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提高小學寫景作文教學質量的教學實踐,提出多角度觀察,把握景物特征;強調審美性,突出景物美感;豐富寫作手法,增強寫景技巧等多種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景作文 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095-02
寫景作文是小學中年級最為常見的一類習作形式,同時也是銜接低年級看圖寫話和高年級命題作文的重要紐帶。但教學實踐表明,寫景作文是小學語文習作文教學中較具難度、學生不易寫好的內容之一,學生的寫景作文普遍存在缺乏對生活環境細致的觀察、內容空洞、詞句匱乏陳舊、缺乏真情實感等不足。基于此,教師在進行寫景作文教學時,要多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留心周圍環境,學習記錄和感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然后將真情實感融入作文之中,以期提高學生的寫景能力。
一、多角度觀察,把握景物特征
“景”是由多種事物構成的,如果盲目羅列,容易忽略景物特點,造成描述的混亂。因此,在開始寫景之前,教師應先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能力,即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感悟事物,掌握觀察的技巧,力圖發現每個觀察對象的獨特之處,準確把握事物的獨有特征。只有抓住事物的獨有特征,寫出的景物、景色才能給人真實生動、身臨其境的感覺。為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觀察機會,筆者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鼓勵他們以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景物作為觀察對象,指導他們從這些十分熟悉的景物中發現亮點,進而抓住亮點進行寫作。如春季來臨時,筆者安排了一次描寫春天景色的習作。在開始寫作前,筆者帶領全體學生到校園里進行景物觀察。考慮到三、四年級的學生還沒形成有序觀察的意識,思維模式相對單一,聯想能力還比較弱,他們觀察景物容易陷入一個點,不能從多個角度去發現景物的美,筆者提醒學生在諸多景物中選定一項重點觀察,觀察時注意從多個角度切入,最后抓住其中一兩個亮點進行重點描述。
之所以帶領學生進行景物的實地觀察,一方面是為了利用真實事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是出于對學生寫景思維僵化、習作套路化等現象的考慮。當學生看到真正的景物,其大腦受到的刺激比較強烈,更易激發想象力與對景物的真情實感。同時,在多角度觀察真景時,學生能夠發現很多細節,使寫出的作文“有骨有肉”,給讀者一種充盈、真實的感覺。如一次習作訓練主題為“校園中的春色”,當學生進入校園觀察景物,景物的種類固定不變,但是觀察的視角可以不同,學生生發的情感自然也不同。有學生對花壇角落幾株傲然開放的牡丹花情有獨鐘,感嘆它們的絕代風華,情不自禁地把它們寫進習作中,夸一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準確表現了牡丹獨特的美。有學生對正在抽新芽的老樹翹首企足,喜歡它的嫩、喜歡它的綠,更喜歡它象征的新希望,在習作中先用了“陌上柔桑破嫩芽”類比,又聯想到“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描繪出頗具生機的老樹新芽一景。
可見,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景物,學生能夠發現更多景物的美或景物更多面的美,從而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使所寫作文言之有物,且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同時有助于學生跳出寫景作文的“套路”,避免文章泛泛而談、空洞無物。
二、強調審美性,突出景物美感
寫景的目的是用文字記錄自己所見到的美、贊嘆心中所感受到的美,因此要寫好寫景作文,除了引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和寫作技巧,還要重點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景物一般可分為天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種,其中天然景觀大多指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景觀,如自然生長的花草樹木、森林、山脈、荒漠、沼澤、熱帶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護區等;而人文景觀又稱為“文化景觀”,是在天然景觀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構成的景觀,常見的有公園、花園、梯田、旅游古鎮、廟宇等。教師可以從不同景觀類型入手,引導學生欣賞它們獨特的美,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其表現景物美的能力。
例如,指導學生觀察天然景觀時,教師可以從景物的動態美、形態美、色彩美、嗅覺美、象征美等多個方面著手。以觀察“一棵老榕樹”為例,由于校園及校園附近并沒有老榕樹的實物,筆者先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老榕樹的美。乍一看,那就是一棵普通的大樹,何美之有呢?學生一時之間也說不出來。于是,筆者繼續播放一段小視頻,視頻里老榕樹在烈日里給人們遮擋太陽,在風雨天給人們遮風擋雨;夏日老人在樹底下乘涼聊天,冬日兒童在樹邊追逐嬉戲。動態的畫面立刻給予學生靈感,有人說老榕樹有蔥郁堅挺的形態之美,有人說老榕樹有沉穩踏實、寬廣博愛的象征之美,還有人說老榕樹有四季常青的色彩之美。觀察人文景觀時,教師可以從景物蘊含的人文文化、社會意義等入手。以觀察“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例,雖然它只是一塊水泥石碑,但要讓學生意識到它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內里,因為烈士英雄為了國家的革命事業長眠于此,它承載著人們對烈士英雄的懷念與哀思,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這就是人文之美。
為了更廣泛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筆者還會設計一系列課余觀察活動,要求學生從審美的角度記錄日常所見景物,如從色彩美的角度記錄草坪早春的隱隱泛綠、夏天的鮮亮翠綠、秋天的蒼綠棕黃、冬天的白雪皚皚;從形態美的角度觀察一棵大樹分別在狂風中、微風里、暴雨下、細雨中、烈日下、積雪時,或搖曳、或堅挺、或落寞的不同形態;從景觀美的角度寫下旅游時遇到山川、草原、大海等不同景色的感受;從象征美的角度描寫大海的寬廣深邃、山脈的剛勁雄偉、草原的博大寬闊、都市的生機勃勃;等等。
