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來安 趙延安
摘要:現如今歷史教學中的城鄉差距依然存在,并沒有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縮小,這一現象除了與傳統教育模式對歷史的重視程度不夠有關,還與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歷史教研氛圍不夠濃厚等因素有關,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通過加大對廣大農村地區初中歷史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歷史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業務水平,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溝通,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等措施,以達到提高農村地區歷史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歷史教學;農村;教學質量;城鄉差距
一、引言
研究發現,在農村地區,學校、家長和學生對歷史課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農村初中學校歷史教師整體師資力量薄弱,存在大量非專業人員的歷史教師隊伍,教學水平偏低,難以跟上當下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的要求。歷史學科在中考招生考試中所占的分值偏低,這種考試導向更加使得為中考服務成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以至于很多學生越來越感覺到歷史課學習的乏味與枯燥,這就大大影響了歷史教學活動的預期效果,使得農村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受到很大制約。
二、影響農村初中歷史課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
(一)當前在農村,一些學校、家長、學生對歷史課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長期以來,由于中考政策的導向,歷史學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較低等因素,使得農村的許多學校已習慣把歷史課程當作“小三門”來看待。歷史學科在家長和學生的眼里就是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某些學校領導的眼中,歷史課就是一門小學科。很多學校對歷史學科教學不夠重視。在如今有的學校連相應的歷史教學參考書、相關歷史資料、歷史掛圖等都不舍得給老師配備。更有甚者歷史地圖冊和歷史填充圖冊也被砍掉了,在這種大環境下歷史學科不被家長和學生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在一些農村初中對歷史學科教學管理過程不夠規范,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相對落后
首先,由于學校領導對歷史學科重視程度不夠,歷史課程基本上被安排在中午最后一節課,或者下午。對于學校這樣安排,歷史教師也都選擇了認同,即便有個別老師有想法,也不好意思跟領導講。而在下午學生上課會感到特別疲倦,他們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夏天和秋天,天氣炎熱更會導致學生上課會特別困倦,所以下午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不僅如此,學校還會常常在下午組織一些大型活動,比如文藝匯演、演講比賽、體育比賽等。這無疑都是影響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其次,農村中學的課堂改革也不盡人意,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創新意識和上課激情,對學生毫無吸引力,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新課改浪潮席卷全國的當下,筆者所在學校也推出了自己的課改理念,探索形成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提高”的教學模式。為了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校內一師一優課”活動,每位教師都要按照學校推出的模式精心準備一節校級公開課,展示課前精心打磨,展示課后認真反思,不斷改進,這也應該算是推行課改的好辦法。然而,部分教師“優課”比賽以后就放松了,此后又回到了課改前的老路上,而學校也不再進行過多的干預。一方面是由于學校經費的制約,無法承擔每節課每個孩子人手一份的學案。另一個方面,對于年紀大一些的教師來說,他們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路已經成型,要求他們創新困難很大,有的老教師很少使用電腦,計算機技術幾乎不懂,上課需要的課件都需要找年輕教師幫忙,這就導致很多老教師不愿意使用多媒體技術,從而降低了課堂效率,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農村初中歷史教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在農村初中,一是歷史學科任課教師學歷低,而且現在歷史教師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不是歷史專業教師,而是一些學校內部其他學科轉行的教師,再加上學校部分教師是通過在職函授取得的本科學歷。二是歷史學科教師老齡化嚴重。老教師的教學經驗雖然豐富,但他們教學模式已經固化,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能力差,與時俱進的能力與青年教師相比遜色了很多,特別是一些臨近退休的老教師,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干勁已明顯不如年輕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特別是那些兼職教師,對歷史課教學更不重視,這樣的教師隊伍缺乏朝氣蓬勃向上的風氣,與時俱進的奮斗精神,因此也就很難保證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教科研積極性不夠高
廣大農村初中教師對從事歷史的教學研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只注重日常教學,不愿意也不會進行教學研究,對于教學研究存在畏難情緒,認為教學研究是教育專家的事情,一線教師不需要搞教學研究,因而缺乏進行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和緊迫性,又加上農村初中普遍規模較小,有的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一位歷史教師,歷史學科教師人員少,嚴重缺乏教研氛圍和主動性,有的甚至不得不與思政課、地理課教師合并成一個教研組,不同學科的老師在一起使得集體備課都無法進行,或開展較少。市、區兩級的教科研人員也很少有精力和時間過問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更不用說是比較偏遠的農村學校了,在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中,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相對比較落后,再加上農村初中歷史教師也很少有外出進修學習的機會,無法走出去學習和了解教育教學改革的先進方法,他們教學水平也就難以提高,從而使得他們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逐漸落伍了,這也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五)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低、效果相對較差
一是因為在農村中學有的歷史教師是臨時改行的非歷史專業的,有的還是年齡偏大的教師,他們本身對歷史教學就不夠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他們不能很好地把握歷史課中的重點和難點,又缺乏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手段。不少老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落后,有的備課也不夠充分,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效果差。二是家長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很少有學生課下主動預習和復習歷史這門功課的,家長和學生把精力更多用在了語數英等主課的上面。經調查,很多學生都普遍地認為,歷史課成績的高低對他們中考總成績的影響并不大,他們不以歷史課成績的高為榮,也不因歷史課成績的差為恥,歷史學科即使學得不好,家長也不在意。在調查中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習存有僥幸心理,夢想投機取巧,認為要想在中考中取得歷史學科的好成績,只要在畢業會考這一年多花時間去記憶、背誦,多在書上抄一抄,寫一寫,就能夠取得好成績,平時沒必要也不值得在歷史學科上多花費時間,不如省出點時間把語文等主課學好,這一切都在影響著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