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巧設趣味問題,激發問題意識;布置學習任務,增強問題意識;進行思維訓練,鞏固問題意識。
【關鍵詞】初中課堂 歷史學科 問題意識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123-02
問題意識是人們對事物存在問題做出的能動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應。人們產生問題意識,暗示著其開始思考。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強調對歷史信息的準確記憶和對史料的科學解讀,要求學生面對歷史問題時,能夠從具體史料出發,結合經驗教訓,遵循對立統一、矛盾轉換、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等辯證思路進行分析解讀,即具備正確的歷史意識。由此可見,問題意識是學生正確解讀和分析史料的重要思維準備和心理品質。但在傳統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往往采用講授式教學法,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難以實現自主探究、主動思考,無法樹立問題意識。為改善這一狀況,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整體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一、巧設趣味問題,激發問題意識
初中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其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問題意識,使其在了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逐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與意義,并嘗試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興趣是吸引和激勵學生勤于思考問題的前提,尤其對于那些枯燥、遙遠的歷史問題、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教師要圖文并茂地呈現、繪聲繪色地講述,同時還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興趣,必要時設計趣味性較強的問題,吸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逐漸形成歷史問題意識。
例如,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其歷史背景是隋朝時期,學生對這個朝代的認知比較匱乏,如果教師直接按照課本宣讀里面的內容,那么教學的過程索然無味,難以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此,筆者沒有直接講授教材上的知識點,而是以兩首唐詩作為導入,一首是唐代詩人胡曾的《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另一首是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人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為多。”唐詩的語句簡練明了,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學生比較熟悉且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展示詩歌之后,筆者提問:“這兩首詩都是寫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事情,但有意思的是兩位作者對隋開鑿大運河的態度不一,分別是什么呢?大家想一想。”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需要學生深入體會、解讀詩歌的內容,這有一定的挑戰性也是其趣味所在。思考了片刻,一名學生回答:“從‘亡隋波浪九天來一句可看出,胡曾對大運河持否定態度,他認為開鑿大運河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另一名學生回答:“從‘共禹論功不為多看出,皮日休對大運河持肯定態度,他認為開鑿大運河福澤后世,幾百年后的千里通航依舊依賴它,隋開鑿大運河利大于弊。”筆者繼續追問:“這兩名同學的解析是比較準確的,那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大家認為哪種是正確的呢?”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做了很多討論,并結合課文翻閱資料,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筆者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一步提出“隋朝究竟是因為什么滅亡的”“隋大運河對歷史的發展究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等問題,再輔以一些圖示和文獻資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參考資料解答這些問題。
從學生感興趣的古詩詞內容入手,聚焦其注意力,再提出有探究趣味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這樣的導入設計不僅為學生介紹了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詩文知識,使歷史課堂富有人文氣息,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還能通過對比詩句、提出問題等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主動質疑,以疑問的態度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當學生針對問題積極尋找答案,證實他們已初步產生問題意識。
二、布置學習任務,增強問題意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的增加以及思維的發展,初中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逐漸能夠對所接觸的新事物提出質疑,也能夠表達更多的創新見解。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設計較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增加學生思考的機會。同時,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學習方式也更多樣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課程內容設計相關任務,以任務驅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并自覺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增強問題意識。