這些活動旨在直觀形象地解析景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景物具有什么樣的美感,應當從什么角度、什么側重點進行詳細描寫和重點刻畫,激勵學生抓住每一次接觸外界的機會親近自然、欣賞世界,自由地運用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觀察景物,全方位地發現和表現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蘊含的美,喚起學生內心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社會生活的向往,以及從審美角度引發學生心靈的震撼。可以說,在寫景教學中強調審美性,指導學生學會體會景物的美,不僅有利于他們不斷積累寫作素材,而且能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審美情感、審美想象力和審美感受力,讓他們在寫作時能夠投入真情實感,最終使寫出的作文不僅內容充實、形象生動,而且充滿真摯的情感,給人以美的閱讀享受。
三、豐富寫作手法,增強寫景技巧
在傳統的寫景作文教學中,教師習慣按部就班地以時間順序、觀察順序、樣板描述等為依據來指導學生,這樣的寫作訓練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出現寫作手法相似、文章結構雷同的情況,最終使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套路化痕跡明顯。因此,在寫作訓練中,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思路,另辟蹊徑,注重寫作手法的運用指導,以增強學生的寫作技巧,提高作文的質量。
何為“寫作手法”?簡單來說,寫作手法是指在寫文章時所用的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是指寫作時采用的反映社會生活、介紹事物事理、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手段。寫作方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運用的具體方法技巧。修辭手法是指對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寫法指導多集中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如寫校園里的牡丹花,為了刻畫其形象美,教師往往喜歡讓學生多用比喻句,所以學生習作上多是“花蕊的形狀像一根根黃色的小棒,被微風一吹,牡丹花左右搖晃,還招來了許多的蜜蜂和蝴蝶”“牡丹的花形,仿佛少女那飄逸散開的裙裾”“白牡丹像一個雪白的玉盤,黑牡丹像一顆黑寶石,綠牡丹像一塊翡翠,紅牡丹像一把火炬”等,這些比喻句看起來很生動,實則用多了也顯得呆板。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更多的寫作手法,如側面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等,讓習作的表達形式更多樣化。如在一次寫景習作訓練中,要求描寫從寒冬逐漸步入初春的景色變化,學生在初稿時多按照寫作套路描寫了積雪融化、草芽泛綠等景物,顯得單一而枯燥。對此,筆者啟發學生轉換角度,觀察人們隨著季節交替發生變化的衣著打扮。于是有人描寫了冬天厚重的羽絨服換成了輕薄的外套;有人描寫頭頂的棉帽換成了漂亮的線帽甚至棒球帽;有人敏銳地注意到人們逐漸不再戴手套,并且更頻繁地掏出手機拍照;有人觀察到街頭已經不見了雪地靴,更多的是板鞋和運動鞋,等等。這樣的描寫稱為側面描寫,通過對其他事物或環境的描繪,間接地表現所觀察的對象,使其形象更加鮮明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景物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若不與人的情感結合在一起,文章勢必顯得單調乏味,因此寫景作文不應當局限于對景物的描寫和還原,而是把真情實感注入文中,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滲透在景物之中,實現寫景作文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在一次題為《山中小住》的習作練習中,筆者引導學生采用擬物法來表達真實感受,將自己想象成山中的一棵大樹,設想自己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不斷地吸收養分、努力生長,鳥兒和松鼠跳上自己的肩膀玩耍,而自己則靜靜地欣賞它們歌唱,偷聽它們說悄悄話;當狂風暴雨來臨時,設想自己拼命將樹根深扎在大地之中,讓自己堅持挺立,更具生命力等。該習作通過將自己想象成景物的一部分,在想象中細述感受、表達情感,營造出人景合一、物我兩融的獨特意境,使寫出的習作更加活潑,別有一番風味。又如在題為《雨后的草地》的習作練習中,筆者要求學生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真實見聞,利用擬人法來表現草地的獨特。有的學生將觀察過的小螞蚱當成有思想、會說話的孩子,描寫它如何從躲雨的樹葉下探出頭來,呼吸雨后清新的空氣,如何在青翠的草葉上用晶瑩的水珠洗臉,快樂地品嘗新鮮甜美的草芽和野果等。與上述擬物法相反,擬人法是將事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特性,這種寫作手法非常適合小學生天馬行空、萬物有靈的思維模式,學生對其也更容易領悟和掌握。可以說,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一定的寫作技巧,有助于學生在作文中將景物描繪得更加情趣盎然、栩栩如生。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寫景作文教學應當立足于學生主動的觀察、體驗和領悟,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景物,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并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手法,使其能如實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使寫景習作生動并充滿童真童趣。
【作者簡介】鐘春梅(1979—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旺瑤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