,內容是什么,用何種方式寫的,寫得怎么樣等。在熟悉文本內容之后,學生初識文本,產生初次的感悟,與文章進行思想的碰撞,產生情感的交流,從而做出初次對文章的價值判斷。作為教師,則要珍視、尊重學生的這一感悟,并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形成和捕捉自己的感悟,如讀了這篇文章你感觸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對作者的思想觀點與情感態度表示認同嗎?讀完文章后,有何收獲?基于初次感悟,學生由此產生閱讀的樂趣。
(3)尊重學生個性,珍視獨特感受
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以及其所具有的思想情感,珍視學生所產生的獨特感受。進入中段的小學生及思維仍然是以感性為主,因此教師可利用閱讀文本中的一些插圖,讓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同時與文中的相關詞語進行搭配,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文本內容。或者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出示圖示,讓學生進行觀察,初次感悟內容。此外,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切實讓學生提高其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啟發學生調動自我的生活經驗,與所學相聯系,從而理解詞意。在《秋天的雨》一文中,出現了“你擠我碰”一詞,教師讓學生想一想,是否在生活中也看到過“你擠我碰”的情形,此時,有學生舉手發言說,爸爸每天早上到地里摘蘿卜,裝滿一筐蘿卜后送往銷售地點,途中,一筐蘿卜就是“你擠我碰”的樣子。由此,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詞意,讀出了恰當的感情。
(4)搭建展示自我平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小學生人人都渴望獲得教師的關注,因此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使學生在有的放矢的教學策略實施下,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要切實做好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為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的平臺。如結合中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開展有趣的游戲,在寓教于樂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詞語接龍、猜謎語、猜字謎等,學生在這一游戲玩樂之中,學會記更多的詞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經常性開設語文朗讀比賽、成語講解賽以及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誦讀詩文體會詩詞的內涵,同時也可以通過朗讀不斷展現個人風采,加深對文本文章主旨的理解,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訓練之中不斷陶冶情操,獲得精神洗滌,提高語文素養。
(5)創設舞臺劇,提高閱讀能力
在小學中段的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精彩的故事,教師將此改編為舞臺劇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逐步理解與掌握文本中的人物特點、人物關系、故事脈絡等,通過將語文閱讀的理解與自身的肢體語言等有效結合,閱讀教學則更富有生氣和活力。如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一文時,教師充分激發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在初讀基礎上創編舞臺劇,并從中加以指導。在模擬表演中,教師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不斷體驗文中的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練習朗讀,讀好各自扮演的臺詞。有學生體味老木匠的善良,有學生演出了小紅狐的狡猾,也有學生將熊警察的暴躁詮釋得淋漓盡致,也有學生演繹了小女巫的助人為樂……通過角色扮演以及讓學生對后續故事進行創編,不僅使故事有了更強的生命力,還使學生深刻把握了文中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真切體會小木偶在所遭遇的各種事件中的內心感受,也體悟到對于五味雜陳的生活要真誠面對。
此外,還要做好課上課下的閱讀,經過有效銜接,讓學生以課堂內容為依托,閱讀課外的相關讀物,不斷豐富認知,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