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康定斯基是抽象派藝術的代表人物,同時具備很高的音樂修養,他將繪畫看作視覺的音樂,常常把繪畫的形式要素(點、線、色彩等)與音樂的形式要素(音符、曲調、旋律、節奏等)結合在一起。在引導幼兒欣賞康定斯基的這幅《荷蘭的海灘籃子》作品時,筆者嘗試引導幼兒從多感官渠道來感受藝術,從視覺通道感受畫面的明度和亮度的變化,以及色彩在對比、層疊中流露出的和諧;從聽覺通道感受一陣陣海浪聲和畫面流露出的寧靜與安全感;從嗅覺通道感受海風帶來的絲絲腥味……在多形式的感知和表達中,提高幼兒的審美素養。
活動目標
1. 欣賞大師作品,感受畫面中色彩、明度、亮度富于變化的搭配和組合,感受藝術語言的美妙。
2. 多感官體驗畫中和諧寧靜又不失輕松歡快的情感,并嘗試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達自己的藝術理解。
3. 喜歡欣賞藝術作品,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與體驗。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看過有關大海的視頻或去過海邊,有水粉畫創作的經驗。
物質準備:康定斯基《荷蘭的海灘籃子》PPT,勃拉姆斯《搖籃曲》音頻,海浪聲的音頻;貝殼、彩色卡紙(A4、A3大小)、彩紙、石頭、超輕黏土、明膠片、畫筆等。另備分組材料:第一組,鞋盒、塑料袋、水粉顏料及畫筆(大號)、雙面膠等;第二組,相框半成品(自制或成品皆可)、超輕黏土、貝殼等;第三組,水粉顏料、顏料筆、顏料盤。
活動過程
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教師播放體現海浪聲的音頻。
師:聽,這是什么聲音?
師:你在哪里聽過這樣的聲音?
幼:我在大海邊聽過,我和爸爸媽媽去的三亞。
【說明】教師可以海浪聲音自然導入活動,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從而進入活動情境。
二、看,這是在哪里
1.聚焦不同深淺的藍色。
教師出示《荷蘭的海灘籃子》的局部圖1。
師:看看,你們猜對了嗎?
師:你從哪里看出這是大海邊的?
幼:藍色的是大海,還有海浪,浪花是白色的。
師:這上面所有的藍色都是大海嗎?
幼:還有天空,上面的是天空,還有云朵。
師:天空的藍色和大海的藍色一樣嗎?
幼:不一樣,大海是深藍色。
師:天空和大海是在哪里分開的,你能找到嗎?
師小結:盡管同樣是藍色,但是畫家把藍色畫得有的深、有的淺,在深藍色與淺藍色的交界處,便是天空和大海的分界線。
2.尋找藝術形象,大膽表述對畫面的發現和感覺。
師:除了藍色的天空和大海,你還看到了什么?
幼:還有沙灘,金色的沙灘。
幼:還有大石頭。
師:仔細觀察畫面,你感覺天氣怎么樣?
幼:天氣很好,還有太陽呢!
師:太陽在哪里呢?我怎么沒看見!它是從哪里照過來的?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幼:這個大石頭下面有個影子,所以太陽是在這里。(幼兒用手指出畫面右側)
師小結:金色的沙灘,大石頭旁邊的影子……原來,畫家還把這個小秘密藏在畫里呢!盡管我們在畫面中沒有看見太陽,可是卻感受到了陽光!
三、聽,大海在唱歌
1.傾聽《搖籃曲》,與畫面情境共情。
教師播放勃拉姆斯的《搖籃曲》。
師:這幅畫里面還有聲音呢!請你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嘩啦嘩啦,大海正唱歌給岸邊的石頭聽。
師:好聽嗎?你在什么時候會聽到這樣的音樂?你有什么感覺?
幼:我聽過,這是媽媽哄小寶寶睡覺的時候唱的。
教師出示《荷蘭的海灘籃子》局部圖2。
師:那么大海媽媽唱搖籃曲給誰聽呢?
