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涵 焦丹琳 陳舒陽
【摘要】本文深入界定教學翻譯、翻譯教學的核心概念,在深刻認識兩者差異的基礎上,著重探討教學翻譯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及其機制,并研究如何更好地發揮翻譯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翻譯;翻譯教學;英語教學;翻譯;語言促學作用
【作者簡介】李曉涵(2000-), 女,回族, 江蘇宿遷泗陽人,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學;焦丹琳(2001-),女,江蘇宿遷沭陽人,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學;陳舒陽(1999-),女,江蘇南通人,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2020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省級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2010299063Z)。
在國際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語言以其強大的溝通性為各民族架構起文化交流的橋梁,隨著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對外語語言學習的研究成為學界不斷引起熱潮的話題。而翻譯作為外語語言學習中歷史最長與使用范圍最廣泛的方法之一,其在語言學習方面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一直存在著爭議性。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研究,能夠深入揭示翻譯語言促學作用的機理,并探究如何讓翻譯能夠更好地指導語言學習。
一、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能夠通過轉換語言形式重新表達語篇的意義。J·C·卡特福德曾將翻譯定義為“用一種等值的語言(譯語)的文本材料(textual material)去替換另一種語言(源語)的文本材料”。恰當地運用翻譯能夠促進學生對外語的掌握,同時提高雙語交際能力。根據Delisle對翻譯的分類,有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之分。教學翻譯“是為了學習某種語言或在高水平中運用這種語言和深入了解這種語言的文體而采用的一種方法,是檢驗所學外語理解的練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外語”,而翻譯教學“不是為了掌握語言結構和豐富語言知識,也不是為了提高文體水平。純正意義的翻譯目的是要出翻譯的自身成果”。
就本質屬性而言,教學翻譯是外語教學的一種教學手段,作為一種工具依附于外語教學而存在;而翻譯教學則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獨立于外語教學,作為一門專業性學科存在。就教學而言,教學翻譯略近于語法翻譯法,強調語法規則、句式以及句型,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以句子為單位,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鍛煉學生的第二語言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會過分強調“信、達、雅”,因為過分關注“靈活”翻譯反而不利于學生對原文的理解。翻譯教學則著重于傳授翻譯理論,讓學生在翻譯實踐中鍛煉翻譯能力,掌握翻譯技巧。翻譯教學過程中,不再拘泥于句式句型,不要求一一對應,更強調翻譯出“地道”的第二語言。就教學對象而言,教學翻譯作為外語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對學生外語基礎水平的要求較低,而翻譯教學的對象則大多為外語或翻譯專業的學生,要求他們擁有較高的外語基礎水平以及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就教學目標而言,教學翻譯的英文解釋為“translate to learn”,重點在于“學”,而翻譯教學的英文解釋則為“learn to translate”,重點在于“譯”。具體而言,教學翻譯是一種促進第二語言習得的教學工具,結合聽、說、讀、寫等其他語言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外語知識,提高學生運用第二語言的能力,而翻譯教學旨在培養專業的翻譯人才,使學生擁有高水平的翻譯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化素質與心理素質,從而讓他們更好地進行雙語交際。
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二者相互區別,同時又相互聯系。教學翻譯能夠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為之后翻譯教學的專業學習提供一定的語言基礎。而翻譯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翻譯實踐中,并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從而掌握真正的翻譯能力。
二、翻譯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及其機制
教學翻譯作為外語教學手段之一,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筆者將從以下兩方面著重探討其積極意義。
1.翻譯能夠促進母語的正遷移。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由于過于追求“英語思維”,因此刻意回避采用教學翻譯的手段,想要以此來減少母語對學生學習的干擾,而他們面對的大部分學生并不具備相應的語言交流和理解能力,所以效果往往事倍功半。Corder在進行調查后發現,學生在學習第二外語時不能完全跳脫出母語環境,相反,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并運用母語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便會大大提高。
雙語翻譯提供了一種對比分析的學習思維,通過翻譯,學生可以發現母語與目標語在語音語調、詞匯句型、語法規則等方面的差異性。例如,通過漢譯英,將“意氣用事”譯為“fly into a passion”,將“淚眼朦朧”譯為“eyes blind with tears”,將“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譯為“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學生通過體會兩種語言系統中動名詞的搭配方式不同、介詞短語的使用位置不同、形容詞詞義的語境意義不同等,可以深刻認識到兩種語言體系之間存在的具體差異,因此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便可以有意識地去對比分析,掌握并不斷鞏固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從而減少語言模糊性,有效地降低母語干擾,進而發揮母語對外語學習的積極作用。此外,在學生初次接觸外語時,由于對外語的陌生,學生不免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而在熟悉的母語環境下,利用翻譯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學習,可以增強其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給予其有益的心理暗示,緩解緊張情緒,進而促進語言學習進一步開展。
