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全信 呂平
[摘 要]新時代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存在發展不充分、管理體制不夠健全、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因此,文章提出完善管理體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社區體育人才素質等措施來優化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促進全民健身的實施和健康中國的打造。
[關鍵詞]新時代;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1)01-0041-03
我國要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越來重視身體健康,對健康生活的追求與日俱增。社區作為民眾最基本的生活單位,其重要工作之一是組織開展群眾體育健身活動。這既有助于全民健身活動在基層社區的落實,又凸顯了基層服務社區在社會公共體育的價值。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前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存在一些不足,影響到全民健身的貫徹落實。因此,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時代價值
(一)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人們對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新時代人們的新追求。在社會流動日益加快的今天,社區作為生活的公共空間,具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功能,社區體育是社區群眾活動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增強社區居民體質健康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社區體育作為一個紐帶能夠將具有相同愛好的社區成員聯結起來,有利于形成和諧、融洽的社會關系,對于構建和諧社區意義重大。
(二)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體育領域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果,全民族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社區體育不僅可以提高居民的身體素質,而且為城市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有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活力,助力“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如期實現。
(三)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推進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需要
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體育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這就充分說明了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性。體育強國是新時代我國體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也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體育強國既體現為競技體育的強大,也體現在國民體質的強健。
建設體育強國要發展競技體育,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在賽場上弘揚中國精神,為國爭光,展現大國風范,逐步實現體育強國夢,使人民直觀地感受國家的強大,從而激發奮斗激情,促進中國夢的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建設體育強國,不斷增強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厚植人們實現幸福生活的基礎。
社區體育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社區居民在閑暇之余,利用社區的體育器材,參與各種各樣體育活動,進行體育健身,提高身體素質。同時,組織社區居民參加社區體育活動,激發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營造和諧的社區體育文化氛圍,可以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體育鍛煉。
二、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存在的不足
(一)一些社區體育配套設施難以滿足居民的需要
體育硬件設施不完善會制約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尤其是城市的一些老舊小區,有的只有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一些小區沒有預留體育鍛煉的場所,難以實現體育設施的多元性,不能滿足不同群體體育鍛煉的需要。也有若干新建的小區由于城市用地昂貴和建設成本高,導致體育鍛煉場所不足,沒有大型的體育活動場地,難以滿足社區居民體育文化娛樂的需求。在調查中發現,有的社區由于沒有體育健身場地,居民只能在居民樓前或一些公共場所進行健身,影響到其他居民的生活。社區體育配套設施難以滿足居民的體育健身需要,會影響全民健身的實施和健康中國建設的推進。
(二)社區體育管理體制需要完善
目前,由于受到體育主管部門和社區對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重要性認識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管理制度和執行制度不健全,主體責任不夠明確,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滯后,居民參與社區體育活動不夠主動,影響健康城市社區建設。有的相關部門服務意識不強,管理不到位,使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建設缺乏,有的社區管理機制不健全,即使提供了一些體育健身設備,因為管理維護不足,健身器材處于老化狀態。
(三)社區體育資金投入不足
政府撥款、社會捐助和群眾自籌是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資金的三種來源,其主要資金來源于政府財政劃撥的體育專項經費。由于城市社區較多,隨著城市的發展,社區數量不斷增加,政府資金投入是有限的,僅僅靠政府的撥款是不夠的,難以滿足城市社區體育場地建設和器材設備的添置。另外,受認識、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支持社區體育發展和開展體育活動的社會捐助和群眾自籌資金較少,難以解決社區體育器材和基礎設備建設資金問題,直接制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
(四)社區居民體育健身活動需要加強指導
目前,城市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活動很多是自發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居民基本上出于自己的興趣開展體育健身,對于采取什么樣的健身方式并不太清楚,對健身活動形式的科學性了解不多。當有些居民遇到如何解決體育鍛煉受傷處置等專業問題時,主要求助于體育健身愛好者,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同時,由于體育設施和社區專業體育指導員的不足,參與社區健身活動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輕人熱情不高,影響社區體育健身活動廣泛開展。
三、推進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路徑
(一)完善管理制度,創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必須完善管理制度。首先,政府體育主管部門和各社區管理部門要明確主體責任,充分履行自身的公共服務職能,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符合當地社區情況的政策和制度,制訂社區體育活動規劃和實施方案,保障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其次,要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加強對體育經費使用管理,讓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加公開透明,避免經費使用不當。第三,打造社區體育管理專業團隊,創新社區治理。政府各級體育部門要牽頭協調充分激發社會活力,把企業、社區居民等組織起來,將一些善于管理、富有專業知識的體育人才引入到社區體育服務的建設隊伍中來,打造一支高素質社區體育管理的團隊,使政府、社區、居民形成合力,促進社區公共體育的協調發展。
(二)創新投入機制,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從著眼建設體育強國的高度,履行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對社區體育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并加大對社區體育的投入力度,增加體育活動的經費,用于建設體育活動場地和添置運動設備器材、對體育場地的改造維修和器材設備的維護,以及用于對社區居民健康體質檢測。同時,為了激發群眾參與體育健身的熱情,政府需要劃撥或籌集經費用于體育活動的開展。第二,創新投入機制,拓展體育資金來源渠道。政府和社區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社會資源,鼓勵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支持社區體育事業發展。籌措資金建設社區體育設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體育活動。
(三)做好統籌規劃和有效管理,加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
首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應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對社區居民的健身休閑場地作好統籌規劃,對體育活動場地進行合理布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結合老年、青年、兒童等不同群體的需要,建設配套的體育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健身休閑的場地。第二,鑒于一些老舊小區體育設施老化與不足,相關管理部門和社區要及時添置體育活動器材,組織人員及時更換陳舊和損壞的體育器材,并采取措施加強對社區體育健身器材的保養和維護,滿足居民體育鍛煉的需求。第三,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社區體育活動設施,相關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出臺關于社區體育設施的管理辦法和在社區設立居民監督管理員,加強對社區體育活動設施和器材使用的管理與監督。第四,為了解決社區體育資金和資源不足的問題,相關部門應牽頭協調相關單位與社區實現體育設施資源的共享,提升體育資源利用率。
(四)強化體育人才培養,提高居民參與熱情
專業高素質體育人才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建設需要一批懂體育、能管理、會組織的綜合型人才,鑒于城市社區體育專業人才不足的現狀,要加大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首先,高等院校的體育院系要根據當前社區體育發展的需要,開設關于社區體育相關的理論和實訓課程,培養社區體育專業人才。其次,政府相關部門要制定激勵政策,吸引體育專業人才投身于城市體育公共服務建設,鼓勵中小學和高校體育教師到社區指導社區體育工作,助力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再次,注重社區體育管理人員專業培訓,組織相關人員到高校、體育培訓機構等進行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四是充分利用社區體育專業人員的組織引領作用,激發熱愛體育的社區退休人員的熱情,讓他們組織、帶動社區體育活動。五是不斷創新社區體育活動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切實提高社區居民體育運動的參與度,營造全民參與體育活動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張曉松,高鵬,張澤偉.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N].光明日報,2017-8-28(01).
[2]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3]國務院辦公廳.體育強國建設綱要[N].人民日報,2019-9-2(02).
[4]鞠鵬攝.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N].中國青年報,2013-9-1(01).
[作者簡介]魯全信,綿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呂平,綿陽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責任編輯 孫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