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 陳軍
摘 要 “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活動任務的設計應充分考慮教學的能力目標,根據學生的專業功底分解任務步驟,注意小組或團隊互動的意義,明確各步驟評價標準和訓練目的。
關鍵詞 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 活動任務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2.067
On the Design of Activities and Tasks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XIA Ri, CHEN Ju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ujia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0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design of activity task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ability goal of teaching, decompose the task step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pay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group or team interaction, and clarif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training purpose of each step.
Keywords teaching mode; flipped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tasks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直是各所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雖然歷史上曾經在“文”“史”的教學側重上有過爭論,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以“文學史”加“作品選”作為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仍然側重于滿堂灌;考評體系仍然側重于常識記憶與理論研究。
同時,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這門課程還面臨著以下的挑戰:第一,近年中小學語文的教改增加了中國古代經典作品的分量,這就意味著未來中學生閱讀的古代經典作品數量將會遠超現在的大學生甚至是部分中小學教師。所以,中文系學生需要接受更嚴格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育。第二,信息化時代對中文系學生的能力要求更加多樣化。能說會寫之外,學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圖片與視頻的編輯處理能力等。但是一方面,這些能力的訓練顯然不是傳統的授課模式能夠開展的;一方面,這些能力訓練相關的課程開展,擠占了不少過去核心課程的課時。于是,在大多數本科院校的人培方案中總課時量占據第一位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面臨著壓縮課時的處境。
一方面要加大作品解讀的數量,一方面又要縮減教學課時,這已經成了眾多“中國古代文學史”老師的苦惱。顯然,如果繼續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可能解決這一矛盾,于是,運用翻轉課堂、項目制教學法等手段就有了較大的意義與價值。為了使翻轉課堂落到實處,在教學改革實踐中,筆者著重研究了活動任務的布置這一問題。
1活動任務的布置應該充分考慮教學的能力目標
在注重能力培養的這一時代,任課教師希望學生在這門課堂上掌握的能力有:鑒賞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在設置活動任務時,教師應該首先從設定能力目標出發,明確能力目標后再考慮具體活動任務的設計。例如,任課教師先明確需要訓練學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再設計小組合作的任務模式,而不是反過來,為了完成某個任務,無意識地進行能力訓練。
在給出能力目標的同時,任課教師需要考慮各種能力目標訓練的先后順序。比如,鑒賞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學生只有在達到了一定的閱讀積累,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之后,才能夠進行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否則這種無從下筆的困難會加重學生對活動任務的抗拒。所以,各類仿寫、改寫、學術論文的活動任務的布置在每學期的中后期進行更加合適。再如,學生只能在鑒賞、批判的能力訓練之后,才能夠根據作品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否則,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
在設計能力目標的同時,任課教師還需要考慮“中國古代文學史”這門課程內容的先后順序和難易程度。學生在這門課程中最先學習接觸的就是“先秦文學”階段中的“諸子百家”,這個部分本身文字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難度,思想性也非常強,所以,這一階段的能力目標設計的重點就應該在鑒賞與批判。教師在這一階段應該重點安排主題討論、主題演講、辯論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受、領會這一時期作品的思想鋒芒,反思糟粕。如果這時安排仿寫之類的活動任務去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則忽視了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難點,學生也會因為理解不了,難以達到訓練目標。
在設計能力目標的同時,任課教師還需要考慮專業整體的人培方案設計。各種能力目標訓練應該與其他課程進行平衡。一方面避免學生因為課程太多實踐太忙完不成活動任務而產生抗拒心理,一方面也要避免不同課程在同一能力模塊上反復展開訓練。比如,如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進行過話劇改演,就需要斟酌是否必要在“元明清文學”階段進行改演。
2 活動任務的設計應注意根據學生的專業功底拆分任務步驟
