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摘要】本文論述將時事政治融入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策略,提出要將時事政治素材作為課堂導入、課堂討論、辯論活動、考試命題的材料,并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實踐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學會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思辨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時事政治 法治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034-02
《道德與法治》引用大量的例子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不過教材選用的事例材料往往是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時間距離,沒有新鮮感。能不能在教學中利用正在發生的“時事政治”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地利用時事政治,把時事政治作為課堂導入、課堂討論、辯論活動、試題命制和思政實踐的素材,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讓學生感到更真實,更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用學到的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更容易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責任感。教學實踐證明,利用“歷史”和“現實”相得益彰地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而且能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課程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更深刻理解課程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將時事政治素材作為課堂導入的材料
導入是課堂的起點,也是思維的起點,好的導入可以激趣、回顧、構建和活躍課堂氣氛,激活思維。在課堂之始,教師利用時事熱點巧妙創設一個懸疑的情境,能很快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某個關注點上,讓學生帶著興趣和熱情走進課堂,進入學習情境,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當前使用的全國統編教材,受地域性、時效性所限,較難使學生產生共鳴。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教材用的是中美貿易戰前的例子,離學生的生活相對久遠,時效性也差,學生較難理解。對學生而言,他們看到的是在當前中美貿易戰中美國用盡各種手段封殺華為等中國企業的事實,兩國貿易幾乎處于停滯的狀態。此時如果教師能結合當下美國封殺華為這個事件,把它作為課堂引入素材,那么學生就很感興趣。比如,選用一些感人的畫面或視頻資料展示給學生,并設個懸疑:美國為何會舉全國之力構陷華為?打壓華為?我們如何走出被人家“卡脖子”的困境?由于華為事件是大家熟知的時事,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就能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熱情高漲。在這種心境和氣氛中,學生注意力集中,不容易開小差,教師較易啟發學生得出“創新驅動是破解華為困境的唯一途徑”的結論,更好地激勵學生學好科學文化,努力掌握科學技術。
二、將時事政治素材作為課堂討論的材料
課堂討論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影響行為養成,最終升華為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追星現象是初中這個年齡段學生自然的天性,明星生活的方方面面總能引起學生的極大關注。他們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總是完美的,所以在缺乏引導的情形下,即使明星明顯失范,學生也會原諒他們,甚至為他們鳴不平。因此當學生出現是非不分、價值觀偏離正常的時候,教師要在適當的課程上設計相應的討論話題,讓學生辨析,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比如,在八年級上冊《勇擔社會責任》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學生津津樂道的“吳亦凡事件”和“明星捐款支援河南水災”這兩個與明星有關的時事為背景設計討論話題:“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是否應當以身作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讓學生對明星承擔社會責任這一話題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追星”經歷,從社會責任感的角度去思考“追什么星”“如何追星”“什么是好明星”等問題,對不同的明星進行對比。然后教師跟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論,并與課本上的結論進行對比。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明白社會責任感和個人形象的有機聯系,而且能借助“學明星”的動力,將有社會責任感的明星作為自己的榜樣,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三、將時事政治素材作為辯論活動的材料
辯論和課堂討論不一樣,課堂討論往往是就結果進行討論,以表明態度,加深理解。辯論是還不清楚答案的情況下進行辨別和討論,一般來說,論點、論證和論據形成無懈可擊的邏輯鏈的一方是勝者。例如,法庭辯論。為了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教師可以將近期的法律熱點事件作為模擬法庭活動的素材,靈活選用適用的法律,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控辯雙方進行辯論,最后由教師對雙方的陳詞進行總結。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熟悉更多的法律類型,可以增進學生理解法律條文和運用法律的能力,而且能強化與升華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又比如,筆者選用2021年2月網紅大V“蠟筆小球”發微博詆毀我在中印邊境犧牲的戰士的事件開展辯論活動。在介紹完事件的經過后,筆者讓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就法律問題對“蠟筆小球”進行辯論。當正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的相關條款要求判罰時,辯方也從事實出發,找出辯護理由。讓學生雙方通過擺事實、法律條文等方式,科學合理地進行辯論,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也從而知道,在事關國家榮譽的問題上,不能跟風炒作,更不能以惡搞為樂,毫無根據,甚至毫無底線地對英烈進行抹黑和攻擊,對英雄人物要有敬畏之心。經過辯論,學生雙方都收獲滿滿。比如,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老師都可以根據相關的時事政治素材設置辯論的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以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鞏固理論知識。把時事政治素材引入辯論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收集論據、分析證據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思辨,學會客觀地看待問題,培養健全的人格。
