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策略,建議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規則;聯系生活,讓學生思考規則;開展實踐,讓學生踐行規則。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規則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026-02
規則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各種行為規范要求,小學是學生處于行為習慣和觀念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關鍵時期。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而言,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是比較關鍵的一點。教師需要通過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熏陶和培養,促進學生個性品格的發展完善。由于小學生形象思維比較顯著,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規則意識,在具體的任務情境或活動情境中完成效果更佳。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對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提出若干見解,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創設情境感知規則
“規則”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由于認知基礎薄弱、生活閱歷較少,理解“規則”概念存在一定的難度,在學習規則相關內容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或者厭倦心理,不利于教學深入開展。對此,教師要準確了解學情,把握學生心理需求,從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利用多種形式積極營造適切的教學情境,如多媒體教學法、情景劇表演法、角色扮演游戲等,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感知規則,主動參與規則知識學習,為規則意識的培養打下基礎。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校園里的號令》一課的“鈴聲告訴我”這一板塊內容時,筆者一方面考慮到學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接觸上課鈴聲的時間不長,還沒對“聽鈴聲上下課”的規則形成意識;另一方面考慮到一年級學生愛玩游戲的個性特點,在導入環節設計了一個“聽音做動作”的游戲。首先,選擇幾名學生分別扮演小貓、小狗、小鳥、小老鼠等小動物。然后,教師隨機播放小動物的叫聲,“小動物”聽到自己的叫聲就走上講臺。接著,教師播放一段鈴聲,“小動物”一聽到鈴聲就去搶講臺上放著的糖果。最后,搶到糖果最多的“小動物”獲勝。這一游戲融入了小動物的形象和美味的糖果,十分有吸引力。而設計這個游戲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每種聲音有特定的含義,以及聽到提示音時,需要做出特定的動作,也為他們理解“聽到上課鈴聲就要走進教室坐好”“聽到下課鈴聲就可以離開教室玩耍”做好思想鋪墊。這個小游戲雖然簡單,但是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在情境中更易感受規則、理解規則,產生規則意識。
又如,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排隊的重要性,筆者創設了一個排隊領糖果的情境,暗中叮囑其中一名學生在大家排隊的時候去插隊。在排隊領糖果的過程中,指定的學生插入隊伍前面,馬上引起一部分學生的抗議,也有部分學生冷眼旁觀。這時,筆者叫停了領糖果活動,提問被插隊的學生:“他插了你們的隊,你們是什么感受?”一名學生回答:“有點生氣。”另一名學生回答:“他來遲了應該排到后面。”于是,筆者對“插隊”的學生說:“你插隊肯定是想快一點領到糖果,但是每個人都想快,在沒辦法每個人都一樣快的時候,就要排隊,這是一種社會規則,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聽了筆者的話,“插隊”的學生默默地走到隊伍后面,領糖果活動繼續進行,最后每個人都領到了糖果。這樣的情境十分貼合教學主題,在不知不覺間滲透了排隊的規則,學生在學習接下來的課文時,相對更加輕松。
由上述兩個課例可知,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滲透抽象的理論知識,更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尤其適合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在生動情境中感受強烈、印象深刻,由此習得的知識相對牢固,學習效果更好。
二、聯系生活思考規則
規則意識的培養不能限于課堂內,進行規則教育的內容和素材也不能只源于教材,教師要認識到生活是一本活教材,將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規則納入規則教育范疇,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將學生的視角引向更廣闊、更普遍的現實生活中,使其對各種規則的含義與意義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選取案例,引導學生將規則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在學習規則的同時,能夠回歸生活、反思生活。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上學路上》一課時,針對“不同的上學路”這部分內容,筆者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憶自己在上學路上見到的情景。一名學生說:“我每天上學都會路過我以前的幼兒園,好想回到幼兒園去玩呀!”一名學生說:“每天爸爸開小汽車送我上學,路上總會堵車,但有交警叔叔指揮交通,很快就不堵了。”一名學生說:“我在上學的路上,看見過一輛小汽車撞倒了一個人。”在學生分享的各種路上見聞中,筆者有針對性地選擇與規則相關的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行人被小汽車撞倒,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一路上會設置那么多交通信號燈,以及安排交警人員指揮交通?”啟發學生從遵守交通規則的角度深入思考。接著在講授“交通‘信號燈要知道”部分內容時,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交警”活動,鼓勵學生觀察、學習交警的日常工作,識記交通信號和交通標志等,然后輪流扮演“交警”“路人”等角色,模擬開展看紅綠燈、過馬路、右側通行等日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掌握交通規則,體驗這些規則在交通秩序和安全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并思考如果沒有這些規則將會發生什么樣的后果等。當這些實踐活動完成后,再要求學生將掌握的規則知識與自己在生活中的實際做法比較,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遵守這些交通規則,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等。
