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
摘 要 我國教育事業不斷進步和發展,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高等教育中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是新型的教學方式,培養復合應用型的人才,為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本文主要以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專業為例,對新工科和傳統工科進行比較研究,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流程的創新和實踐。
關鍵詞 新工科背景 校企協同育人 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6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3.011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c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LIU Ha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nning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299)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deepen the reform. It is a new teaching method to realiz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t can cultivate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an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social development.Taking data science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cess.
Keywords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1 校企協同育人的必要性分析
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人才標準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對于生產經營管理中存在相關實際問題無法進行有效解決。因此,高校要在新工科背景下,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市場對人才實際需求,創新教育策略,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信息技術發達,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的產生以及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相關新工科專業逐漸產生。
傳統工科教育主要是在文、理、工分制條件下,工科高校主要為社會培育工科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模式,將社會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作為教育的基礎和生長點。傳統工科在培育人才的過程中主要為新生入學,對于學生在第一學年主要進行公共課的教育培訓,在第二學年主要進行本專業基礎性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在第三學年主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核心課程教育,第四學年主要對學生采用校內和校外相結合進行實踐教學,同時開展畢業設計或者論文,最后幫助學生順利的完成學業,進行畢業和就業指導。[1]傳統工科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為國家工程建設培育專業的技術人才,促進學生掌握生產工程技術知識,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和人才培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逐漸將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學科理論知識相結合,傳統的工科培育人才的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時代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逐漸凸顯出了傳統工科教育模式的不足之處。因此,高校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過程中,需要對傳統工科教育進行全面改革和創新,結合新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不斷突破傳統工科教育中存在的局限性,逐漸對多種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融合進行全新的探索,實現學科交叉和融合的發展模式。
2 傳統工科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分析
2.1 傳統人才培養目標不符合企業用人標準
現代化企業和行業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用人的實際需求發生重大變化。傳統人才培育模式在教育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專業教學,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教育沒有進行足夠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會企業和行業發展對人才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實際需求。[2]另外,傳統教育中對學生本專業的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進行重點訓練和提升,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缺乏有效的培養,造成學生在畢業后進入社會工作崗位上不能進行有效的創新和發展,難以滿足企業建設發展用人的標準。我國信息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教學內容沒有順應時代發展,進行內容的調整和改革,對學生本專業的技術教學落后,不能及時掌握先進的新型技術和主流技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過程中對上崗資格的需求。
2.2 缺乏綜合素養的培育
傳統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在四年的學習規劃中僅僅在學生的第一和第二學年開展公共基礎課程中,涉及部分思政課、語言課和體育等課程的學習,在第三和第四學年主要進行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造成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嚴重缺乏,學生對自身專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能正確認知,容易產生厭學的現象。[3]傳統教育中進行思政和素養教育,沒有充分結合學生專業和工程實踐教育,缺乏兩者有效結合,對學生專業的行業背景和發展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總結和分析,無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3 缺乏工程應用創新
以往人才培育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實踐教育環節主要是在第四學年進行集中教育。但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大部分都是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具有較少的知識驗證型實驗,采用研究性和專家形式的培育人才形式,能夠培養出高級的專業人才,但是在實踐操作中不能進行有效的普及。另外,以往的人才培養形式缺乏校企平臺的支持和保障,在校園中的實踐學習僅僅是對理論知識的認證,無法對企業項目和工作環境的模擬,不能真正的接觸到真實的項目實踐操作,學生掌握的技術無法滿足企業項目開展的需求,產生學生就業困難,企業招工難的現象。
2.4 缺乏先進的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
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傳統工科學科的發展較慢,對教書的改革不全面,教學內容和體系比較落后,和新時代工程技術的發展不相符合,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另外,以往的人才培養對學生的考核標準主要是對學生的畢業率、學位率和就業率為主要內容,造成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不高,學生專業不對口。
3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流程的實踐突破分析
3.1 國家政策推動
我國經濟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部和科技部相繼出臺了多種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等政策文件。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強調校企合作辦學的相關法規,實現校企合作的制度化、法制化,為校企合作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我黨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進行明確。
高等教育是在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理念,對工程教育改革進行研究和實踐,開展新模式、新體系,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促進我國新產業、新模式和技術為代表的新型經濟發展。[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中對新工科的內涵、特點和發展趨向等相關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對新工科專業進行探究,不斷的進行傳統工科教育的升級和更新,對產教融合進行深化,校企培養人才機制進行改革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5]
