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向東
摘 要:民族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在中華文化長河中有著很大的發展,并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在音樂劇的創作上,將民間故事或重大題材作為中國音樂劇的創作題材。在表現手段上,融入我國各種各樣濃重的優秀文化元素,為中國音樂劇的發展開創了嶄新的上升空間。本文對于民族音樂劇中各種演唱聲音的靈活運用,根據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主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說明與詮釋。本文還強調指出發掘保護我們祖輩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所有文化工作者的光榮任務。要針對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特征進行歸納與總結,在音樂創作中對故事結構進行梳理,讓民族元素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民族音樂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與發展
音樂劇是一種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早期又稱歌舞劇,是歌唱、舞蹈、臺詞、音樂等結合的一種表演,跟傳統戲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音樂劇融合了聲樂、舞蹈、戲劇表演等各種元素,把故事情節以及蘊含的豐富情感表現出來。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今,從黎錦暉的兒童劇到抗戰期間的《花鼓歌》《木蘭從軍》,再到《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劉三姐》的出現,一部劇一段史,體味家國情懷,展現了歷史,謳歌了英雄,為時代演繹出動人的篇章。在各種音樂劇中,聲樂演唱方面唱法頗多,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通俗唱法等,可謂輪番登場,各顯其能。而民族唱法在聲樂領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影響力,成為理所當然的生力軍。本文在此淺談一下民族唱法在音樂劇中的展現和影響。
一、將民間故事融入音樂劇中
民族民間音樂傳承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地域色彩濃重,在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隨著各種因素不斷影響,民族民間音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過程當中,民族民間音樂漸漸被埋沒,逐漸失去往日的光彩,大部分人都選擇美聲、通俗和流行。民族民間音樂包含的領域很廣,包含了傳統音樂、漢族音樂、現代音樂、少數民族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的表現方式也很多,包括民歌、民舞、民族器樂演奏、曲藝音樂、戲曲音樂等。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所以孕育出了多種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它們的表演形式和內容風格各異,大部分音樂里都帶有當地人民的情懷和民族氣息。這些文化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藝術的瑰寶。因此,現在各大藝術領域都在努力地保護和傳承著民族民間音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音樂劇的表演。
如今音樂劇的取材方向越來越廣,但大部分還是以歷史著作為樣板,缺少創新,缺少了對文化藝術的傳承。所以在創新的同時,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才是當下發展的方向,讓世人更好地了解和認知前人留下的寶貴藝術。例如,我們兒時的經典故事《老鼠娶親》,人們通過巧妙的藝術設計,將這個玄幻的民間故事搬上了音樂劇的舞臺,這是一個新的大膽嘗試。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便是加入了“姻緣鼓”的情節設計,運用現代戲劇“穿越”的手法,將古老的民間故事以嶄新的方式重新示以世人。其中創作者借用了山西傳統民族音樂絳州鼓樂,這個項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享有“中國第一鼓樂”的美稱。劇中“比鼓招親”等橋段就淋漓盡致地將絳州鼓樂的風采展現了出來,讓世人感受到了最古老打擊樂的風采。鼓樂的演奏者通過用心的塑造,將當地人民的那種樸實、真誠深深刻入了觀眾的心中。因為加入了跨時空的表演方式,現代的語言和過去民間藝術實現了完美的結合,大大增強了戲劇的幽默度。寓言故事里的是是非非也多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寫照,發人深思。樊沖導演說:這是一部將中國民間傳說打造成IP的研發型劇目,一部富有傳統文化情懷的親民作品。樸實的劇情、樸實的創作、樸實的作品,“俗”到極致的藝術震撼力,帶領你走進奇幻的節奏世界。此作品將民間故事和文化巧妙地融入音樂劇中,實現了音樂劇與民間故事的完美結合。專家們認為,將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造成一部時尚劇,是充滿未知挑戰的創新,在此領域,《老鼠娶親》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從音樂劇整體的劇情安排、結構設計,到音樂創作以及舞美燈光等舞臺元素,在運用上都是合理的、充分的。一些網絡語言的運用,奇幻背景的運用,讓其充滿時代特色。同時,也突出了一些地域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和文化產品,使其民族特色、傳統特色十分明顯。下一步要在劇情發展的緊湊性上再加強,主要人物形象上再豐滿,舞美設計上再亮化,將其打造成一部充滿地域特色、充滿時代精神的舞臺藝術精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與發展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二、采取巧妙的民族音樂展現方式,使音樂劇更具色彩
