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
【摘? ?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了。歷史是初中時期開設的課程,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新時代下的歷史教學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探討了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希望可以為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 核心素養?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112
歷史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是關于中國古代、近代以及世界歷史的研究,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素質教育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素養,可以從歷史故事中汲取智慧與力量。盡管大部分學校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教師要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改革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才能為時代培養符合要求的全面型人才。
一、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
基礎知識就像房子的地基,直接影響著未來的房子是否牢固,歷史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要求,影響著學生未來的歷史學習,也關系著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地基。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中國古代、近代以及世界歷史的知識,涉及內容較廣,時間跨度較大,如果學生可以梳理出歷史發展的框架與進程,那便可以很好地把握初中歷史的相關知識。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框架,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如果教師將歷史框架強制性地向學生灌輸的話,那這些知識并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知識,最后他們所學習到的基礎知識是不牢固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特殊性,以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例如當教師在講解有關原始社會的知識時,可以設置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原始社會有哪些人類?分別出現在那個時間?原始社會的時間跨度是多久?”以及“原始社會的社會狀況是什么樣的?”等一系列的問題。當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本、學習知識時,便會產生答案,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引導,便可以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學習的過程即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歷史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只有學生帶著足夠的興趣去學習歷史知識時,他們才會深入挖掘歷史知識背后的故事,探究到歷史學習的真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改革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初中歷史課本一共有兩個部分的內容,一個古代史,一個近代史。近代史的內容學生接觸較多,也較容易理解,教學難度是比較小的。古代史的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也較為復雜難懂,教學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容易感覺到枯燥無味,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側重點放在古代史的講解上,注重培養學生對于古代史的興趣。讓學生對古代史產生興趣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教師可以將歷史事件編成一個個的小故事,這樣,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便可以學習到知識,學習氛圍也會很愉快。教師還可以在課下為學生推薦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歷史劇,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穿插劇中的內容,與學生一起探討劇情,這種教學方式是符合初中生的性格特點的,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歷史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涉及到的內容是較多的,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多讀書,才能快速準確地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在學生心中樹立淵博的形象。當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時,學生便會對教師產生崇拜與尊重,在喜愛教師的同時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逐步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所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學方式是單一枯燥的,教師以講授的方式強制性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死記硬背歷史知識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只是一堆串聯的文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是不牢固也不精準的,那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了。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多樣化的課堂。首先,教師可以采用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并以此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針對某一課的內容進行探討,在探討之后全班一起交流結果,學習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給予學生過多的約束,而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學生回答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并指出學生觀點中不足的部分,以此來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其次,教師可以定期為學生舉辦知識競賽、歷史問答、辯論賽等活動,這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還可以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激發學習動力。
四、注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當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思維以后,他們就會形成獨立分析歷史事件、鑒別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歷史思維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任務,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針對某一知識點提出問題,并讓學生課下自己去搜集材料來解答問題,這個過程便是學生主動探索歷史知識、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例如,教師可以召開主題討論會,以“歷史景點”為題,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這些地區為什么會成為景點,這些地區背后包含的是什么樣的歷史故事。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歷史思維,也更好地認識祖國的大好山河,更好地理解我們美好生活背后的故事。
五、結束語
總之,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這體現在歷史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具備歷史知識,掌握歷史思維的人。新課改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很多新要求,需要教師改革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未來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丹丹.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知識文庫,2021,(4):135-136.
[2]徐柳.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歷史教學探討[J].高考,2021,(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