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誠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內容涉及“五觀十六育”,即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內容的世界觀教育,以人生理想、人生價值、人生態度和人生道路為內容的人生觀教育,以階級觀、國家觀和法治觀為內容的政治觀教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內容的文化觀教育,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為內容的道德觀教育。
關鍵詞:語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實現高中語文與思想政治的融合教學,是新時代給高中語文教師提出的政治任務;而探索二者的融合內容,是實現有效融合教學的關鍵前提。語文與思想政治的“融教學”需要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教學中或注重思想的引導,或注重感情的熏陶,在“五觀十六育”分別確定教學重心。
一、 世界觀教育
(一)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很多語文課文體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能夠增進學生智慧。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課介紹袁隆平培育雜交稻的艱難歷程,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第一,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水稻雜種優勢利用與經典論斷相沖突,但是袁隆平堅信觀察到的事實。第二,發揮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饑荒讓袁隆平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夢想,這種夢想鞭策他不斷實踐。第三,堅持普遍聯系。在第一代飽滿稻種并沒能產生理想的后代后,他意識到第一代稻種并非純種,從而試圖發揮雜種優勢。他努力使因果關系運動朝著有利方向運行。第四,清楚質量關系。袁隆平相信在中國漫長的水稻種植的量變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局部性部分質變,即他所需要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教材中涉及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的篇目都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有助于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總規律,準確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如馬克思的講稿《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重申了他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文章首先強調無產階級革命的價值,接著指出工業發展使社會出現衰頹的征兆,當前生產力與社會關系對抗形成了現代沖突。只有當代表新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力量認識到變革生產關系的必然性,找到變革生產關系的現實途徑,生產關系的變革才能真正實現。作者因而強調,無產階級作為代表新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力量,要勇于擔當滅亡資產階級和舊貴族們的歷史任務。
二、 人生觀教育
(一)人生理想教育
閱讀他人的人生,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啟示,人生理想的教育是閱讀文本天然具備的鑄魂育人價值。如曹操的《短歌行》,前八句感嘆人生短暫,寓有及時建功立業之志;中間十六句反復申述思慕賢才之心;后八句表明廣攬賢才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面對東漢末年的動蕩局勢,曹操嘆息人生不能延長、賢才不易招致,但他表示將像周公那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及早建功立業。這首抒發遠大志向的言志之作能夠給予學生人生理想方面的教育。
(二)人生價值教育
在西方價值觀不斷沖擊中國社會的當代,語文教學中更需要下大力氣進行人生價值的教育,特別是要讓學生認清人生價值的判斷標準是個體對社會的勞動和貢獻。聞一多的《紅燭》把犧牲自我的舉動視為人生的安慰和快樂,表現出對人生價值的可貴認識。最后一節更是卒章顯志,以“燒蠟成灰”來點亮世界的紅燭自許,為當代青少年認清人生價值的實現途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三)人生態度教育
語文教材中很多經典篇目是有助于發展學生的人生態度,用積極進取的態度面對生存與發展。《沁園春·長沙》一詞表現了昂揚奮發的青春激情,上闋在壯美景象中滲透激昂情緒,下闋由眼前景聯想到過往的人事。毛澤東在長沙度過了革命生涯早期的重要時光,特別是該詞創作的前幾年,毛澤東在湖南先后領導、參與了多次工人罷工,籌建、領導了湖南全省工人的統一組織,對反動政府開展斗爭,展現出崢嶸歲月中的積極態度。
(四)人生道路教育
為實現人生的目標,人們總是需要選擇相應的人生道路,而這種人生道路必須與人民需求、國家發展相統一。語文課文中的主要人物能在相應的背景、情境下選擇了正確的人生道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鐵凝寫于1982年的《哦,香雪》,表現了改革開放初期火車的開通給偏僻山村的姑娘們帶來的心靈觸動。現代城市生活所代表的文明、文化在小說中呈現出巨大的魅力,它們正改變著人們的生存狀態,并將繼續吸引著人們改變生活軌跡不斷向其靠攏。
三、 政治觀教育
(一)階級觀教育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環境中,對生產資料的不同占有關系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如果作品中人物所處的環境存在著清晰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就不能忽視階級分析的方法。如在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竇娥個人的悲劇揭示了封建社會對美好個體生命的迫害。竇娥的悲劇并非由個別惡人導致的偶然事件,罪魁禍首張驢兒和謀財害命的賽盧醫、草菅人命的楚州州官等人同是封建社會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的得利者。劇作家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將解剖刀對準了萬惡的封建等級社會,批評其對良善人民的嚴重迫害。
(二)國家觀教育
家國情懷不是空喊愛國口號就能培養出來的,而需要具體到對祖國日漸豐富的認識、對國體日益深刻的理解上。這些內容貫穿于課文中,潛移默化地構建著學生的國家觀念。例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散文以傷感沉抑的筆調,著意展現北平秋天的清、靜、悲涼。作品急就成章的1934年,中國內憂外患,局部戰爭不斷,北方大量國土淪陷,它與郁達夫的許多游記、寫景狀物散文一樣,在生動描繪祖國錦繡河山的同時,抒發了對動亂現實的憂憤,體現出作者對國家深摯的熱愛。
(三)法治觀教育
法治觀教育側重培養學生守法用法的習慣,讓他們深入領會法治觀念和規矩意識。費孝通的《禮治秩序》對鄉土中國的禮治與法治作了精準分析,有助于引發學生思考鄉土傳統與現代法治相融合的問題。文章首先否定了“人治”與“法治”概念的對立,亦即否認了傳統中國是完全依照統治者個人意愿而治理的淺陋見解;進而提出與“法治”相對的概念“禮治”,明確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傳統經驗是維持禮的力量;接著論述傳統經驗有利于生活,以及禮重在個體主動服從;然后,作者特別指出,快速變遷的時代就亟須建立法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