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建芳
摘要:數學是小學階段較為困難的一門學科,學生在學習中難免遇到一些問題,若是不能及時解決,積少成多,部分學生就會成為學困生,如何轉化這部分學生使其跟上大部隊的課程進度,是我們每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認真思考解決的問題。文章先細致分析了學困生的具體成因,解釋了習慣養(yǎng)成對學困生轉化的積極作用,并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習慣養(yǎng)成的方法來有效轉化學困生的策略。
關鍵詞:學困生;小學數學;習慣養(yǎng)成
一、引言
數學相對其他學科來說,對學生思維水平具有更高的要求,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化,邏輯性也較強。而小學生初次進行系統(tǒng)化的知識學習,很多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未養(yǎng)成,這就導致了在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出現(xiàn)后進生的情況較為嚴重。而后進生的主要體現(xiàn)就是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還出現(xiàn)了厭惡的情緒,再加上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都使得后進生數學學習的成績不理想,同時也制約了我們小學數學整體教學效果的發(fā)揮。
二、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社會環(huán)境是復雜且無法控制的,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都不成熟,對于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且具有較強的模仿性。這就導致了很多的小學生會針對社會中所接觸到的人或事進行模仿,從而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再加上,很多的家長出現(xiàn)了對孩子過度保護的情況,不允許孩子接觸外界的世界,只能一個人在家里,使學生缺少了適當的溝通和接觸,這對學生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電子產品已經普及到了每個家庭中,網絡的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較大,學生難免會接觸到一些負面的信息內容,從而影響了學生良好行為規(guī)范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2.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學生很多的行為都反映著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家長的行為和語言都會對學生造成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小學生處在身心快速發(fā)展的階段,會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成長造成重大的影響。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部分家庭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學生在家往往是養(yǎng)尊處優(yōu),自理能力較差,具有較強的自尊心。還有的家長采取的教育方式較為直接,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經常通過暴力的方式來進行解決和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當中也出現(xiàn)了暴力傾向。這種教育方式下,對學生的行為和價值觀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
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中,而教師和學生就是學生人際關系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學習與人相處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學生都會比較在意自己在人際關系中的情況,在情緒方面也較為敏感。但是,在學校中一些教師喜歡學習成績好、紀律好的學生,給予的關注和表揚也較多。而針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就很少進行關心甚至還會出現(xiàn)嘲諷的情況,對學生也沒有太多的耐心。教師對待學生態(tài)度的差異較大,會導致學困生在學習當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對學習也逐漸失去了信心,還有的學生會出現(xiàn)疏遠老師的情況。長此以往,就會造成更多學困生的出現(xiàn)。
(二)主觀原因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陌生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注意力無法長時間的集中,喜歡模仿身邊的事物,對于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力,認知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身邊事物的影響。同時,由于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在課堂中經常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再加上數學知識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從而在課堂當中經常會表現(xiàn)出厭惡的情緒。學困生由于基礎能力較為薄弱,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等情況,在學習中也常常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其主要原因是學困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注意力不夠集中,從而無法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導致了對知識無法理解和掌握。學困生在課堂中出現(xiàn)的這種情況,不僅是學生對數學沒有興趣,對知識沒有足夠的求知欲望,還有一些學生存在著自身基礎較差的情況,從而在學習中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對學習抱有消極的心態(tài)。
三、習慣養(yǎng)成對轉化的意義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在學困生的轉化過程當中,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能夠有效推進學生的進步和提升。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效果提升的基礎,只有學生形成了自身的良好習慣,教師才能夠結合學困生的特點來進行目標的制定,并且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當中樹立自信心,有的學生擅長畫畫、有的學生擅長演講等等,當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來組織關于數學的比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困生的學習效果能夠得到逐漸的提升。教師在目標的制定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優(yōu)勢,在學生較為喜歡和擅長的領域中進行目標的設定,從而在學生針對目標完成過程中,逐漸提升對數學知識學習的信心,使學生能夠積極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當學生建立起一定的自信心和興趣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習慣來增加相應的數學知識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強化自身學習習慣的同時,來實現(xiàn)學習知識目標的達成。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動力
學困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學生自身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具有較強的抗拒性,不愿意接觸學習,不能在學習中嚴格地要求自己。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來進行自身行為的約束,使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來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抵觸情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困生能夠明確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體會學習所帶來的快樂。由于小學生對陌生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相應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自主對問題進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針對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困生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表揚,從而能夠讓學困生找回學習的信心,逐漸轉變學困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