例如,在教學《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時,針對課文中“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這一較難記憶和理解的內容,筆者設計了一些小組任務,如:在實行科舉制度前的中國社會,人才選拔方式是什么樣的?科舉制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才選拔方式?實施科舉制以后,對社會各階層都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學生四人一組,選定任務后,通過閱讀教材、翻閱史料、網站搜索等方式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在現有任務的基礎上自主拓展出許多的新問題,如探究“科舉制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才選拔方式”時,組內學生提出:“科舉制的實施對原本擁有選官職權的地方官員、朝廷高官有什么樣的影響?”“科舉制的具體內容都包括什么?”等等。提出這些新問題,是學生對原有問題的一種深入思考,也是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舉措,當所有問題都獲得解決,原有問題的答案便水落石出。歸結而言,任務式教學可以使學習的過程充滿探索性和互動性,而探索和互動能促進學生學習從不同角度及不同深度探究問題、提出質疑,使學生逐漸形成較強的問題意識。
又如,在完成統編歷史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教學后,筆者布置了課后任務,要求學生分別從起止時間、領先國家、重大標志、主要成就、主要影響、進入時代等諸多方面,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這一任務包含眾多知識點,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知水平提出了見解。如有學生以“主要成就”為切入點,提煉出“二者的發明有什么不同”探究問題,詳細羅列出第一次工業革命所發明的機器多以蒸汽為動力,主要有蒸汽機車、珍妮紡紗機、蒸汽輪船等;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主要發明有發電機、電動機、電燈、電車、電鉆、電影等。有學生從“主要影響”進行“兩次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有沒有相似的地方?”相關問題的探究,提出“生產效率提高了,生活方式改變了,生活內容更加豐富了”等答案。這項任務不能在課本找到所有的答案,學生必須自行設計細化問題,并以問題為線索搜索資料,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增強,歷史學習能力切實提升。
任務是載體,在歷史課堂中重視學習任務的設計,能讓學生通過任務明確學習的方向,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多探究、思考的機會,這對培養以及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極有益處。
三、進行思維訓練,鞏固問題意識
歷史思維能力通常包括辯證思維、形象思維及逆向思維等,其中辯證思維和逆向思維需有較強的問題意識才能逐漸形成。反之,加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訓練,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和思考方式,有助于他們鞏固和維持問題意識。因此,教師應當在歷史課堂上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通過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學會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例如,將秦始皇和漢武帝進行系統的比較,學習評價古代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二者都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著名帝王,都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對二者所處的歷史時代和歷史貢獻進行比較分析,嘗試闡述其不同之處和形成這些不同的原因。如在學習《鄭和下西洋》一課時,將鄭和的事跡與十五至十七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歷史相比較,從二者的規模、目的、影響、成果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究其中的差異。從這些課例來看,比較某些性質相似或相同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能夠加深學生對其發生背景、發生經過及發生緣由等方面的理解,尤其有利于學生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原則,將所比較的對象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客觀的、一分為二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在對立統一和整體中認識歷史對象,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辯證思維,不斷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時,關于開鑿大運河影響的討論,常規思考通常包括兩個角度:(1)大運河加強了南北交通,并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給運河沿岸城市帶來繁榮;(2)大運河的開鑿勞民傷財,官吏趁機貪污勒索、隋煬帝又窮奢極欲,造成民怨沸騰,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但在授課時,筆者讓學生從其他的角度思考大運河的歷史作用,比如從大運河逆推一些歷史事實。在筆者的啟發下,一名學生提出:“如此浩大的工程,無疑需要有巨大的財力和物力支持,隋朝若國力衰微、經濟凋敝必然無法完成,因此證實課文中的結論——隋朝是一個經濟繁榮的朝代。”另一名學生則提到:“跨越四五千里、途徑復雜的地理及水文環境的運河,足以證明隋朝具有高超的水利勘測技術及工程設計、建設水平。”學生之所以能另辟蹊徑提出這些觀點,是換角度思考的結果,這從側面證實,引導學生活躍思維、改變思路,有利于他們發現歷史事件真相、探索引發歷史現象的諸多因素,進而更加客觀、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
訓練學生的換角度思考習慣,能夠幫助他們進一步增強逆向思維,在面對現成結論時能夠從更多更新穎的角度分析解讀,鞏固問題意識,體現歷史思維的多維度特征。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關注問題意識培養,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是提升及體現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抓住初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及認知水平,通過巧設趣味問題、布置探究性學習任務、加強歷史思維能力訓練等方式,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以充分激發、增強和鞏固,進而發展成為自身歷史學科素養。
【作者簡介】黃 欽(1978— ),男,壯族,廣西橫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橫州市橫州鎮第一初級中學,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
(責編 黃健清)