現在大部分人接觸到的音樂劇都以美聲唱法為主,通俗唱法為輔,使多樣的音樂展現風格變得單一,觀眾也自然出現了聽覺和視覺的審美疲勞。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帶給人的歷史沖擊感也很強,民間元素的舞美設計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因此,靈活地將民族音樂和民間元素融入音樂劇中是當下的重中之重。

當然,也有不少的優秀作品,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了進去。例如音樂劇《大紅燈籠》,是一部由北京大學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制作的大型原創音樂劇,極具中國古典美和東方韻味。《大紅燈籠》這部作品,已廣為人知,曾被拍成電影、舞劇等,如今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展現給世人,不覺使人耳目一新。音樂劇的表演,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反映了封建等級家庭下的深刻問題。作品以女性角度切入,充滿了批判的現實主義色彩。其中巧妙的地方便是,創作者加入了京劇唱腔元素,巧妙地運用戲腔,使作品更具感染力。但最具特色的是加入了大量的民間唱詞,其中音樂劇片段《簫有七只孔》講的是劇中三人微妙的曖昧情感,頌蓮與飛浦二人借用“簫”訴說愛情,而顧少爺以舞蹈語言與飛浦糾纏。飛浦:“簫有七只孔,一孔一嘆詠,有心就有韻,無情就空洞。”頌蓮:“簫有七只孔,一孔一嘆詠,有心誰明白,有情誰能懂。”合:“簫有七只孔,一孔一嘆詠,有心就有韻,無情就空洞。”此唱段生動形象地將頌蓮夾在兩人之間的彷徨無措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古典美與現代抒情敘事的完美相洽。
三、運用民族民間聲樂演唱,更好地美化音樂劇作品
音樂劇的靈魂就在于演唱作品的聲音。不同的演唱方式,會給人不同的代入感。現在當下最流行的演唱方式以美聲和通俗居多,太過于死板。演唱發展的方向很廣,不能僅僅拘泥于這幾種唱法。民族唱法作為我們國家最具歷史文化的唱法,自然也要靈活地融入這多元化的音樂劇演唱中。不同的唱法帶給人的感受和沖擊度也不同,美聲唱法給人以寬廣大氣的感覺,通俗唱法則是跳脫靈活感,而民族唱法更具代入感和故事感,通過民歌特殊的腔體唱法和氣息運用,給聽者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民族唱法代表作《星》,就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實現了民族唱法與音樂劇的完美融合。這是一部現代社會題材的音樂劇,其中女一號陳笠笠,就是我國的民族唱法青年歌唱家,她的演唱為這部作品帶來了滿滿的民族氣息。故事講了一個女孩子月月悲慘的人生。一個大山里出來尋姐姐的小女孩,被城市的光鮮亮麗所吸引,在“花城之星”選美中拿到不錯成績的同時,也收獲到了自己的愛情“陽光警察”。就當一切正要步入正軌時,她姐姐的出現改變了她的人生,當月月發現她的姐姐是被通緝的毒販時,天都塌了。后來姐姐因為暴露被同伴害死,而男朋友也在追擊犯人的途中犧牲了。全劇的最后,只剩了月月一個人,迷茫而孤獨。歌唱家陳笠笠在劇中的“花城之星”比賽中唱的歌《輕輕推開一扇窗》便是運用民族唱法來詮釋的。這首歌對氣息的控制要求極高,對演唱者的發聲位置也頗有講究。由于音域大部分位于中聲區,所以演唱者需要精準地控制胸腔和腹腔的共鳴,氣息一定得撐得住,不能飄。后半部分音域增高后,通過控制氣息的吐出,完美地、連貫地完成了演唱。演唱者用民族唱法將人物內心的情緒變化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以強烈的代入感,通過氣息的變化,將細微的情緒波動也完美地表現了出來,在展現了較強的音樂劇演唱功底的同時,也讓觀眾體會到了音樂劇對于演唱者要求的嚴苛。
《大紅燈籠》也是一部極其成功的音樂劇。其間運用了各種歌唱方法,舞蹈演員陣容強大,風格各異,無可比擬,保證了劇目東方藝術風格的完美呈現。首先中國著名歌唱家王麗達與先生湯子星,再次以“夫妻檔”出演劇中頌蓮與飛浦兩個角色,演繹了一段令人扼腕嘆息的畸形戀,引來媒體廣泛關注。二人以塑造劇中人物為核心,積極探索音樂劇的“中國式”唱法,打破不同演唱方式之間的界限,精彩的表現深受好評。另外,還創新性地起用優秀青年京劇演員王盼、李麗飾演劇中三太太梅珊。這是中國原創音樂劇第一次起用專業京劇演員。對此,周映辰導演表示,劇中三太太梅珊的人物設定本出身“戲子”,兩位專業京劇演員的神韻十分符合梅珊的人物形象。劇中一段水準很高的京劇唱腔也成為一大亮點。飾演飛浦的湯子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一級演員,中國音樂金鐘獎首屆流行音樂大賽男歌手金獎獲得者,第十三、十四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流行唱法銅獎獲得者。