3.2 卓越工程師促進工科人才培育改革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探討了校企聯合培育人才形式,主要以企業學習為主,有效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的共贏局面。校企融合對新工科人才培養工程和創新能力,為校企協同育人提供了新模式,在實踐教育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我國教育部在2018年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育技術進行推行,對人才培育的過程和每一個環節進行全面的優化,增強校園和企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力度,有效的推進了校企協同育人實踐。
3.3 “1+X”證書制度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銜接途徑進行積極的探索,實現學習證書和職業技術等級證書人才制度的構建,有效的提升學生參與培養活動的積極性。校企融合將相關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內容進行全面的總結和分析,將相關的培訓內容和本專業知識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實現專業人才培養制度。另外,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積極的轉變,對他們的學習觀和學業觀進行轉變,對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全面的鍛煉和提升。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進行全面的培育和提升,同時提升學生自我完善的思想覺悟,不斷的進行自身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更加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實際需求,為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現階段,我國對職業技能領域開始試點,如建筑工程技術、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汽車運用和維修技術進行試點。
3.4 產教融合企業建設
產教融合企業的建設成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的新型推動力。產教融合企業對產教融合進行深度參與,增強校企合作。在高等學校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作用,同時具有較強的引領示范作用。另外,《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推出,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具體實施策略明確的提出,全面有效的發揮企業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育中具有的主體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和實踐,提供了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發展的平臺戰略。
產學合作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形式,校企共同培育企業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的人才。高校對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要求和用人標準進行全面分析,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培育方案,對人才培養和就業協議進行共同簽訂,對教學課程進行共同開發和創新,利用現有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學生通過相關的考核,直接可以在企業就業。企業和學校最大限度的發揮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對人才培養的技術技能、機械設施設備和師資進行有效的共享,對人才進行培養和評價。[6]
3.5 智慧學習工場的建設
我國在2017年對智慧學習工場2020項目開始啟動,為信息技術研究成果和產教融合。技術、知識和企業深層融合等提供新型的載體。我國對相關領域進行實驗試點工作的開展,如先進設計和增材制造、網絡安全等相關領域試點實踐。兩家企業和27所高校共同建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學習工廠。我國出臺了相關政策,對校企協同育人提供了新型寬廣的平臺,有效的突破了教育界和企業界的局限性。
4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流程創新分析
我國教育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將產教融合列入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戰略中,對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思維進行有效的突破,逐漸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多元化、多模式的發展。以南寧學院-科大訊飛協同育人合作項目為例,我們對傳統工科人才培養流程進行全面的創新和改革,實現思政教育、創業創新、素質、專業和工程實踐教育“五位一體”育人新流程。
校企協同育人流程從學生入學開始,在學生第一年的教學中,對相關企業和行業的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調研和分析,從企業和行業的層面對學生專業進行解析,幫助學生對本專業學習具有正確的認知,對專業的定位、發展和社會前景進行正確的講解,促進學生對自身專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進行正確理解。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校企合作對學生進行體驗式見習,幫助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框架、社會崗位要求和自身優勢進行深入了解,便于他們對自身今后專業發展進行明確,對知識學習進行調整,熟練掌握專業的基礎知識。學生入學的第二學年對本專業的基礎性知識進行熟練掌握,開始進行社會實踐見習,利用自身學習的基礎性知識,對企業和行業的核心技術技能和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層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入學的第三年教學過程中對見習具有一定的認知,開始進行核心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允許學生帶崗對本專業課程進行學習。最后,在學生入學的第四學年,學校幫助學生到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對畢業設計和就業進行順利完成。
第一,校企協同育人思政教育流程的創新。教師在學生本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層的研究和分析,對教學內容中滲透的思政教育理念進行充分挖掘,將學生本專業知識內容和思政元素進行有效結合,將思政教育始終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目的,教師對思政教育流程的創新,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中,對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進行培養。
第二,素質教育流程創新。教師在學生四年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將人文和專業素養教育進行全程貫穿,保證進行連續性教育,可以在思政、語言、體育等多種類型的課程進行人文素養的培育,對學生“職業定位和發展”“求職能力提升”等相關專業課程進行專業素養的培育。
第三,創業創新流程的創新。高校在專業技能教育過程中滲透創業創新教育,比如進行“互聯網+項目”“創業創新項目”等相關內容開展大賽,對學生創業創新流程的創新。
第四,在“數據驅動教學閉環”的人才培育流程進行創新。高校采用精準跟蹤、數據驅動的形式進行人才培育,對學生信息進行數據分析,對學生未來職業的計劃一項進行挖掘,制定個性化學習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規劃,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對學生在職的發展計劃進行跟蹤,為學生深造提供再繼續學習的平臺,形成“教學練管”閉環新模式。
5 結束語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流程的實踐和創新,有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為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本文主要對校企協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傳統工科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探討了校企協同育人流程的創新和實踐。
基金項目:省級教改項目編號:2019JGB420《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南寧學院—科大訊飛協同育人流程的創新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張秋生.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017(011):64-66.
[2] 張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智庫時代,2020,000(008):216-217.
[3] 王春東,朱百祿,莫秀良.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J].教育進展,2019,009(005):519-523.
[4] 管連,梁建花.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及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8,287(11):104-107.
[5] 蘇純,章志榮,謝明珠,等.新工科背景下校校協同育人的實踐與創新[J].大學教育,2020,000(006):170-172.
[6] 劉利利,林結.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J].數字化用戶,2019,025(004):25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