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宏 林強
摘要: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讓我們更加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諧共處的重要性。首先,歸結城市中一般達標中學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培養的現實困境:學生對于人地協調觀的內涵缺乏了解與重視,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學習難以取得良好效果,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踐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會條件。其次,文章從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四個角度對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培養的現實困境進行歸因。最后,從實際出發提出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培養行之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現實困境;路徑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就提出“科學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作為高中地理教學依據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就重點指出地理學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為一線地理教師如何有效地培養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高中生人地協調觀培養的現實困境
(一)學生對于人地協調觀的內涵缺乏了解與重視
從2020年6月開始,課題組成員在筆者所在一般達標高中高一、高二年段全部班級發放調查問卷,以便更全面了解不同階段、不同性別高中生對于人地協調觀的了解情況,從而完備高中生人地協調觀培養的現實困境。
人地協調觀內涵不僅僅只有正確的環境觀,還包括適度的人口觀,合理的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在調查問卷整理中顯示,高二高考選考地理的學生對人地協調觀內涵的了解的比例高于高一學生及高二非選考地理科目班級的學生。這一問卷結果就顯示出高中生人地協調觀水平總體偏低。因此部分高中生對人地協調觀的學習缺乏重視,對其真正內涵缺乏了解。
(二)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學習難以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中國高中生學業壓力大,特別是筆者所在的這類一般達標中學,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較差,不僅有高考的壓力還有學業水平考試的壓力。因此這些都導致課堂上的時間就顯得尤其寶貴。在調查中發現傳統課堂授課模式依舊是授課模式的主流除了一些公開示范課,這樣的課堂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較少參與表達。這種模式,難以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最后無法有效地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素養和能力。
(三)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踐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會條件
中國高中生目前的現狀是從小學到高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尤其是城市學校,缺乏接觸自然,對外在環境的變化、人地關系的實際演變并沒有很深刻的體會,比如說氣候變暖、水土流失等現象。雖說學生課后也會從網絡等途徑中獲取一些人地協調觀的知識,但大部分還是來自課堂的授課,學生想參加環保活動卻缺乏地理實踐的場地和時間。
不僅如此,學生雖已學習人地協調觀的內容但社會環保氛圍和條件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環保理念踐行的態度。例如,人們都知道廢舊電池污染環境不可隨意丟棄或快遞包裹泛濫塑料垃圾產生但目前都沒有統一的處理。
三、形成高中生人地協調觀培養現實困境的歸因
(一)學生學業壓力大,學習功利性強
面對激烈的高考競爭,尤其一般達標中學學生要想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學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所有要考試的科目不僅課堂緊湊,課后還有許多的作業需要完成,讓學生感覺自己的時間不夠用。因此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學習部分僅流于表面或僅限于應對考試,學習功利性強。
(二)課時安排緊張,課堂時間緊湊
筆者所在的學校學生學習吸收能力較為有限,而且課時安排緊張,因此寶貴的課堂時間能完成課程基本理論知識的講授及典型習題的講評就已實屬不易,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充足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過多的人地協調觀等素養培養的實踐活動。還有課后作業等,這些都限制了課外閱讀及參加地理實踐活動的機會。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3.2流域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為例》這一節授課中,筆者就發現如果要闡明其人地協調觀理念僅一個課時的時間是完全不夠的,書里大多闡述的是水庫大壩建設對流域發展的有利方面,卻缺少系統的分析大壩的建設對區域地理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及探討水庫大壩的建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這兩方面關于人地協調觀樹立的重要內容。因此只能在高三階段對高考中有選考地理科目的學生進行系統闡明,更無法到水庫實地進行相關研學踐行活動。
(三)社會環境欠缺人地協調觀踐行培養的條件
中國環保宣傳一直是非常到位的,但人們對環保的踐行還缺乏一定的自覺性。例如,垃圾分類活動,政府一直在積極正面引導垃圾分類工作甚至在每個小區垃圾類點都配備了垃圾分類助理員,但仍有居民對垃圾分類主動性不強導致垃圾分類無法落到實處。不僅是社區在部分學校垃圾分類處理上的問題也是如此。在此次問卷調查和學生談話中發現社會環境和他人行為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人地協調觀踐行的態度。
對于城市一般達標中學的孩子來說,學業壓力大加之身處城市必然很少有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的機會,這就導致了中學生現存的人地協調觀與實際環保問題相脫節的情況。例如,土壤板結現象,作為同城的師大附中學生卻可以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依托師大豐富的資源,在大學教授的帶領講授下去閩侯茉莉花種植區域實地了解因大量使用化肥后茉莉花種植區土壤的土層結構,實地體驗農業生產過程及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對于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做到了知行合一。而許多一般達標中學迫于時間和場地限制常常并未實施。
(四)教師自身缺乏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素養的意識
調查中發現目前傳統課堂授課模式依舊是一般達標中學授課模式的主流,并且教師自身也缺乏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的系統培訓和學習,這就導致教師對學生人地協調觀培養的意識及深度不夠,人地協調觀知識滲透碎片化。在與多位教師之間談話中問及對于人地協調觀的貫徹情況時,教師對于對于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主要是在講解課本知識和試卷分析中進行,教學中偶爾會引導學生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但不夠深度全面,而人地協調理論認為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約束自身行為,尊重自然規律,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