幼:給大石頭聽。
幼:還有沙灘上的小貝殼。
師:呼嚕呼嚕,小貝殼們伴隨著《搖籃曲》躺在沙灘上睡著了。
2.關注畫面細節,解讀藝術語言。
師:沙灘上有好多小貝殼呀,你最喜歡哪顆小貝殼?
師:能說一說你喜歡它的理由嗎?
教師手指《荷蘭的海灘籃子》局部2中各種大小、顏色不同的色塊。
師:除了有小貝殼,你還看到了什么?這是什么?
幼:這是沙灘。
幼:是小朋友走過的腳印。
師小結:畫家在這里用了深淺不同的黃色、藍色和橙色,還有長短不同的線條畫出貝殼和沙灘,好漂亮呀!
【說明】在此環節,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關注畫面細節,聚焦不同色彩、大小、形狀的筆觸,分辨出貝殼和沙灘,發現線條和色彩等要素組合產生的藝術效果,感受其中活潑、歡快的藝術情感。
3.連接生活經驗,鼓勵多元表達。
教師出示《荷蘭的海灘籃子》完整作品。
師:大海說,貝殼貝殼,快醒醒,下面這首歌送給你們哦。
師:想一想,大海會唱一首什么樣的歌?
幼:起床起床,起床床(幼兒唱午睡起床的歌曲)……
幼:大海叫小貝殼一起玩游戲。
【說明】教師通過多感官渠道引導幼兒進入畫面意境,并結合生活經驗進行藝術聯想,鼓勵幼兒用語言、歌唱、肢體動作等多樣化的方式來表達,尊重幼兒的一百種語言。
四、我和大海玩游戲
1.自由分組,了解各自的任務和步驟。
師:大海的聲音真美妙,我們一起來和大海玩個游戲吧!今天我們需要分組游戲哦!第一組是為小貝殼做張床,第二組是做貝殼相框,第三組為大海畫張像,每組使用的材料都不一樣哦!
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分組,介紹每組的任務、材料和操作步驟。
第一組是運用鞋盒、塑料袋、水粉顏料、畫筆和雙面膠為小貝殼制作一張小床。操作步驟為:首先拿出一個鞋盒,用鞋盒當作床的支架,然后在“床上”粘上雙面膠,并把塑料袋褶皺地貼在上面用來表現大海,并使用其他材料(如畫筆、貝殼、彩紙)等進行添畫創作。
第二組是運用相框半成品(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木質構架,中間鏤空)、超輕黏土和貝殼制作貝殼相框。操作步驟為:首先用超輕黏土把相框的四周粘滿當背景,然后利用黏土的黏性將貝殼黏在上面并進行裝飾。
第三組是運用水粉顏料、顏料筆和顏料盤為大海畫像,教師需提醒幼兒注意顏色的搭配和水的用量,并培養幼兒良好的繪畫習慣。
【說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兒經常用繪畫、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種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見所想。在正式創作前,教師需分別介紹每組的創作主題和材料,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創作,鼓勵新穎的想法和大膽表達。
2.了解共享材料桌,分組藝術創作。
師:除了三組不同的材料,這里還有一張共享材料桌,如果需要一些分組中沒有提供的材料,可以自己來取哦!
教師播放帶有海浪、海鷗、風聲等元素的輕柔背景音樂,創設藝術氛圍。幼兒根據繪畫主題進行藝術創作。
【說明】共享材料桌是本次活動所做的新嘗試,旨在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滿足不同水平幼兒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并不要求所有幼兒都用到共享材料桌上的材料。
五、海邊藝術秀
請幼兒將創作好的作品放在預先布置的展臺上,相互欣賞。
師:誰愿意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是怎么用的?
師:你喜歡哪幅作品?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說明】教師重點關注材料的運用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引導幼兒以欣賞者和創作者兩種身份大膽表達,分享藝術經驗。
活動延伸
1.在班級美工區投放康定斯基《荷蘭的海灘籃子》及其他相關作品,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
2.班級內保存“海邊藝術秀”展臺,存放幼兒活動前后相關主題作品,鼓勵更多有創意的表現方式。
3.嘗試聽音樂作畫的藝術活動,提供康定斯基的其他相關作品,引導幼兒大膽想象,感受音樂與美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