2.翻譯能夠貫穿并優化語言學習策略。Mackeachieetal和J.H.Flavell等人對學習策略進行了分類和總結,分為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和資源管理策略(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這三大學習策略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習積極開展。針對語言學習而言,通過翻譯與學習策略的有效整合,可以進一步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認知策略是一種信息加工方式,是關于學生如何處理所獲信息內容,通過認同、解構、重建、內化等一系列過程對原信息進行再加工的活動,其又細分為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萬正發稱“使用認知策略時,為語言輸入和輸出進行練習、分析和創建語言結構,學習者對原始語言數據進行處理或語碼轉換,以便于理解”。在外語學習中,翻譯其實就是一個精細加工的過程。通過翻譯手段,學生可以逐步建立原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利用自己原有的經驗和能力基礎來加深對新的語言知識的理解,進而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信息加工。此外,學生通過用母語記錄外語課堂筆記,總結外語學習的重點,有利于進一步解讀外語知識,促進外語學習更好地發展。
元認知策略是指學生制訂學習目標并實時監控、實時調控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的一種機制。元認知學習策略有助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有針對性地進行查漏補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所以在語言學習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意識,并在增強學生元認知意識的基礎上,輔之以教學翻譯,讓學生可以在其能力范圍之內自主完成語言學習任務,以此激發并有效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資源管理策略是指學生通過合理分配環境資源、時間資源、努力資源等來提升學習能力的策略。母語是外語學習者自身一項非常寶貴的資源。利用翻譯可以有效地節省非必要的時間,比如去理解某些難詞的英文釋義,從而高效率地安排學習外語的時間,或者說翻譯給予了學生一種選擇的主動權,讓學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選擇翻譯學習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主次有序、安排得當地提升學習效率。
三、翻譯在語言學習中的主要問題
如今,部分外語教學者排斥使用教學翻譯,主要是認為其存在以下兩點弊端:第一,翻譯過程中存在母語負遷移現象。學生使用母語思維進行第二語言習得很容易產生母語干擾,包括語法方面和發音方面。母語與第二語言在語法規則上會出現沖突,部分外語習得者會將二者弄混淆。還有部分外語習得者受到母語發音的影響,始終無法擺脫“外國腔調”。此外,由于教學翻譯通過雙語轉換進行外語習得,學生容易對母語產生依賴性,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外語思維。第二,翻譯誤使學生認為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語義對等,造成不合情景的語用失誤。事實上,兩種語言之間詞義完全對等的詞匯少之又少,并且英文詞匯常常是一詞多義,而這在漢語詞匯中并不常見。
此外,由于部分教師對翻譯不重視,以及外語考試的導向作用,因此許多學生只加強對聽、說、讀、寫的練習,而忽視翻譯的重要性。一方面,學生由于常常使用母語來解釋外語,對第二語言詞匯的理解不到位,從而導致出現語用失誤、詞不達意的現象。另一方面,翻譯作為一種雙語交際活動,需要學生對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都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對含有文化內涵及歷史等因素的詞匯進行更合理的翻譯,而許多學生往往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無法顧及文化差異,導致翻譯出的句子晦澀難懂,出現語言僵化現象。
四、發揮翻譯語言促學作用的有效途徑
翻譯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教學工具,是可以被成功運用到教學中的,并且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可以極具創造性地有效整合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適當的翻譯任務來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例如閱讀和寫作技能。在進行閱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分層次、分重點給學生設置閱讀任務,比如教師可以先列出重難點詞匯、短語,讓學生在材料中嘗試找出相對應的英文詞匯,通過比較、翻譯、分析目標語言與源語言的不同,來加深對材料的理解,在翻譯對比中,領悟母語與外語之間的差異,提高語言能力。
必要的翻譯糾錯訓練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也是有益的。“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并糾正翻譯上的錯誤”,這樣可以有效地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弱點所在,從而進行針對性糾正。教師可以針對具有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生,給予不同的翻譯糾錯材料。譬如,低年級學生可以針對句中詞匯的形式進行糾錯,而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進行一些語態時態方面的糾錯練習。
回譯,也稱逆譯,“回譯的過程就是將已被譯成目標語言的文本再譯回到源語言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翻譯有效銜接和貫通學生聽與說的技能,從而將“回譯”融入日常聽說訓練中。例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外語聽寫,要求學生用目標語言(母語)記下所聽到的內容,之后再用外語(源語言)進行復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其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此外,由于學生還可以通過反思翻譯過程,對比原句的優點與自己翻譯的不足,揚長補短,來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語感。
五、結束語
本文著重揭示與分析翻譯與語言學習之間的密切聯系,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翻譯對詞匯、語法、閱讀、寫作以及交際能力所產生的影響作用;并針對翻譯現存的局限性,提出相應解決策略,增強翻譯對提升語言能力的效果,使翻譯更加有力地促進外語習得,同時通過研究翻譯對語言所產生的促學作用有正確認識,糾正人們對翻譯的部分偏見,使大眾更深刻地認識了解外語翻譯,也發現翻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學術價值,更好地發揮翻譯在外語教學領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穆雷.卡特福德與《翻譯的語言學理論》[J].語言與翻譯,1993(2):54-56.
[2]讓·德利爾.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M].孫慧雙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8.
[3]李勇.翻譯教學與教學翻譯[J].臺州學院學報,2009(4):80-84.
[4]劉和平.再論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從希拉克信函的翻譯談起[J].中國翻譯,2000(4):41-46.
[5]張美芳.論兩種不同層次的翻譯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 (5):37-39.
[6]李加強.英語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18-121.
[7]Corder S.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