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啟玲
摘 要 作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繼續教育一般覆蓋成人、遠程教育、自學考試等各級各類培訓教育。為了促進繼續教育資源的深度開發,提高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應該充分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優勢,打造繼續教育教學管理云平臺,確保繼續教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共享。本文以此為視角,分析了繼續教育的概念、資源特征以及定位,闡述了繼續教育資源管理面臨的挑戰,最后就如何整合與開發信息化資源提出了最佳途徑,旨在為全方位推動繼續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完善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 繼續教育 信息化 資源 整合 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1.008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tinuing education generally covers all kinds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such as adult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self-study examination,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et plus and big data to create a cloud platform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so as to ensur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of the resource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oning, expounds the challenge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best way to integrate and develop information resources, aim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haring and improve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resources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continuing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1 概念的界定
1.1 繼續教育及資源
對于繼續教育的理解可以按照高等教育為節點,一種為正規畢業后的再教育,另一種為通過自學或者其他培訓、實踐所進行的再學習。無論哪種形式的繼續教育,都需要自身具備一定的教育基礎,為了繼續完善提高自我,所采取的非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的充電行為。一般在教育類型中多利用遠程、面授相結合的方式來更新求知者的知識結構,實現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升華。
1.2 繼續教育的特征概括
目前現代繼續教育已經發展成為覆蓋各個領域學科的綜合化結構平臺,尤其注重專門化人才的培養,在課程、類型、水平和專業結構當中適應實際需要,協調調整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類型結構的綜合性特征極為突出。既有全日制、業余制以及自學教育,又包含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與此同時,終身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普及,按照終身教育的觀點,各類繼續教育倡導推進科學文化和智力水平,在層次分明教育序列的保障下,繼續教育形成了一體化新格局。
2 目前繼續教育資源整合現狀分析
2.1 繼續教育資源整合的內涵
作為一項復雜的工作,繼續教育資源整合既需要宏觀上利政策的支持,同時還需要微觀具體操作的支撐,只有確保資源配置的合理利用,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才會加快改革大局的穩定。整合繼續教育資源的實質其實就是產生最大的效益,強化資源的競爭優勢。這就需要通過職能重新劃分實現統一調度,實現深度、細化、實體的強強聯合,力爭整合之后能夠一步到位。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萬不可流于形式,而是要經過科學論證并遵循一定的原則。
2.2 繼續教育資源整合面臨的挑戰
首先,由于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并不完善,很多優質資源集中傾向于高等院校,資源投入不足致使繼續教育出現了失調嚴重的比例。在人力、物力資源多元化整合中,培訓教學質量差強人意,難以滿足求學者日益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一些繼續教育專業甚至被淘汰。其次,資源短缺與浪費現象一直無法避免,一方面很多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相反另一方面很多繼續教育的資源卻存在重復建設的現象,應有的價值得不到真正的發揮,優勢無法釋放。最后,繼續教育管理部門權責不明,資源共享意識不強,社會公共資源無法充分利用,資源整合意識不強。此外共建共享意識薄弱,難以匹配迎合終身教育理念。
3繼續教育信息化資源整合與開發管理研究
3.1 強化資源整合實現平臺共享
各類繼續教育機構要建立資源共享機制,深度應用信息化共享平臺,真正認識到大數據時代的價值功能,從預測挖掘大數據入手,在教學資源互通同步中有效銜接多元合作平臺。與此同時,進一步推進一體化產學研教,根據國家戰略要求,將課程、師資、人才等教育鏈進行精準分析和定位。尤其是針對特定群體,基于學習者個性化視角實現精準教育。大數據時代繼續教育要與應用型教學改革為核心,構建開放、靈活的學習成果互認機制,在豐富線上視頻課程類型的基礎上,有效打破時空的束縛向線下培訓和延伸,成功打造不受地域和時空限制的在線學習平臺。
3.2 樹立新的繼續教育觀念
要提高認識、重新定位,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發展層面,繼續教育都要扭轉自身的角色,做好教育結構屬性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大學生擴招的加劇實施,繼續教育被某些短視的人群認為邊緣化。殊不知繼續教育的針對性更強,可以為缺乏實踐經驗的大學生提供發展剛需,還可以憑借其探索性強、反應速度快的特點,能夠為構建跨專業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保障。
3.3 精準市場定位謀求繼續教育新出路
為了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浪費,繼續教育要積極開展多方合作,結合數據分析運轉團隊一體化建設,發揮繼續教育的優勢以解決問題為原則,凸顯按需定制的收集和挖掘作用,提供定制培訓菜單謀求新發展。提升市場定位的精準度,離不開云計算戰略引領,尤其是面對繼續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需求不斷變換,為了加快完善教育終身化、信息化的分析和決策,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相輔相成,繼續教育在應用和整個資源的過程中,也要向個性化定制發展,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學習分析,準確處理、把握和梳理數據情報價值,發揮針對性和有序性的功能。
3.4 在線教育帶來教育新變革
繼續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會持續受信息化的影響,現有的學習方式以及知識的獲取手段也會迎合學習型未來,不單單局限于現場教育。在線教育融合了優質教育資源,引領了教育革命的一股清流,拓展了開放式的數字化校園云平臺建設,將全方位激發繼續教育深造學習者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教育新變革下,作為新業態、新產業的結構要素,在線教育解決了教育不公的情況,為本科生適應社會進行系統的磨合,使學生就業得到轉機。定制的教育產品也是“互聯網+教育”時代的產物,依托在線課程學習職業培訓,利用技術建構獲取方式的變革,求學者獲得了深厚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強化職業體驗。
3.5 點對點針對性教育教學
繼續教育要想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勢必要加大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通過利用豐富的共享教學資源,改進、篩選和調整數字化教學資源,合成特色鮮明的網絡課程,堅持整合、共享、共建的資源庫統籌原則,做好素材教學資源、網絡課程建設的有機匹配,確保資源的高質量輸出。在建設繼續教育資源庫以及開發資源評價機制的過程中,還要規范制訂大規模應用,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育的效益。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變革,微課、慕課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學習者隨時隨地便可以接受繼續教育的資源,為了提升學員的專注度,發揮點對點針對性教育教學的優勢,一方面學習內容要具有精品化、碎片化特征,另一方面,利用泛在學習深度補充和拓展資源,將課程的選擇權交給求學者,避免教育不公的共鳴。
總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為繼續教育信息化改革帶來重大機遇。在發展繼續教育改革過程中,需要應以職業發展要求為導向,堅持質量立身的原則,運用大數據思維,優化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資源浪費與閑置,推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通過完善管理機制實現信息采集分析整合,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形成多終端無縫對接以及優勢互補和相互促進的教育教學資源新機制,營造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最終實現教育資源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參考文獻
[1] 霍良.資源整合是創新繼續教育資源管理的必由之路[J].繼續教育研究,2013(12):10-12.
[2] 郭秋平.大學辦學定位分析:資源依賴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3(1):18-21.
[3] 王旭,王滿玉.轉型期教育資源配置市場化與大學發展方式轉變[J].繼續教育,2015(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