“中國古代文學史”這門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諸多專業課中,算是相對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的學生,對古典作品的熟悉、掌握程度也有著千差萬別。老師在布置活動任務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功底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活動任務,并將活動任務進行拆分布置。正如這個時代學生所迷戀的游戲那樣,活動任務的設計由簡到難,設計成一道道關卡,每完成一道關卡,學生才能親近、才能在嘗試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比如,古體詩詞的仿寫這一活動任務設計,關聯了鑒賞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創新能力三大模塊。如果教師直接發布仿寫任務,學生會感到難以入手,所提交作業也會錯漏百出。所以,任課教師可以對仿寫這一活動任務進行細化拆解。任課教師可以先在“先秦文學”階段的課堂上多訓練學生用三四五個字進行概括性表達,然后在“漢魏文學”階段的課堂上讓學生嘗試五言古體詩不受格律束縛的自由表達,在“南北朝文學”階段的課堂上加入平仄聲律展開對聯創作訓練后,在“隋唐文學”階段再進行五七言律詩的創作,最后在“宋代文學”階段的課堂進行單雙調宋詞的仿寫。
而在“宋代文學”這一階段,單雙調宋詞的仿寫活動任務也應該繼續拆解細化。教授宋詞相關作品的時候,最先介紹的就是晏殊。授課教師在講解晏殊的《浣溪沙》的時候,可以多給出幾個同詞調作品,讓學生感受詞調的韻律。在講《清平樂》(紅箋小字)的時候,讓學生再多找幾首長短句的詞作,感受長短句的節奏。之后,每講一位詞人,都讓學生分組各自從音韻、內容、藝術的角度展開補充閱讀與鑒賞。學生經過前期課程相關訓練與大約半學期“宋代文學”課程的訓練,有了一定的聲律表達基礎、古文表達基礎和足夠的古詩詞閱讀量,再進行宋詞仿寫的訓練,學生對聲律規則的熟練度會更高,任務的完成質量也會更高,對古體詩詞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做好了以上的準備,宋詞的仿寫活動任務,還應該先從《十六字令》或者《憶江南》這類篇幅短小、學生熟悉的詞牌開始進行不限主題創作。篇幅短小,起承轉合的結構變化就不多,初學者比較容易入手操作;學生熟悉的詞牌,就意味著,可供借鑒、模仿的作品多,初學者模仿時可以進行比較、參考,反思自己的問題。學生初次創作的作品經過學生互評、老師點評之后,再安排學生就同一詞牌進行修改或者重新創作,第二次創作時,大多數學生的問題就不再停留于語言表達上的音韻、詞語搭配等語病了,可以從意象、意境的使用與創設上展開討論。在這基礎上再進行《菩薩蠻》或者《憶秦娥》等篇幅更長的命題創作,學生就會得心應手,教師的能力訓練目標也就達成了。
3 活動任務展開時應該注意到小組或團隊活動的意義
無論是敘事作品的排演,還是抒情作品的改寫互評,無論是作品鑒賞批評,還是話題討論展示,都需要學生進行小組互動。
首先,分組活動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當小組成員形成一個團隊,擁有自己的課題或者項目任務,并與其他小組形成競爭時,小組的成員才會就活動任務進行積極溝通交流,并各展所長,合作完成活動任務。比如,教師安排學生進行章回小說話題展示這一活動,需要由小組成員共同對具體作品進行閱讀,并各自提出自己的問題,討論選擇有價值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研究。小組成員各自研究后,需要再次提出自己的答案,再討論確定最終答案,并整合為演講稿和PPT,最終上臺展示。在分工的基礎上進行了至少三次的討論合作:挑選有價值有趣的選題、討論話題各種可能性的答案、整合演講思路。
其次,分組活動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鑒賞與批評能力。小組成員完成自己的作業作品,會與經典作家作品相比較;小組成員批改小組內部成員作品、其他組成員作品,更會調動自己的積累,用經典作品的標準去要求成員,這不僅提高了被批改作品學生的能力,對批改者的鑒賞和批評能力提高也很有幫助。在挑選討論話題等等活動中也是一樣。
再次,分組活動有助于訓練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教師需要正視分組活動中學生的矛盾與爭端。好朋友在一組,對彼此的能力與脾氣都足夠了解,當然能夠更有效率地把任務完成。但是大學生很快將走向社會,面對脾性不同的陌生人,如何解決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協調各種關系去完成任務,也非常重要。所以,分組時,教師需要打破學生們的分組習慣,隨機分組,或者經常變動組員,輪換組長,讓學生都能夠得到訓練。當然,教師打破學生分組習慣后并不是意味著放任自流,教師需要經常與學生主動溝通,幫助他們解決小組成員相處中的各種問題。
最后,分組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不偏不倚的評判態度,樹立明確評價標準的公心。
4 活動任務發布時應該明確各步驟評價標準和訓練目的
師生關系融洽,能夠互相理解與提煉時,教學效果與活動任務布置的效果會好很多。加上現在的學生強調個性自由、法律意識,任課教師在布置活動任務時更應該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
溝通內容包括:本課程的教學計劃;本學期的主要授課內容與活動任務;各種活動任務的設置意義、訓練目標、流程與要求、細化具體評價標準或評分表;分組活動的注意事項;外出活動的責權、安全等注意事項;文獻查詢途徑;拍攝器材等物資的申借方式;可供借鑒的網絡資源;教學成果的提交與教師的使用方式等。
只有在師生充分的溝通基礎上,才能避免因誤會造成的互信問題,才能避免布置活動任務時可能存在的抵觸與抗拒。
總之,在強調能力培養和強化古代文學素養的今天,“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的任課教師,只有培養、呵護學生的求知心,學生才會對浩如煙海的古典作品產生興趣;只有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才能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只能明確并細化活動任務,才能將能力訓練落到實處。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東省高校教學質量工程立項項目“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州市從化區第四中學實踐教學基地”(粵教高函[2018]179號);2018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新師范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史》 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粵教高函[2018]180號)
參考文獻
[1] 李秋,曲鴻雁.高師院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新探[J].現代教育科學,2009(11):135-136,149.
[2] 查金萍.應用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模塊化教改探索[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6(05):118-122.
[3] 胡祥云.以“學”為主體,在實踐中求真知——中國古代文學教改獻思[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