本課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活動均取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還運用了討論、游戲、角色表演等多種形式演繹生活中的規則,使規則教育回到生活中。尤其“我是小交警”活動,是基于真實的交警工作而設計,既符合生活實際,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參與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立足教材、放眼生活的教學設計緊密圍繞教材內容,但又升華教材,通過生活實例來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明白規則不是抽象的硬性規定,它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規則意識。
三、開展實踐踐行規則
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過程,如果教師只將規則教育局限在課堂內,那么學生所學知識比較有限。既不利于他們拓展知識面和開闊視野,也割裂了課內外的聯系,使他們喪失了課外實踐的機會,無法推動規則落地。對此,教師應當將課堂體驗與課外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的興趣,使其通過實踐檢驗所學的規則是否適用,或者利用所學的規則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實現規則意識的強化和鞏固。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我們的公共生活》這一課,筆者結合“活動園”的內容設計了一個實踐調查任務:公共生活離不開公共設施,請大家在課前觀察社會公共區域,記錄“身邊的公共設施及使用現狀”。課中,學生通過投影記錄本或者PPT展示所拍照片的方式,迅速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記錄。大家觀察到的內容五花八門,有公園健身器材被損壞的,有電線桿、公共墻、路燈桿張貼滿小廣告的,還有垃圾桶、公共座位被惡意毀壞的,這一幕幕刺激著學生的神經,也讓他們清楚地看到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是怎么樣的,進而產生保護環境、遵守公共生活規則的意愿。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公共規則意識,在授課結束后,筆者布置了一項課后任務:利用周末時間參與街道的清潔活動,幫助社區清理墻上、電線桿、燈桿等公共設施上的小廣告。在身體力行清理小廣告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小廣告的危害有了直觀的認識,對禁止張貼小廣告這一規則的意義也有了深入體會。同時,學生通過為社區清除垃圾,不但體驗了保持環境要付出的辛苦、勞累,還能在親手美化社區環境后,進一步認識到愛護環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可見,唯有把規則落實在實踐行動中,才能夠引導學生形成遵守和踐行規則的行為習慣,鑄牢規則意識。
通常,學生要遵守的規則都是制訂好的,或者是成人強加給孩子的。某些較難理解的規則,以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無法理解其用意,唯有被動服從,造成學生對規則的認同感較低,不利于規則的內化。因此,教師在進行規則教育時,可以結合教材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制訂規則。如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班規我們訂》這一課,筆者將全體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負責一個方面,從班級衛生、課堂秩序、課間活動、上下樓梯、同學交往、師生溝通等多方面開展班規制訂活動,最后通過集體交流表決的方式予以完善,最終將表決結果確定為師生共同遵守的班級規則。由于親自參與了班級規則的制訂,學生對班級規則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和認同感,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著學生在班級活動中嚴格遵守規則。同時,最終確定下來的班級規則契合學生的自身需求,因此在執行過程中學生更加樂于遵守,并積極維護。經過一段時間執行自訂的班級規則后,本班班級生活更加井然有序,同學相處也更加和諧,這使學生體會到班級規則及自覺遵守規則給生活帶來的積極變化。開展班級規則制訂的實踐活動,是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慮,既尊重了學生的年齡特點,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當學生成為規則的制訂者,其會發自內心地接納、認可這些規則,也會更好地踐行規則。
通過上述兩項實踐活動,學生充分認識到規則雖然是抽象無形的框架,看似對人們的行為構成了束縛,使人們無法享受完全的“自由”,但它使學習生活更加有序、安全、平等,它帶來的是和諧社會和幸福生活,因而自覺將遵守規則作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形成規則意識。
綜上所述,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從多個方面入手,既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感知規則,又要將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思考規則,還要為學生創造更多踐行規則的機會,使規則教育深入生活、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費瑱.源于生活 回歸生活——試論“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
[2]謝穎霞.論良好人格的培育對學生發展的促進[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S1).
[3]張紅蘭.以規則成就方圓——“成長的故事”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中國德育,2017(5).
【作者簡介】韋育芳(1972— ),男,壯族,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大沙田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