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彥


【關鍵詞】子宮異常出血;米非司酮;醋酸甲羥孕酮片;臨床效果
異常子宮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癥狀,且以青少年,超重、絕經前女性為常見發病群體。經臨床資料統計得知,異常子宮出血發病群體可細致劃分為青春期、生育期、圍絕經期女性,高發年齡為10-48歲。臨床上針對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病癥通常選擇藥物治療,以控制出血癥狀,減少血小板的破壞,促進病情轉優。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婦科收治的120例子宮異常出血患者參與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中,年齡30-48歲,平均(40.23±3.24)歲;觀察組中,年齡30-48歲,平均(40.13±3.21)歲。
1.2方法
1.2.1對照組醋酸甲羥孕酮片。給予10mg醋酸甲羥孕酮片,2次/d,有效控制出血癥狀后,每間隔3 d便合理減量,直至調整為1次/d的頻次。
1.2.2觀察組醋酸甲羥孕酮片+米非司酮。醋酸甲羥孕酮片操作同對照組。在對照組處理的基礎上,給予10mg米非司酮,1次/d,睡前口服。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1.3觀察指標①時間值一控制出血時間、完全止血時間。②生殖激素水平-LH(黃體生成素)、P(孕酮)、FSH(促卵泡生成素)、E2(雌二酮)。
1.4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l8.0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時間值比較觀察組的控制出血及完全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生殖激素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的生殖激素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的LH、P、FSH、E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異常子宮出血是指非正常情況下的子宮出血,可由器質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引起,主要表現形式為月經周期紊亂、陰道不規則流血等。
現階段,本院針對異常子宮出血選擇采用醋酸甲羥孕酮片+米非司酮予以治療,前者為孕激素,可通過抑制促性激素分泌來阻止卵泡發育成熟;后者則屬于強孕激素拮抗劑,可通過促進子宮內膜萎縮,減少出血量,兩種藥物聯用可互補互助,彌補不足,全面增強治療效果,同時還可降低用藥風險,提高用藥安全性。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醋酸甲羥孕酮片+米非司酮聯合治療和醋酸甲羥孕酮片單獨治療對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發現觀察組的控制出血及完全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而LH、P、FSH、E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異常子宮出血患者實施醋酸甲羥孕酮片+米非司酮聯合治療,可有效縮短出血時間,降低生殖激素水平,且具有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