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峰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第二實驗小學 廣東珠海 519100)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讓不同的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而過去“一統天下”的單一課程,卻往往使不同的學生成長為相同的人,與我們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課程專家鐘啟泉說過,“沒有選擇的教育、不講個性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訓練’,而不是真正的‘教育’。”
目前深入開展的課程改革,就尊重、強調了學生的選擇性、多樣性與個性化,可以讓每個學生有機會清楚自己人生的走向和跑道。
斗門區實驗二小自建校之日,課程改革就伴隨著學校的發展逐步推進。
我們希望辦一所充滿愛、有溫度的學校,一所以人為本、適合學生發展的學校,在梳理了學校的辦學愿景、育人目標、周邊資源等因素后,經過團隊的反復考量和專家論證,“優教育”最終確定為學校的辦學理念。
“優”的主要含義是指事物品質、特性的優良性,有優質、優品、優秀等意義;引申為最好、卓越、一流等。“優教育”既包含優質教育、卓越教育的品質內涵,也包含對高品質教育、一流教育的理想追求。對于實驗二小這所新建校而言,目前優質、優勝還談不上,我們更看重的是通過提出“優教育”這個理念,能成為廣大師生廣泛認同并為之努力的目標、進而形成學校的精氣神,使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的每一個人,都胸懷理想、激情澎湃;都恪盡職守、執著追求;都卓越成長、共同發展。因此,基于學生,讓每個聲音都被傾聽、讓每個孩子都被關注,踐行公平而有質量的“優教育”,實施面向未來而有創新的“優教育”,是實驗二小“優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
圍繞“優教育”這個核心,圍繞“立德樹人”這個育人目標,我們確定了三風一訓:
校訓:讓優秀成為習慣;校風:知而行,行而優;教風:教而育,育而優;學風:學而創,創而優;學校精神:讓努力成為常態。
讓學校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學校特色落地并發展的關鍵就是課程。課程在學生成長中處于核心地位,課程的影響力,決定著學校的影響力。
基于學生,讓每個聲音都被傾聽、讓每個孩子都被關注,踐行公平而有質量的“優教育”,實施面向未來而有創新的“優教育”,是實驗二小“優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在追求優質優品的道路上,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沿,學校把課程體系的文化構建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我們基于“優教育”的辦學理念,著眼于核心素養,構建學校的課程體系。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原則是:通過構建開放多元、充滿活力、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具個性、更多選擇的成長環境、教育資源和專業服務,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全面、充分而又自由的發展。
課程體系建設的邏輯起點是育人目標,而育人目標的上位是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基于核心素養中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層面,我們把“優教育課程體系”分層分類,按課程任務分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綜合課程三大板塊;按課程形態分為品優、學優、藝優、健優、創優五種課程類型。
基于這個框架,我們構建了“優教育”課程體系圖譜:

以“優教育”為中心,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環繞分布。由基礎性課程中的某一門學科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拓展開發而形成的課程,列入“拓展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板塊。整體造型是一棵不斷生長結果的蘋果樹,蘋果的樣子從外圍由小到大、顏色由青到紅,代表各個課程的層級和發展趨勢。各課程有機結合成一個聯系緊密、邏輯性強的“育人整體”。
在課程設置與課時的安排上,我們局部整合、創生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每個班開設了禮儀、創客等特色課程,每周五下午用于拓展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設,學生和家長自主選課、學生走班上課,目前3個年級開設了20門校本課程。
1.藝術類社團:中國舞蹈、天籟之聲、創意繪畫、陶泥藝術、水墨飄香、輕舞飛揚、圍棋天地等。
2.體育類社團:動感舞蹈、搏躍乒乓球、健體跆拳道、活力籃球、快樂足球等。
3.學科拓展類社團:戲劇英語、創客空間、魔數世界、主持風采等。
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我們重視了它的整體性和融合性。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以分科的形式開設學科課程,忽視了彼此之間的聯系性,而課程整合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注重尋求學科內容的相關性和縱深性。我校基于課程標準對課時進行精簡,通過整合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基礎性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得到新的發展。
我們嘗試以“年級組”為單位,將語、數、英、科、道德與法治、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組織在一起通讀各學科教材,尋求各學科知識點的關聯性,初步嘗試在年級組內展開協同教學與整合教學。“跨學科教研組”教研活動為整合課程奠定了基礎,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提高教師的課改意識與研究能力。
我們還重點進行了跨學科主題教育活動,一年多來,陸續開展了以二十四節氣和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跨學科主題融合課。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將原來相對孤立的德育活動用課程化的思路進行梳理,借助跨學科教研組的力量,把培養學生的“中國心、世界眼”作為德育活動的主要目標。一年多來,我校陸續開展了“正而行,行而優”的德育系列活動:入學禮、敬師禮、運動會、勞動能力大比拼、英語節、數學節、藝術節、科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的德、智、體、美、勞、創都得到了初步的培養和發展。
過去,教材是學生的整個世界,今天,整個校園、整個世界都是學生的課程和教材。我們在構建過程中注重學校文化的統一性和系列性。在“優教育”的旗幟引領下,“讓努力成為常態,讓優秀成為習慣”的學校精神和“三風一訓”處處彰顯并逐漸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動;校園文化建設也處處與課程體系相呼應。
2019年,學校在一年級全面推行了雙語教育實驗,雙語教育改革初步實現了基于教材融合、師資融合基礎上的課程融合。我們期待:實施雙語教育不僅要使我們師生了解異域文化和學習世界上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還有責任通過學好國際通用語言、克服語言交往障礙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外部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中華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實現基礎教育領域的國際對話、交流與合作。
我們要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課程生活,相信課程的力量能夠改變學生,改變教師,改變學校。
課程建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