四、將時事政治素材作為考試命題的材料
有道是“無情境不命題”。縱觀近年來的中考命題,以時事政治為背景的考題不僅大量出現在客觀題中,還出現在主觀題中。幾乎所有的題目都或多或少地以時事政治材料為背景,以鮮活的形式出現突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平常授課過程,教師要多以時事政治新聞作為教材舉例的補充,在平時檢測中多以時事政治為材料命題,訓練學生用理論知識分析時政新聞,快速找到新聞背后的實質。
【例1】2021年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修改后的人口計生法規定,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到現在三孩政策的正式入法,這意味著:
A.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B.我國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是錯誤的。
C.我國的生育政策要隨著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完善。
D.我國不再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這道題很好地考查了學生對國家政策制定和修改所遵循的原則問題。如果掌握了“國家政策要適應社會發展”這一觀點,那么無論換成哪種與國家政策制定或完善的時事政治背景相關的問題,學生都能夠輕松地正確作答。
初中生一般不會主動去研讀國家的大政方針,而一些國家大政方針卻影響著學生的切身利益。如果將這些時事政治素材作為題目的材料,那么學生在作答的時候必然會認真閱讀領會,從而達到了“強迫”學生去主動了解國家大政方針的目的。
【例2】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是要求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二是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關于國家“雙減”政策的落地,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雙減”減的是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泛濫的學科校外培訓。
B.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
C.全面取締培訓機構,讓教育只能在學校內進行。
D.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
學生在做這道題的時候,肯定會認真閱讀和理解題目,這樣自然會記下“雙減”的具體內容。當學校或校外培訓機構違反國家的規定時,就會挺身而出維護自己的權益,真正起到監督“雙減”政策的作用。如果光是喊口號式的“雙減”,那么即使自身權益受到損害也會渾然不知。
教師要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民生,了解時事。充分利用考試的形式,在試題中設置時事情境,讓學生通過審題了解更多的時事,并更好地把握理論知識。從而更有效地促使學生密切關注時事政治,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
五、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實踐教育活動
教育實踐活動都要到社會中展開,離不開社會、生活實際。因此開展實踐活動時要適當對接時事政治,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筆者所在的城市北海,每年都會在12月4日中國憲法日,在北部灣廣場舉辦大型的普法活動,詳細介紹我國全面依法治國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學校政治組在每年憲法日都會利用半天的時間組織八年級學生到現場參加普法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思政實踐,切身體會憲法對國家、對公民的意義,更好地了解憲法,并學會用憲法保護自己、維護主權和國家安全。從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
又如,開展“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了解北海”的主題活動,組織學生沿著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北海市的路線重走一遍,感受北海取得的偉大成就。每到一個地方先回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然后再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最新的相關重要講話精神,深切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北海做出的指示精神。例如,我們帶領學生到公用碼頭,溫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提出北海要搞好“向海經濟”的重要指示。然后拿出習近平總書記最近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作的指示,讓學生學習,深刻理解海洋經濟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自覺地把建設北海與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的思想聯系起來,充分理解北海的大政方針,更加充滿活力地為建設北海而勤奮學習。
教學實踐證明,充分利用時事政治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讓“歷史”和“現實”相得益彰地詮釋理論知識,不斷促使學生觀察生活、關心社會,形成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行動自覺。從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學會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時事新聞,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徐秋兒.初中思想品德課利用時事政治開展有效教學的思考[J].學生之友(最作文),2011(8).
[2]田長勝.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時事政治的滲透[J].讀天下(綜合),2018(8).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