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猛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對學生完成語文學習非常重要。運用高中語文教學探究式學習可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文章對高中語文教學探究式學習的理論依據進行描述,提出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作用,并闡述探究式學習模式的運用方法,意在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解決課堂教學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探究式學習模式;運用
高中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關鍵的時期。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嚴謹,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這樣對學生并沒有好處。學生即將面臨高考,語文是高考的重要學科之一,所以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極盡詳細,并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育方式。探究式學習模式的運用,可以及時地將知識進行整合,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僅可以開發學生的大腦,并且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一、 探究式學習模式的理論依據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曾說:“親自實踐,可以讓人們更迅速地獲得信息,從而解決題。”探究式學習不是教師將所教授的知識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情境,老師從旁指導,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評論,并自己收集資料,最終完成學習目標。探究式學習模式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被動,教師也不再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硬性地讓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借助學習情境和教師的幫助,主動查閱并搜集資料,通過知識經驗和自我構建的途徑,獲取新的知識經驗。學生通過搜集與所學知識有關的資料并進行分析,對所學內容提出問題,驗證問題,最終得出問題的結論。整個過程是由學生通過教師的幫助共同完成,是以相互協作和自我推敲形成的知識經驗。探究式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學習。
二、 探究式學習模式的作用
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而不是簡單地只了解知識點。探究式學習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傳統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和枯燥,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不理解其中的含義,更不能完全掌握,而探究式學習方法打破了傳統學習的弊端,學生有實質性的突破。這種學習方法對學生自主性學習有很大幫助,學生會自覺地查閱資料,不需要老師“逼迫”,學生就會主動去做。這樣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從而讓學生知識掌握得更加完全。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學習,擺脫了以往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的弊端。這里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從旁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為學生的發展做輔助,從而達到提高課堂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時運用探究的思想,了解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和目的。在學習《百合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通訊員的步槍筒里由“稀疏地插了幾根樹枝”到“不知在什么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變化的意蘊。學生以探究式學習模式學習知識點,可以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思想為主,提高學習效率。
三、 高中語文教學探究式學習模式的運用
(一)強化課前預習
部分教師更多關注課堂上教學探究式學習模式的運用和開展,對學生課前預習方面的關注較少,從而忽視了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前的自主思考方面的鍛煉。自主學習是探究式學習的基礎,沒有課前預習作為探究式學習的前提,也只會讓探究式學習模式步入流于形式的大流中,降低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探究式學習模式的使用效率,教師應該強化課前預習,讓學生以探究式的想法先進行學習,為課堂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散文教學前,教師可以設計自主學習的任務,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預習。例如,關于作者朱自清,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題目讓學生進行了解:朱自清,出生年月日________,是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__家,出生于_________省。原名_________,號_________,字_________,1916年考入_________大學。在_________年,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自清”,主要成就為_________,其代表的詩歌有_________,成名作是_________,主要作品為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荷塘月色》描寫了_________;名詞解釋:蓊蓊郁郁、酣眠、彌望……;多音字:曲、娜、脈、顫……;文章主要概括了_________,中心思想為_________。以這樣的形式設計課前任務,使學生主動地產生疑問,并借助搜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逐漸養成學生預習的習慣,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課堂上探究式學習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個過程是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過程。
(二)注重創設情境
如果在探究式學習模式中,強化課前預習是學習的基礎。那么,創設情境則更推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探究式學習模式的熱忱,幫助教師有效地開展探究式學習。教師要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利用所學文章的背景鋪墊,引發學生主動地探究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
例如,在學習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赤壁賦》時,教師可以有效地創造背景鋪墊,引發學生的興趣。《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被貶時創造的詩賦,但是他并沒有表現出一般被貶時官員的郁悶心情,而是與朋友夜泛赤壁有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全文的線索,表達了詩人豁達的心胸和精神解脫的感受,表達了自己至死不渝的情懷。全賦情韻幽深,思想透徹,所以教師要在講解之前創設情境,渲染此賦的環境和蘇軾當時寫《赤壁賦》時的心情,這樣易于學生理解和進行探究式學習。
再如,進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將地壇的照片或介紹地壇的視頻展現給學生,引發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興趣。通過講述作者史鐵生的生平和經歷,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作者寫這篇詩的思想感情。教師要注重情境的創設,根據所學文章的氛圍鋪設情景,利于學生展開進一步的探究式學習,為理解文章和掌握通篇知識做詳細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