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指出:培養英語語用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從轉換人稱式復述、變換時態式復述、改編內容式復述、變化體裁式復述等四個方面,對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英語語篇教學中運用創造性復述策略,培養學生英語語用能力進行探究。
【關鍵詞】創造性復述 ;語篇教學;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蘇翠貞,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實驗小學。
一、引言
語用能力,也就是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它包括了對語言的“正確”運用的能力,也包括了在不同的場合里選擇合適的語言的能力。《小學英語語用能力培養實踐操略》(樂偉國,2013)指出:只有掌握具體的語言形式所表現出的語言功能,結合語境去理解和使用,才能真正掌握一種語言。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高年級英語語篇教學存在問題及現狀分析
小學高年級英語語篇教學的現狀:1.教學策略缺乏有效性,采用的教學策略往往不能把握整體情境,甚至會脫離語篇情景。2.偏重于知識點的教授,忽略了整體目標的把握。3.在目標的設定上過于強調對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而把語用能力培養這一最終目的給忽略了。
英語語篇教學的主要任務: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技巧的同時,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提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可見,針對語篇進行創造性的復述,能很好地解決在語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問題。
三、創造性復述策略在小學高年級語篇教學中的運用
那么,在小學高年級英語語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優化創造性復述策略,以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操作:
1. 轉換人稱式復述,體會不同的情感表達。轉換人稱的復述指的是變換作者的寫作人稱。讓學生用轉換人稱的方法復述,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在英語中,同一篇課文,不同人稱轉述的情感的變化,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目的。轉變人稱的復述在英語語篇教學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有時候人稱的改變會帶來時態動詞的變化。因此此種復述形式對學生在語言的正確運用上有很高的要求,學生必須能掌握人稱與正確的動詞形式的搭配。
【案例1】PEP六年級上冊Unit 4 “I have a pen pal' Part A let's read”
這一單元剛好學習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而在前面的Let's talk里已經提及這一知識,做好了鋪墊,因此在Let's read里,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用法的認識,也為了讓學生能正確地在語篇里運用這一知識,筆者進行了以下設計:
先讓學生將句子中主要的動詞都劃起來,接著提示學生把I變成She.在轉述前先給學生做一句示范:She lives in Australia.讓學生明白動詞需要變成第三人稱單數,接著讓學生在小組里進行轉述。轉述的時候提示學生注意劃起來的詞的變化。轉換的目的是看學生能否正確地運用語言和讓學生體會到不同人稱朗讀時所發生的微妙的情感變化。
轉換人稱的復述提高了學生對語言運用的靈活性,也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此復述形式適合用于:時態的對比教學或者是時態復習。它不但讓學生懂得了不同人稱,英語時態動詞的正確用法,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不同人稱轉述時的語氣和情感也是不同的,讓學生在不同場合,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運用語言,感受語言。
2.變換時態式復述,把握正確的語言形式。變換時態式復述也就是在一般現在時,一般將來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這四種時態中,根據需要與情景的變化,將文章的時態變換,但是基本內容不改變的復述。《小學英語語用能力培養實踐操略》(樂偉國,2013)指出:語用是不會脫離具體情境的,語用學研究的是特定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也就是語言的形式是脫離不了語境的,時態變換式的復述也必須跟情境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語言,體會不同情景需要運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領悟時態會隨著情景的改變而改變,從而正確地運用語言。
【案例2】例如在六年級下冊Recycle 1 read and say.
