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宇
摘 要:古代漢語課程是??祁惛呗氃盒UZ文教育專業的基礎課和必修課,其中蘊含著家國情懷、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文化素養等諸多德育元素。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該課程的德育元素,通過采取有效教學策略,落實課程德育功能,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古代漢語;高職院校;德育功能;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4-0032-02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掘各門課程中的德育內涵,加強德育課程、思政課程。”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古代漢語是??祁惛呗氃盒UZ文教育專業的基礎課和必修課,其中蘊含著諸多德育元素,教師要善于挖掘該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在教學中將“知識育人”和“德育育人”結合起來,通過有效教學,落實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現以宋紹年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教材為例,對古代漢語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功能及德育實施策略進行探究。
一、古代漢語課程的德育功能
1.培養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
家國情懷是立德養身之本,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特質之一,它飽含著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也有危難之際勇于犧牲的精神,將個人榮辱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理想信念是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能有效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古代漢語》的文選中,體現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的篇章內容很多:如《張騫傳》中,張騫第一次通西域,前后被扣留十一年,卻不忘重托,不辱使命;《禮記·禮運》蘊含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報任安書》中有司馬遷的傳世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2.樹立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是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作為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漢字,本身就是偉大的創造,它是活著的歷史,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它與時俱進、長盛不衰,一直保持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維護民族團結、創造和繁榮民族經濟文化、鞏固和發展國家的統一、對外傳播中華傳統文明等極其重大的歷史作用。對漢字的傳承和發揚,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對中華文化的積極踐行。
3.提高文化素養,塑造學生品格
文化素養和品格塑造是大學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在《古代漢語》中,有關于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歷法、地理、禮儀、職官、典章制度等多方面的文化常識滲透,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重點突出通識部分之外,還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和品格塑造細節,注意隨機進行課程育人。如《鄭伯克段于鄢》中有關于春秋筆法、古代的爵位、姓氏文化等豐富的人文信息,這些人文信息便是很好的古代文化素材。又如《齊晉鞌之戰》中有春秋時期如何對待君子和不同身份戰俘的禮節,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通過這些細節就可見一斑。《段太尉逸事狀》中不畏權勢暴力、關心百姓疾苦、臨財而不茍取的正直官吏段秀實,其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也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
二、古代漢語課程德育實施策略
1.推古及今,與現實相聯系
古代漢語課程教材中的內容畢竟與今天的生活有差距,所以,教師進行德育滲透時,一定要注意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力爭讓學生做到感同身受。比如在課文《女媧補天》中,女媧臨危不懼、保衛家園、守護平安的精神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教師可以在授課中將這種民族精神推衍生發,借助新聞案例,讓學生產生如下感受:在今天,無論是在洪水、地震,還是在火災等災難面前,我國人民總能眾志成城,總有新時代的“女媧”挺身而出,肯擔當,勇于犧牲,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守護一方安寧。再如,《張騫傳》一文是絕佳的一帶一路德育素材。學生搜集資料、教師匯總講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鑒古知今,在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的交映中體會張騫“鑿空”的深遠影響。
2.旁推側引,放大格局看教材
教材的內容是固定的,教師在傳授基本常識的同時,可以借鑒多角度的研究、前沿的成果、豐富的資料來補充教學內容,通過旁推側引,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自然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比如,講授漢字的演變相關內容時,教師除了講解固定的演變過程之外,可以加入文字的起源這一內容,將漢字與其他古老的幾種文字進行對比,還可以加入漢字繁體簡化的爭論、近代學界漢字存廢之爭、電腦時代早期對漢字處理的質疑等內容。通過對補充材料的研究,學生最后得出結論: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幾種文字中,漢字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文字;漢字不是低等文字,它具有諸多優勢;漢字處理雖然在鉛字時代比較落后,但是隨著漢字編碼技術和激光照排技術的出現,漢字輸入就不再是難題,尤其是漢字編碼技術標準的出現,不僅使繁簡字兼容、中日韓兼容,還使全球現行文字統一在一個標準內,共存、共處、兼容,一律平等,打破了拉丁字母獨霸天下的狀況。計算機時代,不是漢字被淘汰的時代,反而是漢字全面復興、科學創新的時代。對漢字的熱愛,會使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油然而生。
3.教學創新,在實踐中培智養德
好的德育不是硬塞給學生的,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古代漢語課程本身相對枯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創新,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將知識應用于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受到教育,同時提高技能。比如,為了加深學生對漢字和漢字文化的認識,教師組織開展了漢字創意活動,利用漢字的表意功能,將新聞、思想、詩句……用一個有創意的漢字或詞語表達出來。例如,將西安中“安”的寶蓋頭變形為鼓樓的形狀,以體現西安的文化特點;將春天的“春”中的日字變形為一個太陽,以突出春天的溫暖。學生們積極踴躍地參加這一活動,并創作出諸多佳作,教師從中挑選出優秀作品后進行總結整理,并以云展覽的形式在校、系兩級公眾號上發布,這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又如,關于詩詞的音韻教學相對抽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吟誦的方式,將古詩詞唱出來,再配以音樂,在愉快的氛圍中給學生以文化和審美的熏陶,讓學生樂在其中。另外,字詞小故事、課本劇表演、思維導圖等諸多形式,都可以成為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培養品格、提高素養。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古代漢語課程教師也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善于運用古代漢語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創新教學策略,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道鋒.課程德育背景下如何實現古代漢語教學的育人功能[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8(11).
[2]歐明濤.古代漢語與課堂思政[J].現代職業教育,2020(08).
[3]孫雪英.課程思政理念下古代漢語課程改革與探索——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
[4]張俊杰.結合古代漢語教學,加強對高師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J].大家,2010(20).
[5]任福祿.寓育人于古代漢語教學中[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Explora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Ancient Chinese"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u Guangyu
(Shijiazhu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228, China)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course is the basic and compulsory course of Chinese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ontains many moral elements such as family feelings, ideals and beliefs, national spirit, cultural literacy and so 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excavating the mor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mplement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course by adopting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in all directions,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