這些風格各異的歌唱演員都為這部音樂劇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藝術之間的交流是共通的,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在藝術表演專業中也影響頗深,在作品的演繹效果和情感表達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民族唱法的一些發聲位置的運用對于表演藝術中臺詞的表演也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縱觀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歷程,其演唱方法與風格隨著社會背景、技術條件的不斷發展而產生著變化。早期的《白毛女》運用了戲劇唱法,《小二黑結婚》有了戲歌唱法,再到《原野》中對美聲唱法的運用,以及后來《運河謠》,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輔以美聲唱法的選擇,代表著不同時代、不同欣賞角度和不同的審美取向,同時也體現了美聲與民族唱法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趨勢。《運河謠》中雷佳、王宏偉、王麗達等優秀歌唱家,他們的演唱均保持著民族的特色,雖然借鑒了美聲的氣息、共鳴等方法,但使用著民族的發聲、咬字、歸納習慣和模式,聲情并茂、字正腔圓,因此還是應該歸屬于民族唱法的陣營中。同時從該劇的成功可以看出,民族唱法的確是表現民族歌劇的意境、詮釋民族人物、喚起民眾共鳴的最好選擇。
中國國家大劇院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復排了歌劇《長征》。著名作曲家印青充分發揮其旋律創作之所長,通過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交融,以一首首精彩的唱段刻畫出一個個長征戰士的鮮明性格。在音樂手段方面,該劇通過使用西藏旋子、貴州民歌等民間音樂,表現紅軍長征的進程,通過交響合唱等音樂形式表現中國紅軍的史詩性。這些民族音樂手段的利用在于作曲家的清晰理念:“紅軍的文化是紅色的文化,而紅色的文化源于特殊的紅色基因,這個基因是當下社會仍需要發揚光大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也就是《長征》這部歌劇的靈魂。”印青告訴大家:“歌劇的音樂應該是精英的又是大眾的,既要契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也要傳承某種革命的紅色的基因文化。”中國歌劇走的道路是中西結合的。這符合歌劇自進入中國以來就開始取得巨大成就的本土化進程,并且運用手段更為得體、親民,更加民眾化,更加愛國化,也會使西方的歌劇范式的結合更加渾然一體。
四、結 語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民間文化豐富而多彩,這也是我們祖輩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這樣的寶藏還沒有被我們完全發掘和保護。因此,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民族民間文化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更多地去挖掘和保護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并更好地推動民族民間藝術的創新和發展。現在的社會是文化多元融合的社會,我們應當將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民間音樂與現代的音樂劇進行搭設、構建,讓傳統藝術形式與當代藝術表演碰撞出火花,更好地推動民族民間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我們要針對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特征進行歸納與總結,然后在音樂創作中對故事結構進行梳理,讓民族元素更好地發揮其優勢,更好地推動民族民間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時談到四個“講清楚”:一是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二是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三是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四是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總之,四個“講清楚”是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文化發展責任的深刻認識,是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那么,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中,“民族音樂劇”這朵艷麗的小花,理應得到充分挖掘與發展,讓中國民族音樂中的諸多優質元素,以最快的速度應用于中國原創民族音樂劇中;讓這些土生土長的寶貴元素,在愛國教育中,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生活中,在真、善、美的高度文明倡導、發展中發揮最大的作用。這是我們每一個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愿我們今后在民族民間音樂的挖掘與運用中奉獻出我們的微薄之力,使民間音樂要素更好地發揮其優點,引導我國音樂劇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和變化。我們要以中國傳統音樂為要素,講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尋出一條符合民族音樂劇發展的新道路,讓民族音樂劇得以快速發展,并屹立于世界藝術舞臺。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