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蘋
教育戲劇作為一種體驗式的教育活動,在幼兒園往往以角色扮演、模仿和游戲等方式進行,讓幼兒在情境中調動身心和感官,充分發揮想象,開啟創造力,培養思辨力,增強團隊意識,提高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而繪本作為一種圖文結合的文學形式,又稱為“紙上的戲劇”,孩子們往往被生動有趣的故事、充滿細節和美感的圖畫所吸引,不僅喜歡一遍又一遍地閱讀繪本,還喜歡表演其中有趣的情節。因此,筆者嘗試將教育戲劇的策略運用到繪本閱讀活動中,幫助幼兒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使繪本閱讀更加生動、有趣、立體、多元。
一、巧用“教師入戲”,激發幼兒興趣和思考
在繪本閱讀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幼兒的讀圖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幼兒體驗故事中人物的經歷和情感 , 這需要幼兒能設身處地地將自己代入故事情境中。因此,我借助教育戲劇中“教師入戲”策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幫助幼兒進入故事情境,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教師入戲”是指教師擔當戲中一個角色,通過營造戲劇情境調動幼兒的情感體驗和角色化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例如,繪本《小房子》是一個有關環保題材的故事,以一座古老的小房子的視角,呈現了城市的變遷,小房子看著鋪滿鮮花和果樹的山岡慢慢變成有公路、 住宅樓、學校、商店和有軌電車的城市,但與此同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愈加便利,大自然遭受到越來越多的污染和創傷。教師希望借此故事喚起幼兒對大自然的關注、喜愛和保護意識。在以往的閱讀活動中,教師會先與幼兒互相交流自己平時見到的房子, 繼而在分段閱讀中根據圖畫內容設計提問,為幼兒的閱讀提供線索,幫助幼兒理解繪本故事。但是,這種單一且靜態的、缺少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方式很難喚起幼兒的共鳴。因此,教師希望借用教育戲劇中的“教師入戲”的戲劇策略幫助幼兒體會鄉村和城市的發展變化,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眷戀。
在這個故事中,教師扮演了小房子主人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女,她想尋找奶奶小時候住過的小房子。于是,邀請幼兒幫忙做一張“尋房啟事”,把想要找到的小房子的樣子具象化。隨后,幼兒便根據自己的想象畫出了各種各樣的小房子。可是,“女孩”對這些尋房啟事都不太滿意,因為奶奶印象中的小房子是在城外很遠的鄉下,那是一個鋪滿雛菊的山岡,周圍還長著蘋果樹。可是幼兒畫的尋房啟事上大多有著高高的樓房和擁擠的街道,這些都不符合小房子的真實模樣。在這里,教師以小房子為線索,讓過去和現在、鄉村和 城市發生沖突和碰撞,戲劇的張力就在此顯現。 而幼兒通過繪畫與“女孩”交流,也初步感知了過去和現在的時空變化、交通與城市的發展脈絡,為后續閱讀埋下了伏筆。 可以看出, 教師通過運用“教師入戲”的策略,帶動幼兒融入虛構的故事,發現過去和現在房子的不同,從而激發了幼兒對城市變遷等問題的思考。
二、活用“坐針氈”,挑戰幼兒閱讀思維
在閱讀活動中,我們經常會圍繞活動目標來設計相應的問題,從而幫助幼兒了解故事的經過和發展。但是,這樣的思考和理解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被動。因此,教師選擇運用焦點人物“坐針氈”的戲劇策略,鼓勵幼兒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故事討論。該策略是讓參與者坐成一圈,在圓圈的開口處放一把椅子,教師扮演故事中某個角色,坐到座椅上。幼兒則以自己或故事中其他角色的身份就他的行為和態度發問,打聽任何想探知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次運用這一策略時,建議教師先和幼兒共同討論商量,大家對哪個角色最感興趣以及想問些什么問題,引導幼兒學會有準備地提問,讓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例如,繪本《我要是一只狗就好了》講的是一只悶悶不樂的小貓想做小狗,多番經歷后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他一開始覺得自己沒什么本領,認為做小狗會更有樂趣。閱讀到這里時,教師引導幼兒:“小貓為什么這么不開心?我好替他擔心呀!等下小貓就會來到我們教室,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當面問他哦!”說完以后,教師便扮演小貓坐在座椅上,與幼兒展開互動。
師:唉!我就是那只不開心的小貓,最近我很不開心!