這是一篇將來時的語篇,該語篇處于復習的位置。根據實際情況,從課本錄入此對話到上課的時候,顯然visit Kunming這一事情早已過去;而前面三、四單元剛剛學習了“過去時”,為了讓學生對時態有個對比性的認識,這時讓學生把對話改成過去式,設計主人翁在談論假期情況,顯得自然又貼近生活。因此,筆者在教該語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任務:The holiday passed, Zhang Peng and Mike meet in the school. They talk about their holiday. 讓學生扮演Zhang Peng 和Mike談論剛剛過去的假期。并在PPT上給出這樣一個語言支架:
這一步有兩個level。Level 1:選擇老師給出的語言支架去變換時態。Level 2:學生可以直接看著書本去變換時態。
這種變換時態的復述也是對文本的一個復述,但是并不是簡單的復述,學生在復述的時候必須經過思考,考慮動詞的變化,體現了教學的思維性。筆者通過情景創設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假期活動進行過去式的詢問,讓學生領悟同一內容,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景,英語語言的形式與用法是不同的,進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3.改編內容式復述,激發創新的思維活力。改編內容式復述就是在故事主線或者是語言支架、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將其中的一些內容或者情節改變,使得故事更具創新性,體現學生的想象性思維。學生在復述已有故事概要的同時,也加入了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與思考,將故事的情節改編,使得故事更具趣味性。
【案例3】例如六年級下冊Unit 3 part B let's read。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講述的是Mike和 Zhang Peng一起去公園放風箏,突然風箏掉水里,后來小狗幫他們把風箏撿回來的故事。當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
給出語言支架,讓學生填出認為合理的詞,后面的省略號,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改編這個故事。
語言能力不僅僅是說話、寫作時的遣詞造句的能力,它往往又和想象等能力密切聯系。改編內容式復述正是這樣,幫助學生構建起正確的語言圖式,在提供語言支架,培養學生造句、成篇的同時,又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改編內容式的復述是高要求的復述。在復述“語言支架”的同時還加入了經過自我思考的東西,是思維課堂的一個體現,也是學生語用能力得以提升的一個表現。
4.變化體裁式復述,豐富語言的表達方式。在小學英語教材中,課文的語篇有兩種形式:對話式和敘述式。在小學語篇教學中變化體裁式的復述,一般指的是將對話性語篇變成敘述性語篇,或者是敘述性語篇變成對話性語篇。前者是為了讓學生從對話語篇里獲取重要的信息,后者是根據情景創編的需要,在語篇的主要內容中加入問題,讓學生通過詢問,進一步鞏固該單元所學句型的同時,豐富語言的表達方式,從而提高語用能力。
【案例4】六年級上冊Unit 5 “What does she do?”Part A let's read.
本單元主要學習的是詢問第三人稱的工作,涉及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筆者在復述的環節,采取了變化語篇體裁的方法,將對話式的語篇變成敘述性的語篇:
筆者在設計創造性復述環節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 Amy 回家后,將她在Wu Yifan家里了解到的東西告訴她媽媽聽:
考慮到學生水平的差異,筆者設計了兩個層次:1.可以看著老師上面給出的框架來進行復述。2.可以自己把Wu Yifan's aunt和 Uncle的情況說出來,老師只給出:Wu Yifan's aunt is……Her uncle is... 這樣兩句話作為開頭。
這樣的改編簡潔、明了,有這樣的語言支架給學生,學生就懂得如何將一個對話式的文段,變成敘述性的文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培養學生對語篇信息的提煉與總結能力。再者,這樣的改編使得文段的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學生記住。
四、 運用創造性復述策略的思考
1. 創造性復述的運用要體現“目的性”。創造性復述的運用不能為了“復述”而“復述”,必須要明確這一運用能否為提高學生語用能力而服務。而且難易程度要合適,不能使這一學習策略的運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或者是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畏難情緒。
2. 創造性復述的運用要體現“情境性”。“脫離了情景,語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語言的運用,都離不開生活中的情景,因此我們在設計復述活動的時候,必須為復述提供一個合理的、有效的情景,讓學生明白這語言用在什么地方,從而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
3. 創造性復述的運用要體現“思維性”。創造性復述不是一般的復述,不是對課文內容的簡述。無論是“轉換人稱”“變換時態”“改編內容”還是 “變化體裁”的復述,在任務的設計上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體現學生思維的發展。
4. 創造性復述的運用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復述要求,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采取不同的復述形式。對于學習腳步稍慢的孩子,我們需要給出關鍵詞、線索或者是復述的框架,甚至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復述。對于學習腳步快的孩子,我們可以嘗試給出情景,給出任務,讓他們自己進行復述,這樣就讓班里的孩子都得到提升。
五、結語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在語篇教學中,“創造性復述”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支點”的作用,它既是對教材所提供的語篇的一個回顧,也是學生思考、內化成自己語言的一個“支架”。我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創造性復述這個“支架”,激活學生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再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樂偉國.小學英語語用能力培養實踐操略[M].寧波出版社,2013.
[2]沙云玲.要重視課文復述的作用與訓練[N].時代英語報(教師版), 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