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倩茹
【摘? ? 要】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是當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發展的主要趨勢。生活化教學模式是新課改推動下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旨在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把理論知識同實踐教學相結合,真正讓學生以學為樂,學以致用,讓課堂教學不再封閉,而是同社會生活緊密聯合,展現其育人價值。本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6.003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生涯的起步階段,思維認知尚未成型,道德觀念也未成熟,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這個時期的學生可塑性極強,小學階段是塑造優良品質、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任課教師提起對自身教學工作的重視,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在總結和反思以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失敗,學習和借鑒其他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成功之處的基礎上,實施生活化教學是可行方案。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脫離生活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并沒有納入考試范圍,所以多數情況下只是作為一門素質拓展課進行教學,很多時候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及內容就會形式化,教師按部就班地給學生講解教材上的知識點,未能夠就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精心做教學設計和課外拓展,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非常淺顯,不能夠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不能把自己已有的認知和經歷利用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無法調動自身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課堂參與度不高,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不理想,阻礙了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缺乏實踐,注重說教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對理論知識的生搬硬套,未能給學生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不僅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個性潛能得到發展。小學生的特點表現為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愛動手操作,部分教師既不能夠在理論教學設計上提高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也沒有給學生合理設計一些必要的實踐活動,課后作業設計也應付了事,長此以往,學生更加不會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也無法真正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便于學生理解知識點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重在塑造學生的內在,包括思想、態度、情感、價值觀;約束和管理學生的外在,包括言行、舉止及習慣。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講,這些內容都是非常抽象的,單純的知識搬運很難讓學生透徹理解知識內涵,進而外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需要教師以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工作。毫無疑問,生活化教學就是一種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的有效教學途徑,能夠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相比以往教師直接生硬的教學切入,這種教學方式更能拉近學生與課堂、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驅使學生主動探究。
(二)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化
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地位得以提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教師的教育理念也在隨之改變,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大勢所趨。生活化教學是教育工作者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的一項嘗試,在其他學科中也得以應用,實踐證明,取得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任課教師來講,這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由于過去道德與法治課程處于邊緣化地位,使得部分教師怠于認真對待自身教學工作,甚至這門課程由其他教師代課,不僅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未能得到很好的培養,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也有待商榷。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推動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快速更新,促使教師為快速達成育人目標而尋求更加有效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的變化、教師的變化、學生的變化都能夠進一步推動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利用生活案例趣味導入
要想讓課堂教學有一個好的開始,讓學生真正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中,任課教師在正式開始教學工作之前,就要利用一些有趣的生活案例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以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件或現象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建立生活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這就需要任課教師提前做好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內容來收集、整理、選擇合適的生活案例,補充更多的課外資源,為學生的興趣激發做好準備,為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對于多數小學生來講,幾十分鐘的課堂時間相對漫長,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保持集中,也很難在一節課全程以良好的學習狀態應對,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給學生創設一些有趣的情境,情境生活化能夠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經歷,同課前生活案例導入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用都是為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學生的知識積累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夠提高師生、生生互動的有效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在《父母多愛我》這一課中,任課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互動,先讓學生分享一些父母愛自己的事例,談一談自己的印象和感受,然后將學生分組,要求每組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演繹這些事例。學生分別扮演爸爸、媽媽、孩子,教師可以多給學生提供或創造一些故事背景,比如爸爸媽媽外出工作,只留“我”一個人和爺爺奶奶一起,爸爸媽媽不關心“我”,“我”該如何做?爸爸每次放假都會帶“我”去爺爺奶奶家干活,“我”覺得很累,不想去,“我”該怎么辦?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來置換和父母的角色,設身處地體驗對方的感受,再加上學生之間的進一步討論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對父母予以更多的理解,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體諒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三)設計生活問題發展思維
任課教師需要明白,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單向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過程,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方式的形成,使學生能夠掌握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條件。課堂互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任課教師更需要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來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自主解決這些問題,幫助學生實現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的轉化,讓學生能夠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實際上,問題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課前案例導入時,教師就需要根據自己所設計的課件來提出一些生活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當學生在生活情境當中時,也需要回答教師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并把自己的疑問表達出來。教師所提問題只是一個啟發學生思維深入的線索,重要的是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思考和收獲。
例如,在《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課中,教師給學生準備的問題就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上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自己身邊有哪些東西是塑料制成的,學生很快就會列舉一些回答:塑料包書皮、橡皮擦、塑料瓶、零食袋等等。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塑料用品有哪些?作用是什么?讓學生多舉出一些例子,多參與課堂互動。接著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塑料制品優勢很多,非常方便,那么丟棄后的塑料制品會怎樣呢?過多的塑料廢品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在學生思考討論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塑料污染的事例:被塑料袋套住的海豹、吃下塑料袋的海龜和海鳥、街頭巷尾飛滾的塑料瓶……讓學生有塑料污染的概念,意識到污染嚴重這一問題,就污染原因和改善措施作深入探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評價生活化激勵學生
驗證小學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工作成效的標準不僅僅是學生記得自己所學過的理論知識,更要讓學生通過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促進自身內在、外在的塑造,即學生學習了道德與法治理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夠在自己的思想、行為、習慣上將這些理論具體表現出來。教師在評價自身工作成效和學生的學習成果時,要注重對學生具體行為習慣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觀察學生的表現,更要考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學評價體系。因此,日常教學活動中的評價就要通俗化,貼近生活,這需教師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從心理學角度融入一些技巧。有的學生以往比較內向,不敢面對和教師的互動,但是自生活化教學實施以來,很多學生狀態改變了不少,當教師察覺到學生的積極變化時,就要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比如夸贊學生:“你的表現很棒喔!”“你的回答很完美!”“希望你繼續保持這樣輕松積極的狀態!”不同于考試分數和期末評語,日常評價更容易起到激勵學生的效果,也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和諧、輕松、愉悅,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也會達到最佳。
評價不僅包含學校和教師的評價,更應當包含學生的自主評價,還可以包含學生家長的評價,如此保證學生學習評價的客觀與全面,檢驗其學習效果和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價值的展現。
(五)作業設計生活化
雖然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知識較多的學科,但是教師也不能對實踐教學掉以輕心,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方可保證教學的完整和科學。在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多給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真正感知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內涵和意義,讓理論知識深入學生內心。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讓課堂教學同真實生活相掛鉤,能夠使這門課程的教育價值最大程度地展現,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師教學的創新。
參考文獻
[1]付曉薇.例談生活元素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融合[J].家長,2021(22):85-86.
[2]孫秀霞.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2021(20):52.
[3]陳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9(4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