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
【摘要】本文以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探討聚焦現實生活、利用課外活動和巧借游戲互動等教學策略,落實學生的“社會參與”核心素養培養。
【關鍵詞】社會參與 核心素養 小學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032-02
根據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結果,學生的核心素養可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社會參與”素養體現在能夠處理好自我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及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并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參與”的基礎內涵主要包括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表現在學生處理與社會、國家和國際等關系時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后者則強調學生在日常活動、解決問題和適應挑戰等過程中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小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時期,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聯系最為緊密。本文以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探討“社會參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聚焦現實生活,化學習目標為內在需求
社會參與不能脫離日常生活而單獨存在,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應當局限于課堂,而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將目光從課本投向現實環境,通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等方式,在潛移默化間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內在需求,最后將學習成果內化為自身能力與素養的一部分。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大自然,謝謝您》一課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長期任務:把一些花卉和蔬菜種子分發給學生,讓他們親手種下,并記錄培育過程。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向師性及依從性均比較強,他們根據教師的要求,認認真真記錄了培育過程中植物的變化,以及自己為培育植物都做了哪些努力,也記錄了自己在培育過程中的心情,最后在班會課中以實物、照片、視頻、文字描述等形式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最終培育成果。這樣的任務設計緊扣感恩大自然的主題,同時十分貼合現實生活,給身心發育尚不健全,對相對抽象知識較難理解的小學生創設了適切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課本知識以生動、具體的方式呈現,在一定程度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培育植物體會到照顧和愛護生命的責任感,也在盡心盡力呵護一棵植物生長的過程中理解何謂“擔當”,進而更好地理解“社會參與”中“責任擔當”的意義所在。此外,學生通過培育植物,體會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理解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確保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而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習慣,承擔起愛護大自然的責任。
又如,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如果教師單靠口述教學,那么學生理解“規則”這一社會現象可能不夠透徹,最后只能死記硬背“規則”的內容,使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規則的意義,讓他們集體討論自己身邊常見的規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這些規則有什么樣的意義。學生很快提出“靠右通行”“過馬路時走斑馬線”“自覺排隊等候”“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等常見的社會規則,并意識到沒有交通規則,交通秩序將出現混亂,人們出行時也將面臨不便甚至極大的風險;沒有公共秩序規則,人們的生活會出現諸多的不便,也無法營造一個和諧愉快的社會環境。在集體討論的啟發下,學生真切體會這些規則在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同時理解制訂這些規則是為了保護我們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進而萌發自覺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
可見,教師將教學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對照,更好地將課本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理解,并逐漸發展為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最終形成社會責任感,內化為自身的優秀品格。
二、利用課外活動,體驗真實的社會實踐過程
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社會參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外活動,可細分為學校德育體系下的德育活動、連接家庭教育的實踐活動、以社區或社會組織為依托的拓展活動等多種形式。這些課外活動具有多樣性特點,且側重點各有不同,給予學生多元化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切身理解“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的意義。
例如,我校曾組織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參與學校周邊街道的衛生清理工作,配合街道清除墻面、燈桿等處的小廣告,撿拾清理路面垃圾,使街道環境更加整潔衛生。與此同時,還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頭調查街道垃圾的處理情況,學習垃圾分類,并配合街道創辦環保黑板報、繪制手抄報,在社區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滲透環保意識。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街道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從中認識到維護環境衛生的重要性,也產生了環保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直接促進了學生“責任擔當”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在為街道獻計獻策、協助宣傳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對環保的理解設計了各種宣傳形式,訓練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這對“實踐創新”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此外,我校道德與法治教學組,在教學相關主題內容之后,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參觀地方文化博物館、祭掃烈士陵園、考察市政工程、參觀工廠機關、到社會福利單位擔任臨時志愿者、親子愛心義賣等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形式豐富的實踐活動立足校園、走向社會、服務社區,涉及面極廣,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實踐性,營造了良好的培養氛圍,使學生通過實地觀察,更好地了解家鄉、了解民情、了解社會經濟發展,進而開拓視野、加強體驗;而將課堂內外的學習聯系起來,能夠延展常規課堂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學習中做到“知行合一”。總的而言,常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服務社會的思想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巧借游戲互動,營造學習氛圍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活躍時期,感性思維占主導地位,具有喜歡新鮮事物、喜歡玩樂、好奇心強等特點。同時,小學生由于年齡和能力的局限,無法參與太多社會實踐活動。為充分落實“社會參與”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多樣化渠道來模擬社會活動,創設適合小學生理解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簡化情境,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本知識。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可愛的動物》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名為“好朋友”的互動游戲:一名學生扮演一只小麻雀,被一個“孩子”抓住并關進了籠子里,孩子很喜歡小麻雀,偷偷把自己的飯菜分享給它。筆者請學生討論:“此時小麻雀是什么想法?如果小麻雀一直留在籠子里,會怎么樣?”有的學生認為,小麻雀留在孩子家里不用風吹雨打,還有現成的食物,是件很幸福的事;還有的學生覺得,小麻雀被關起來了,沒有自由了,會不開心。那到底小麻雀是怎么想的呢?扮演小麻雀的學生告訴大家:“我想媽媽,我的家在野外的樹林里,我不愛吃人類的飯菜,我喜歡自由自在地捕捉美味的小蟲子。”于是筆者提問:“此時孩子應該怎么做?”學生紛紛表示應該給小麻雀自由。這時,“孩子”打開籠門,“小麻雀”快樂地飛走了。筆者再次讓學生思考:“怎么做才稱得上是真正把動物當作自己的朋友?”待學生討論之后,筆者進行適當補充:“麻雀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獵捕、出售和食用都是違法行為。把小麻雀關進籠子的行為不僅會傷害好朋友,而且會觸犯法律,我們應當學會理性地對待動物。”
本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人與身邊動物和平共處的意識,幫助學生感受并探索大自然中的生命。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萬物有靈”和“人與自然分化”的認知轉變過程之中,且其自我中心思維方式傾向于用自己內心喜歡的方式來對待身邊的動物,這往往導致兩種后果,即錯誤的愛心表達和不加設防的親近,這些做法可能會傷害動物,也可能導致自我傷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堅持正確地引導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同時指導他們掌握與動物正確相處的方法。學生通過分析游戲內容,學習如何將個人情感和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發展對現實活動的理性分析意識,最后形成正確的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立足于課內,科學調整教學策略,密切聯系生活,靈活利用課外活動,并在課堂中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多元化地體驗社會活動、參與社會實踐、理解社會規則,有效地培養“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謝 美(1989—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仁厚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