幼:你為什么不開心呀?
師:因為我想變成小狗!
幼:你爸爸媽媽知道你想要變成小狗嗎?
幼:你為什么想要變小狗呢?
師:我看到小狗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他們可以在公園里玩,還能當電影明星,多有趣啊!
幼:小貓很可愛啊!小貓能抓老鼠。
幼:小狗也有不好的地方,小狗不能爬樹。
在這里,教師運用“坐針氈”的戲劇策略,讓幼兒充分調動已有經驗向小貓提問。相較于傳統閱讀活動中教師的單向提問而言,這種方式更能開啟幼兒的思維。在與角色對話、思辨和討論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主動思考問題,也能了解到角色和同伴對待問題的想法,從而對問題有更多元的理解。這能幫助幼兒拓展思路,推動幼兒的深入閱讀。在討論中,幼兒不僅看到了小貓和小狗都有各自的本領,同時也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要學會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不用羨慕別人。
三、善用“專家外衣”,幫助幼兒交流表達
周兢教授曾在《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一書中明確提出學前兒童閱讀的核心經驗:一是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行為的養成;二是閱讀內容的理解和閱讀策略的形成; 三是閱讀內容的表達和評判。可見,閱讀活動不僅需要關注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和對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幼兒能對故事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所思考和判斷。
平時的閱讀活動中,盡管教師注重師幼之間的互動, 但是同伴之間互動的機會并不多,小組交流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有效溝通。因此,教師希望借助“專家外衣”的戲劇策略鼓勵幼兒主動思考,并大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專家外衣”即以專業人士的身份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運用“專家”應有的專業知識和看待問題的角度幫助故事中的角色走出困境。例如,繪本《大衛,不可以》描繪了一位名叫大衛的淘氣男孩,他不講衛生、不守規矩,踩著凳子爬高、亂扔玩具……許多幼兒在大衛的身上仿佛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認識到了自己的一些壞習慣。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大衛呢?教師選擇了“專家外衣”策略,讓幼兒分組扮演醫生、警察、教師和小朋友,圍繞這一問題分組討論、商量,從各自扮演的角色出發幫大衛提出一些好的建議或辦法。如果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情況時,大家就以投票的方式選出 1~3個辦法,最后從每組中選出專家代表發表本組意見。
在此次活動中,幼兒的討論十分熱烈。一方面,因為大衛的形象勾連起幼兒的生活經驗,每個幼兒都跟大衛有著相似的經歷,在幫助這個“朋友”時大家都有話可說;另一方面,幼兒又能通過扮演醫生、警察、老師等不同角色來幫助大衛,這些角色賦予幼兒一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了幼兒的主動思考和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看出,“專家外衣”的策略賦予幼兒角色職責,調動了幼兒的感知經驗,激發了幼兒之間的交流、互動、表達,進一步提升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
從對案例的摸索中可以發現,在繪本閱讀中恰當地融入戲劇策略,可以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思考,讓幼兒的繪本閱讀更加立體、生動、有趣、多元。但是,在實際運用時需注意兩點:一是慎用。教育戲劇與繪本閱讀是兩個不同的門類, 雖然可以交叉與整合,但運用繪本開展戲劇活動與將戲劇教學策略運用到繪本閱讀活動是兩種不同思路,其目標、路徑和方法都大相徑庭。二是不能盲目用。我們需找到繪本內容與戲劇策略的切合點,有目標、有選擇地將繪本和戲劇進行結合。
【參考文獻】
[1]周兢.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張金梅.表達·創作·表演:幼兒園戲劇教育課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唐松梅.戲劇教學策略在繪本閱讀活動中的運用與思考[J].幼兒教育,2015(2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