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 ? 要】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尤為重要。進入初中學習以后,學生開始形成獨立的思想和意識,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1.080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開放性較強的學科,可以以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不應該只是高談道德理論,更要引導學生去付諸實際行動,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產生深刻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與法治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孕育而生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離不開交流,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加強學生的合作與交流,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教學效果。
一、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是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師應該打造一個貼近生活的課堂,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缺少對知識的分析和論證,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不能產生深刻的影響,學生在課后容易遺忘知識,也不能在生活中去運用知識,不利于學生道德與法治水平的提高,對學生的成長沒有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并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與時俱進,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專注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普及法律知識。比如,可以讓學生簡單地看幾個視頻,再讓學生分析視頻中的行為是否違法,這種行為應該受到什么樣的處罰。學生通過直觀地觀看違法行為,能增強對法律的理解,提高對法律的認識,讓學生學會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也可以通過辯論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普及道德與法治。比如,在講到尊重教師的知識點時,就可以讓學生共同參與討論,將學生分為幾個辯論小組,給學生一個行為案例,讓他們分析這種行為是不是不尊重教師的行為。學生通過辯論分析,能夠對道德標準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從而提高思辨能力,同時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
二、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校園,真正地走進社會,感受生活的復雜性,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增強實踐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實踐活動教學,認為這樣的教學方法過于復雜,并且浪費教學時間,學生很少得到實際的鍛煉,在現實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人們生活在這個社會,需要與不同的人相處,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過程就構成了生活,如果人人都能約束自己,具備良好的品德,這個社會將會更加和諧。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與生活密切相關,需要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學生只有在實踐中去運用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才能了解到道德與法治的真正意義,才能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從而提升道德素養,做一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對促進社會的進步有著積極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時,要懂得運用周圍的一切環境來進行教學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幫助老人,老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缺乏一定的社會關愛,學生通過對老人的幫助,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平時在生活中也能夠更好地做到尊重長輩、愛護弱小,從而提升學生的素養。
另外,學校也可以邀請法律相關的專業人員來校開設講座,通過專業人士對現實案件的分析與描述,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呼吁學生在遇到法律問題時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讓學生的生活擁有更多的保障。講座期間可以設置提問環節,學生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提問,加深學生的理解,增強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社會責任感。
三、增強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在學習生活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交流與合作能夠促進學生進步與成長,幫助學生之間建立深厚的友誼,讓學生健康成長。反之,學生如果不能做到有效的交流,往往會產生矛盾,更嚴重時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學校生活就是學生實踐的基本場所,學生通過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在與同學的相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行為習慣,與他人平等相處,正視他人的評價,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積極樂觀地生活。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交流的重要性,交流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學習都是為了生活服務,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要想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青年,校園生活是學生成長必經的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辨力和道德意識,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之間需要相互監督、相互幫助,學生如果發現組員有任何不道德的行為,比如隨地吐痰、不參與大掃除、欺負弱小等,組員之間可以進行友善的提醒或者召開小組會議,通過學生之間的辯論來判斷事情的對與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同時也要保證今后會做出改變,必要的時候學生也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小組之間也可以開展一些活動,比如道德與法治辯論賽,教師可以適當地幫助學生,在辯論比賽的時候安排優秀的學生來組織,教師可以不在場,這樣能給學生一個很好的發揮空間,給予學生更多的言論自由,激發學生的辯論熱情,讓學生在辯論中升華自己的認知。辯論結束后,學生需給教師上交自己的辯論詞和困惑的問題,教師就可以了解到學生對法治的認識,及時給學生答疑解惑。
總而言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到理論知識,更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格,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能引導學生走上更加光明的道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齊太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教育的現狀分析[J].品位·經典,2021(12):136-139.
[2]吳美志.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分析[J].考試周刊,2021(45):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