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杰 秦良澤 吳長謙


關鍵詞:公平;競爭;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
近年來,國家連續發布《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等多個關于教學改革的文件,旨在促進教育進步,提高教學質量。但是不論哪種形式的教學改革,都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最終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富有創造性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公正”即公平正義,公平二字可以出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公平也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公平、競爭意識在教學改革中的運用探究項目,就是為了把公平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課堂,作為教學評價時的一個基本前提,讓學生認識到公平的重要性和基礎性,保證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評價有更加客觀認識,同時競爭意識的引入也激發了學生基于小組討論、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過程中思考、討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目前課堂教學改革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提倡以翻轉課堂為代表的多種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已逐漸深入教師的內心,教師在努力從教學方法改革、考試改革、教學評價改革等多個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尤其是以項目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問題導學、小組討論為代表的教學創新,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轉而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發言、報告等形式,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基礎上也鍛煉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遇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 教學小組分組不均衡
小組討論法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很多教師運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在組織小組討論時,小組成員的分配都是按照自愿、隨機的方式進行的,尤其是在課堂上,學生基本都是以團體的形式座坐位,一個宿舍、幾個好朋友等一直坐在一起的情況十分常見,不善于交際或者在班上沒有好朋友的同學很容易落單,這樣如果教師進行隨機分組或者自由結合分組,就會導致有些小組成員在組內得不到合適的分工或者被冷落,不善于言談的學生很少發表意見甚至直接不參與討論等多種問題。同時,小組成員因為具有團體性,平時經常在一起,對彼此都非常熟悉,知識結構、認知水平也都相互影響,在小組討論時不利于新思想、新觀點的相互激發和突破,最終導致學生得不到公平的表達、發言等機會,創造性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與教學改革的初衷相違背。
(二) 學生對教學評價感到不公平
教學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教學評價改革,學生的最終成績不再只有期末考試的一張卷子,而是綜合學生課上表現、出勤率、平時作業完成度、期末匯報表現、作品的創造性等多方面來評定的,這就更加要求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要基于一個公平的前提,各種評價盡量做到可視化、可量化。尤其在強調團隊協作精神的現代社會,很多作業都要基于一個團隊的學生來共同完成,教師給成績如果不基于一個公平的小組人員分配,就會造成從一開始小組之間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希望通過努力獲得高分的同學可能被分到一個整體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學習主動性較低的小組,即便個人再努力也很難在最后的作業中拿高分,這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長此以往學習興趣高的同學也有可能因為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如何盡可能做到公平,讓每一個付出的同學都有相應的公正評價,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 學生競爭意識薄弱,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不論是翻轉課堂,還是創新教學改革的其他措施,其最終表現出來的形式都是將學習的大部分時間交還給學生,不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按照教學計劃進行積極的自主學習,以保證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教師布置的課下學習任務、作業,到課上驗收時幾乎很少有學生高質量完成的情況,即便是能交上作業,作業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課下的學習準備是課上討論、解決問題的基礎,沒有很好的學習準備,課上基于問題探究的學習就很難開展。另外,學生在課上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十分欠缺,教師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和深入程度,但是效果微乎其微,教師提問沒人答、學生提問質量低等問題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競爭意識薄弱,沒有養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60分萬歲”的思想嚴重,這不僅對學生的學業沒有幫助,在其畢業后面對激烈的職業競爭,也會表現出沮喪、不知所措甚至厭世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學生直接放棄工作、放棄夢想。
二、公平、競爭意識在教學改革中的引入及具體措施
(一) 公平在教學改革中的體現及實施
1、公平分組。為了營造公平的學習氛圍,解決教學改革中分組不均導致的諸多問題,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目前來看較為行之有效的分組方法,該方法分為三個步驟:首先讓學生完成學習心愿卡(見圖1),寫出對新學期的學習心愿,其內容包括希望在本學期學到什么,希望怎么學,希望得到什么樣的幫助和提升,自己目前有哪方面的能力和短板,從而對學生的學情有一個具體的了解和把握,為分組做好準備;然后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希望,結合考慮性別、性格、成績等問題,取長補短,對學生進行分組,盡最大可能讓學生的能力在小組中得到充分展示和提升;最后將普通的學習小組升級成學習互助小組,使得小組不僅具有討論問題的功能,還可以相互督促完成作業、檢查作業,完成同學互評等等,通過組內分工與協調,面對不同難度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完成,成員成績相互關聯,學生有了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極大提高,同時也彌補了教師監督、管理不及時的缺憾。
2、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以“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教學改革,很大程度上注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因為學生的課堂表現不僅能夠展現出其課前的自我學習狀況,同時也是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教師的引導和激勵也有這很大的關系,教師是否能夠公平地對待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座位、不同努力程度的每一名學生,直接影響著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尤其是對于能力欠佳、性格稍微內向但是學習很努力的同學,如果得不到教師應得的肯定和表楊,會極大地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作為教師要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適時表揚學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關注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同時可以運用輪流的方法,例如,座位輪流坐、組內輪流講等方法,確保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有機會進入教室的重點關注范圍的機會。
3、公平的教學評價機制。公平的教學評價機制是教師為學生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的重要手段,而學生課堂表現評價量表是公平最直觀的體現(見表1),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學生自己測量自己、評價自己的重要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評價量表的建構,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和了解量表內容、目的和意義,同時也為他們的努力和執行指明了方向,可謂一舉多得。因此,要在課程的教學準備階段即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訪談,深入了解學生對課題評價的各環節比重分配意見,從而更好地制定更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評價量表。
(二) 競爭意識在教學改革中的體現及實施
公平只是一個前提和基礎,競爭意識的引入,則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法,通過小組之間的相互競爭,比如小組之間相互提問、解答,對作業相互評價等,并以此作為最終成績評判的重要依據,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課下深入學習的主動性和課上討論的熱情,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充滿競爭的社會。
為了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首先要制定相應的競爭機制,在教授設計方法學課程中,一開始就給學生明確期末成績的構成,即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度+貢獻度,其中課堂表現有一個專門的評分表格(見表2、表3),既可體現出公平的評分基礎,又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誰回答誰加分、誰參與誰加分、誰主動誰加分、誰深入誰加分。當然,針對不同的課程和學情,要有差異化的設計相應的表格,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形成良好的公平競爭意識和學風。
結語
公平競爭對于事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使得他們不斷提高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這種提升有利于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的進步。將公平競爭引入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法,讓公平競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視化。這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打破課堂討論、課堂提問冷場的僵局,提高教師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素質化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公平競爭意識的引入,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擺脫在競爭中的投機心理,從而共同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培養學生敢于競爭,不怕失敗和挫折,腳踏實地的努力,不懈的執著追求。用科學的態度,在競爭中發揮個人和集體的優勢,遵循競爭規則,不弄虛作假,不違規作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而公平競爭意識在教學改革中的運用,作為教師進行改革時的依據和參考,幫助教師開拓思路,減少教師實踐過程中的盲目和挫折,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對方法不斷完善和改進,實現學習—實踐—改善的良好循環,增強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信心,為提升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